教教你如何用朋友圈「謠言體」-寫科普謠言
溫馨提示:這些東西如果被斷章取義很容易有反作用,所以大家娛樂著看就完了
「ps:小盆友需要在大人的陪伴下使用奧」
說句實話2020年大半年以來我最大的困擾並不是恐懼COVID-19快速傳播,而是為各方妖魔鬼怪神符化的謠言氛圍深受其害。
如何「優雅知性」的在家族群、朋友圈發文,說服擴散謠言霧霾的大爺大媽們停止操作分享?
就兩字!!!
「真難」「太難了」「我很方」「我頭都大了」……
但是A的另一面是B
so我們不妨也來「移花接木,偷梁換柱」一下,模仿朋友圈「謠言體」來寫科普「謠言」,來提高提高大爺大媽們的闢謠小能力。
在小縣城街道封閉式管理的一個月裡,我收集了海量關於COVID-19官方新聞資訊、網際網路抑鬱式狂歡話題以及被遺忘的03年非典全階段輿情變化,並且在線採訪了八位湖北各地區常年混跡在謠言家族群的青年代表。
|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目前大部分長輩獲取信息的途徑是抖音、微信兩大平臺,不同於年輕人更擅於使用微博、檢索平臺去搜集信息,在我們看到信息持有懷疑態 度和具備基本的識別假消息的能力時,長輩只能被動的接受抖音根據興趣 愛好推送的視頻和圈層固定的長期關注微信資訊號、朋友圈擴散的內容、 微信群聊的那些消息,她們本能的相信那就是「新聞」。(荊州 武漢在校 大學生 G)
「家族群裡最近在討論我弟高考志願學校的所在地,具體說儘量不要 選在武漢」(襄陽高三教師D)
「大姑在群裡轉發一篇長達兩千字數的消息說熱水淋浴有效,從那之 後我媽要求我每天都洗熱水澡,起碼衝水時間保持在十五分鐘左右,因為 某某教授說洗熱水澡能預防肺炎,我家水錶呈指數級別上升」(武漢 大學生 A)
「1 月 23 日封城那天我沒來的及做好工作交接,被滯留在武漢的出 租屋裡,自那以後家裡人都會每天三遍電話分時段打,幾乎微信消息不停, 基本都是家庭群內的網頁連結如何預防、不要外出的消息之類,但是我每天除了跟他們基本的問候之外,一般很少的透露自己的情緒,也不會產生其他的話題,不會像朋友那樣很自然的扯很多有意思的事兒,或者討論當前疫情的情況什麼的,基本的內容也就是不讓他們在家為我擔心。」(恩施 銀行職員 F)
「闢謠不太現實吧,我們家的傳謠團隊實力很頑固,你想說服她,她 還指出你的思想認知有毛病,說你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懶得搭理你」(武漢IT男 E)
「我爸為了維繫家庭『幸福最大化』,讓我不要指出我媽參與過的那 些造謠行為」 (襄陽 高三教師 D)
話語主動權永遠掌握在七大姑八大嬸中,她們具有的共性主要體現在 中年期、已婚婦女(荊門 高中生 C)
「在 我母親的認知中官方媒體冒著生命危險的報導都是虛假的,為了隱瞞社會 的汙點,而那些並沒有被證實只是流傳在坊間的信息是疫情的真實面孔」(孝感 音樂創作人 B)。
「群裡的姨媽發消息告訴大家每十五分鐘喝一 次水能有效預防病毒感染,且飲水成本低,沒事兒在家多喝水,每天八杯 以上!」(武漢江夏區 自媒體工作者 H)
|她們更喜歡相信「這些」卻不相信我
根據八名受訪者供的群消息截圖和文章分析,反映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參與謠言傳播的中年群體更熱衷於相信打著「絕密」「內部人士」 等標籤的個人消息或文章,這種心理是基於對社會的不信任而產生
則另一種情況是基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網際網路轉發成本低,網傳的小竅門並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失,不妨 相信,比起不預防的好。
而「為了您的家人」「求轉發,讓更多人知道的內幕」這類消息易誘導傳播心理, 長輩給予對家人的關心和自身的防護,進行擴散,並在轉發連結後附上示話語進行解釋,其他群內同齡成員會在信息誘導和親屬關係的信任下進行話題討論,假設話題發起者是家族具有權威性的代表,成員出於迎合目 的,謠言最大可能喚起二次轉發。
從群體傳播角度考察,在群體內,很少有人能抵抗群體中強大的感情暗示,呈現非理性的特點,在微信家庭群中長輩容易帶著個人偏見和慣有經驗來辨別謠言,一條消息在認知中是正確的,就很容易在潛意識裡相信。
|人有三不孝,闢謠為其一
從子輩角度觀察發現,在家庭內謠言傳播的初始階段,大部分子輩會主動闢謠,但是長輩更傾向於自我認知,並繼續頻繁轉發,導致了子輩的闢謠無力,但是基於對長輩的關愛,也會採取忽視的態度;作為對長輩的保護,大部分子輩會避免闢謠,考慮到長輩的年齡、身體等不可抗因素,為避免發生矛盾、產生隔閡傷害老人。最終,子輩最大程度的 選擇在家庭幸福最大化的情況、老人不受謠言傷害的前下,任由謠言滋生。
想學用微信的老年人,嘗試彌補與子女之間的認知差異,一般都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渴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目的為證明存在價值,維護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但信息交換是雙向的,長輩因得不到子女的信息反饋,長期以來很容易陷入自我價值否定狀態。同時微信圈層化和強關係連接下的內容傳播,使得謠言很難在沒有及時核實的情況下自動消失。
|科學面前,親媽信不信,就看你說的理硬不硬
資訊時代不同了。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長輩的學習和判斷能力下滑。在高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由於信息迭代速度快,他們的認知能力往往無法趕上高速的信息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習慣性接收消息,主動核實信息的能力較弱。闢謠非一蹴而就,在與長輩溝通時要 意識到根深蒂固的想法很難被改變。
通過溝通的張力減少謠言傳播的活力。在知乎相關話題討論中,一些網友往往「簡單粗暴」地給長輩轉發的信息貼上謠言的標籤,要求其不要再傳播類似信息。這樣不僅容易傷害長輩的好意,也不利於雙邊關係的優化。要通過合適易懂親和力比較強的敘述、話語和修辭等表達方式,進一 步介紹話題背後所涉及到的背景、相關案例以及專家解釋等,理性的闡述, 讓長輩更加信任你。在如何對頑固謠言接收者闢謠時,可以採用知乎網友 發表「怎麼樣阻止大爺大媽等長輩發朋友圈」的帖子形式闢謠,答主採用 謠言熱衷的震驚體——《驚人!經常看朋友圈養生文章竟會導致猝死!轉 發讓你愛的人知道真相》
2019 年,「雪花論」成為網際網路輿論場被汙名化的最新熱詞之一, 人們反感被標籤被歸類。在「第三人效果」的心理作用下,每個人都認為 自己是理性且無辜的,他人才是網絡暴力的劊子手。拋開關於此類熱詞的 爭議不談,首先必須要承認普通人的參與對推動社會的意義是不可取代的,
每一次轉發都是一次社會監督,但是每一次未經核實、不負責任的轉發最 終的指向都是更加沉重的悲劇和難以挽回的災難。
疫情期間大多數當事人在發微博時,出於種種心理,往往會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信息,並言語中充斥著情緒化的措辭,而後者總是能在傳播過程 中遭到圍觀網友的放大、渲染。面對這類信息,公眾同樣應留足心眼,謹慎聽取當事人的一面之詞,主動尋求涉事另一方的回應以進行交叉印證, 或抱持存疑態度等待專業媒體的跟進報導(事後央視新聞等多家媒體對此 事件進行報導)。
在謠言滿天飛的「打臉」時代,我們都應冷靜下來,「讓真相多飛一會兒」。
「這篇文章之所以遲到,是希望大家不要在聽信「我聽說」」
正如曹林老師所言:
「 我負責製造一個敵人,你負責罵死他」。由於疫情至今沒有人法 則人,被隔離在家中的人們,憋著一股巨大的、無法發洩的情緒。諸多謠 言,擊中這種情緒,所以能夠迅速引爆大眾憤怒。總得有個負責的靶?於 是,像「病毒是某個病毒所製造的」「科學家為了急於發論文而瞞報疫情」 之類的謠言,一下子把人們點燃,陰謀論獲得了極好的傳播土壤。
你們這幫矯情的傻逼明天肯定不會更好,
我這種嘴臭的癩皮狗明天肯定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