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小行星被地球「甩」了出去

2020-08-27 都市快報

小行星2020 QG變軌

8月16日,代號為2020 QG的小行星飛掠地球,最近處在距離印度洋上空2950公裡處。這讓2020 QG成為近年來最靠近地球的小行星。

儘管這顆SUV大小的小行星,沒有撞上地球。它的軌跡卻被顯著改變了——大約變軌45°。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主任保羅·克達斯說:「看到這樣一顆小行星如此接近地球是件很酷的事。因為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地球重力是如何讓它飛行軌道發生彎曲的。」

2020 QG寬大約3到6米,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4.67萬公裡。

NASA聲明說,即使這顆小行星的軌跡會與地球相撞,按照它的體型,可能在大氣層時就會分崩離析。

而那些更大一些的小行星才構成真正威脅。天文學家相信,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寬度約為10公裡。

目前,天文學家對95%近地天體都在進行追蹤,對寬度超過140米的天體進行歸類。如果撞上地球,這類近地天體被認為會造成大規模的災難。

天文學家希望,未來能夠用「重力牽引機」,來引導那些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

這些「重力牽引機」,簡單地說,就是發射人造儀器,對小行星實施變軌。

不過,地球一瞬間做到的「變軌」動作,人類可能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做到。

相關焦點

  • 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有研究認為,早先的小行星帶加起來,質量和地球相當,現在沒有了,只有地球的0.1%。這就實際上還沒有一個月球大了,月球質量約地球的1/81。主流理論認為,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形成初期,吸積盤裡的一群星子。何謂星子?就是各種小天體,是形成行星的基礎物質。這些星子相互碰撞凝聚,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像形成地球一樣的形成一顆行星。
  • 被地球「甩」出去,月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被地球「甩」出去,月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 地球又多了一個月亮?圍繞地球3年,最終將被「甩」出去
    科學家表示,這顆小行星將在2020年4月份左右「甩」出地球軌道,從此脫離地球的管控,然而我們對於這顆小行星才剛剛認識,它就離開了我們。其實這種現象對於地球來說早已經是家常便飯了,很多小行星都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
  • 小行星創距地球最近飛掠記錄,運動軌跡因地球引力永久改變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8月16日,一顆汽車大小的小行星從印度洋上方2950公裡處飛速掠過,這是與地球擦肩而過的小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一顆。  這顆名叫2020 QG的小行星雖然這次沒有撞上地球,得以倖存,但它在太空中的運行軌跡因此發生了重大轉變。
  • 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圖片來源:推特截圖天文學家透露,一顆倫敦公共汽車大小的小行星在上周五離地球僅240英裡(386公裡)遠,但直到第二天才被探測到。這顆被命名為「2020 VT4」的太空隕石,是夏威夷莫納羅亞的小行星陸地撞擊最後預警系統在其最接近地球15小時後發現的。
  • 小行星帶與柯伊伯帶是怎樣形成的?與地球自然災難是否有關係?
    所以,人類現在所依存的地球,既是孕育人類成長的溫馨搖籃,同時,也是懲罰「不聽話孩子」的無-情-刑-具。如果地球上永遠都沒有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洪水、颱風等自然災難,且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沒有汙染,空氣清新,雨雪適度,陽光怡人的話,不就是傳說中的「天堂」嗎?
  • 又一顆小行星要光臨地球,目前進入倒計時,只剩幾個月時間
    據報導,通過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卡塔利娜的巡天系統,科學家們發現近期將有一顆小衛星光臨地球,它將被地球捕獲一段時間,之後將再次飛離地球軌道,繼續圍繞著太陽運行。不過,讓科學家們感到驚訝的是,這個即將到來的小衛星,似乎並不是自然天體。
  • 一顆小行星即將撞向地球?人類末日?
    一顆小行星即將撞向地球?人類末日? 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小行星, 臨時編號:2020 DM4。 根據軌道計算, 這顆小行星預計於今年5月初飛掠地球。 運動到離地球最近時, 與地球距離為地日距離的0.048倍, 約合718萬千米。
  • 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正靠近地球
    新華社南京11月12日電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此後,位於克羅埃西亞、捷克、義大利、英國等地的十多個天文臺站跟蹤觀測,印證了該小行星的存在並初步定軌。8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了這顆小行星,並給予臨時編號2020 VA1。
  • 今天又一顆小行星飛過地球!地球:想撞我並不容易
    本文由行星物理學博士魯暘筱懿進行科學性把關今天凌晨,又一顆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過」!當一顆近地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40米,軌道與地球軌道之間距離小於750萬千米,就會成為潛在威脅小行星,需要給予關注。地球上目前已被發現的撞擊坑有180多個,這些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留下的「罪證」。一些記錄在案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也在提醒著我們這些天外來客的巨大威力。例如,發生在俄羅斯的隕石墜落事件。
  • 歐洲航天局:一顆小行星有概率與地球相撞
    福克斯新聞網(Fox News)報導截圖中國網10月11日訊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 News)報導,目前,歐洲航天局(ESA)正在密切關注一顆名為2019 SU3的小行星,稱該小行星可能最快在70年後與地球相撞
  • 2880年有一顆小行星會撞擊地球
    科學家曾提出在2880年,有一顆1950DA小行星會撞上地球,它由於引力的作用和一堆碎石頭聚集在一起,並一直處於高速運轉中,但奇怪的是並沒有被分解,而是不斷的在向著地球靠近,怎麼樣才能真正阻止它這是科學家共同研究的一大課題,所以嘟督帶大家一起了解下。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危險小行星 或於2032年撞地球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危險小行星 或於2032年撞地球   「殺手小行星」撞地球模擬圖  對地球危險程度高達「一級」  據俄羅斯媒體、英國《每日郵報》10月18日報導,美國宇航局日前宣布,烏克蘭克裡米亞天體物理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最近觀測到了一顆直徑約為
  • 一顆小行星將可能會在11月跟地球相撞
    據外媒報導,11月將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月份,因為在那個月美國總統大選將展開激烈角逐,而與此同時一顆小行星可能會在那個時候跟地球相撞。據悉,這顆小行星被稱為2018 VP1,預計11月初出現在地球附近。但現在還不知道這顆小行星是否會跟地球相撞。
  • 又有新發現:一顆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的小行星,或顛覆學術界的認知
    繼金星發現了佐證極有可能存在厭氧生命物質的磷化氫之後,天文學家們,又突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小行星,直徑僅僅2公裡,但它的不期而遇,或許會顛覆學術界對於小行星軌道的認知。直到了今天,天文學家通過新一代時域巡天項目ZTF(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望遠鏡獲得的新發現:一顆直徑長約2公裡,遠日距離大概是0.65個天文單位,如今被暫時命名為:2020 AV2的小行星。
  • 一顆飛向地球的小行星發生神秘轉向
    會撞地球嗎?ESA一顆名叫「毀神星(Apophis)」的小行星近期引起了天文學家的注意。按照這顆小行星原有的軌道,它將於2068年從距地球很近的地方掠過。但是最近人們發現,這顆小行星正在偷偷「變軌」,其和地球相撞的概率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小行星和彗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許多小行星看似一塊乾燥的大石頭,但內部卻隱藏著一定數量的揮發性物質。「毀神星」也是這樣。最近天文學家發現它在太陽熱量的影響下噴出了氣體。
  • NASA:一顆小行星在萬聖節期間近距離掠過地球
    據國外媒體報導,萬聖節時一顆小行星抵達地球附近,天文學家發現這顆小行星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大小,距離地球50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1.3倍。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2015 TB145,屬於今年才發現的小行星,根據美國宇航局的消息,由於這顆小行星直徑較大,距離較近,目前仍然處於跟蹤狀態。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直徑達到數百米,目前觀測還沒確定具體的數值,但可能在290米至650米之間。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射電望遠鏡對小行星進行觀測,西維吉尼亞州綠岸望遠鏡、波多黎各巨大的阿雷西博天文臺也會對其進行研究。
  •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原標題: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系2月下旬以來發現的第三顆新華社南京3月30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又發布一顆由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率先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
  • 剛剛,一顆足球場大的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過
    剛剛,一顆足球場大的小行星以每小時20000英裡的時速和地球擦肩而過與地球的距離約為320萬英裡(510萬公裡),約為地月距離的13倍。NASA同時表示,該小行星並沒有撞擊地球的危險。美國space網站稱,這顆小行星和地球最接近的時間為格林尼治時間3點20分(北京時間11點20分)。據《今日美國》報導,這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000英尺(約為300米),而它的軌道預計只會變化約125英裡,並不會撞擊到地球。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型小行星正在悄悄「靠近」地球
    原標題: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型小行星正在悄悄「靠近」地球[環球網科技報導記者 林迪]4月15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近日宣布,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2020GH2將在美國時間本周三凌晨悄悄「靠近」地球,甚至比月球還要接近地球,但最終會安全的「繞行」過我們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