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方程預測的理論實體。當一顆質量足夠大的恆星遭受引力坍縮,其大部分或全部質量被壓縮到足夠小的空間區域,從而在該點產生無限的時空曲率時,黑洞就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時空曲率使得任何東西,甚至光,都無法逃離「事件視界」。
黑洞從未被直接觀測到,儘管對其影響的預測與觀測相符。有一些其他的理論,如磁層永久性坍塌物體(MECOs)來解釋這些觀測,其中大部分都避免了黑洞中心的時空奇異性,但絕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黑洞的解釋是最可能發生的物理表示。
相對論之前的黑洞
牛頓光學是光的微粒理論,把光當作粒子。因此在18世紀,有人提出超大質量的物體可能會吸引光進入。約翰·米歇爾在1784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預測一個半徑是太陽半徑500倍(但密度相同)的物體在其表面會有一個光速的逃逸速度,因此是不可見的。然而,隨著光波理論的興起,對這一理論的興趣在20世紀初消失了。
在現代物理學中,這些理論實體很少被提及,它們被稱為「暗星」,以區別於真正的黑洞。
相對論中的黑洞
在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後的幾個月內,物理學家卡爾·施瓦西提出了一個求解愛因斯坦球質量方程(稱為施瓦西度量)的方法。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表示半徑的術語有一個令人不安的特點。
在一定半徑範圍內,這一項的分母似乎會變成零,這將導致這一項在數學上「爆炸」,這個半徑稱為施瓦西半徑。因為施瓦西的工作被證明對理解黑洞至關重要,所以將施瓦西半徑翻譯成了「黑盾」。
黑洞理論的發展
上世紀20年代,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推導出,在廣義相對論下,任何質量超過1.4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錢德拉塞卡極限)都必然會坍縮。物理學家阿瑟·愛丁頓認為一些性質可以防止坍塌。
羅伯特·奧本海默在1939年預測,一顆超大質量恆星可能會坍縮,從而在自然界形成一顆「冰凍恆星」,而不僅僅是在數學上。坍縮似乎會減慢,實際上在它穿過施瓦西半徑時時間凍結了。恆星發出的光在施瓦西半徑將經歷巨大的紅移。
不幸的是,許多物理學家認為這只是施瓦西度量的高度對稱性質的一個特徵,他們相信在自然界中,由於不對稱,這樣的坍縮實際上不會發生。
直到1967年,也就是施瓦西被發現近50年後,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羅傑·彭羅斯才證明,不僅黑洞是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且也沒有辦法阻止這種坍塌。脈衝星的發現支持了這一理論,不久之後,物理學家約翰·惠勒在1967年12月29日的一次演講中為這一現象創造了「黑洞」一詞。
黑洞的猜測
黑洞是一個吸引想要挑戰的理論家和實驗者的領域。今天,人們幾乎一致認為黑洞是存在的,儘管黑洞的確切性質仍有疑問。一些人認為落入黑洞的物質可能會在宇宙的其他地方重新出現。
黑洞理論的一個重要補充是霍金輻射,由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1974年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