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註定是個狹路相逢的時刻。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撞上卡神新作《戰鬥天使·阿麗塔》,在一片唱衰的聲音中,沒想到來了個驚天大反轉:原以為是青銅,結果是王者;原以為是王者,結果是青銅——「小破球」動力十足,票房、討論度高居榜首,而高特效的阿麗塔卻在乾癟的劇情上遭遇滑鐵盧。
但即使這樣,個別極端的觀點也雷到讓人無語:「中國人科幻思想缺失」「中國人沒有科幻文學的傳統」,所以「中國人不配搞科幻」。中國人沒有科幻歷史的傳統?你問過古人的意見嗎?
機器人?《偃師》兩千多年前就會玩了
一提及科幻,很多人都喜歡拿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裡》說事,仿佛中國人沒有想像力是板上釘釘。但其實,幾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多的是想像力豐富的科幻小說,機器人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列子·湯問》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經典之一,一般認為大概散布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00年前後成文,後由劉向收集殘篇整理而成。原作者列子大有來頭,不僅位列「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還深得老子學說精髓,獨創先秦哲學的貴虛學派。這樣牛B閃閃的人物,讓後來的莊子都忍不住冒著星星眼在《逍遙遊》中寫道:「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更讓人震驚的是,他的想像力或者說思想境界簡直突破次元壁!他在書中記載了很多超逸絕塵的神話傳說,極言天地之廣闊無垠,萬物之繁榮駁雜。特別是其中一篇名為《偃師》的故事,腦洞就開到了極致!
故事講風流天子周穆王,也就是傳說中跟西王母有一腿的男人,架著威風凜凜的八駿馬車四處巡遊時,遇到了一個叫偃師的工匠。偃師跟一般的工匠不同,他不會造車也不會建房,而擅長製造假人!並且當場就秀了一波神技能,讓假人給周穆王表演。
說來也奇怪,只見這個假人立刻唱歌跳舞起來,瀟灑的風採讓穆王身邊的嬪妃都為之傾倒。周穆王大吃飛醋,差點就命人將假人拖出去砍頭。幸虧偃師趕快擰下假人的腦袋,慌忙展示其身體裡的木塊布條(類似人工智慧晶片?)——大王消消氣,這只是個假人而已。周穆王看後大為驚嘆:「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共乎!」這大概就是成語巧奪天工的由來吧。
但問題來了,這個形同真人的布偶到底是啥玩意兒?
書中說假人外形酷似真人,五臟六腑俱全,卻又能「領其顱,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跳完舞,還不忘給周穆王的嬪妃們拋媚眼,簡直是機器人版吳彥祖!這大概是世界科幻史上最早有關機器人雛形的科幻設想吧……
《拾遺記》:秦始皇曾親自接見過外星人?
如果說《偃師》還停留在小打小鬧的階段,那麼東晉小說《拾遺記》,完全是震撼的科幻大片。
兩晉時期,玄學盛行,高人輩出,《拾遺記》的作者王嘉就是其中一位玄學奇才。他曾經隱居終南山,多次精準預言天下大事,惹得當時的梟雄們如苻堅等人頂禮膜拜,他創作的這部小說集自然也不簡單。
書中內容主要以雜錄和志怪為主,天馬行空的幻想,如巨型飛船「貫月槎」﹑海底潛艇「淪波舟」等,看得讓人瞠目結舌。尤其是卷四的內容,竟然說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和外星人進行了親密友好的接觸!
眾所周知,秦始皇喜愛神仙方術,晚年派人四處尋訪不死藥,徐福東渡就是最有名的一波。然而,本書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書中稱,當時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來到地球並建設基地,稱為宛渠國。他們用長得像海螺的飛船作為交通工具,取名為「淪波舟」,對地球進行科學考察。匪夷所思的是,這個淪波舟和今天的潛艇非常相似「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宛渠人就坐著淪波舟前來拜訪。他們各個身高十丈,相當於10層樓那麼高。並與秦始皇熱情交談,縱論天地變化,每一個都精準無比。傳說就是因為他們走後令秦始皇思念不已,這才有了後來不惜一切代價,派船隊出海尋找「仙人」的舉動。亦真亦幻的故事,讓後世許多史學家為其真實性爭論不休,沒少掐架。
《拾遺記》裡的世界,已經不僅僅是神話世界,而是一個想像力豐富,令人神往的科幻王國。
登月太難,到《酉陽雜俎》中修月球去!
你跟他講科幻,他跟你說神話,這是歷史久遠的中國科幻小說經常遇到的困境。即使是《拾遺記》中足夠奇特的科幻世界,也會被人安上「缺少科學邏輯」的槽點。然而,唐朝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就完美避開了這個坑,在神奇的情節外,更加上了實錘的科學原理。
="84d634298e152750118df070541c2c78"class="">
書中雖然描寫了大量的志怪故事,對月球的描寫卻充滿了科學的嚴謹。故事講兩位英俊書生在遊覽嵩山時,意外遇到了一個奇特的白衣人。經過交談得知,白衣人竟然是專門負責修理月球的人。並且,他還饒有興趣地給兩位書生科普起了月球的知識:比如月亮是由七種物質構成,而且是靠太陽的照射來發光——這些後世科學家的重大發現,竟然在中國的古書中被早早預言!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白衣人和書生交談甚歡,竟不小心透露了,在月亮上還有二十多萬個像他一樣的人在拼命地修理月球。如此規模,仿佛是一個高速運行的大型月球空間站。唐朝的科幻小說家,在幾百年前就提出到月球建站了?
《琅嬛記》:600年前的計算機科學設想
琅嬛,一個聽起來仿佛神話故事的書名,卻正經八百地記載了與近代科技產品相似的物件,不愧是類似《山海經》的奇書!
《琅嬛記》作者成疑,雖然題名為元代伊士珍,卻也有研究表明為明朝人桑懌偽託,爭議很大。書中匯聚了各種瑣聞異事,尤其是一些稀罕詭奇的物件,讓人瞠目結舌。其中,就有一篇關於「七寶靈檀幾「的記載:
「謝霜回有七寶靈檀之幾。几上有文字,隨意所及,文字輒形隸篆真草,亦如人意。譬如一人慾修道,則使其人自觀,几上則便有文字,因其緣份性資而曲誘之。又如心欲得某物,則几上便有文字曰『某處可得』。又如欲醫一病人,或欲作一戲法,則文字便曰服何藥愈,念何咒、書何符即得也。甚至讀書偶忘一句一字,無不現出……」
「幾」是古代一種小案,但謝霜回的這個「七寶靈檀幾」可不一般:功能多樣,又有靈性。不僅能隨心所欲顯示出各種文字,還能根據需求者提供的條件,幫助選擇理想的行為方案。甚至儲存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可以代替人進行逐字逐句的文字檢索……咦,這個「七寶靈檀幾」和今天使用的計算機也太像了吧!
此外,作者還發表了類似「電視機」「照相機」等幻想。然而,由於時代局限,這些漫無邊際的描寫被當時的讀書人diss為「荒誕猥瑣」。但也正是這些看似毫無根據的科學幻想,竟在幾百年後的今天實現了!
清代文人思想迂腐?《月球殖民地小說》來打臉
受魯迅先生的影響,一提起晚清文人,腦海中就會自動浮現拖著老鼠辮、滿口八股文的長衫孔乙已形象。然而在1904年,一位名叫荒江釣叟的清代寫手,硬是在《繡像小說》雜誌上連載了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
這個舊時代YY作家的想像力,一點也不遜色於今天的網文大神!小說以龍孟華一家悲歡離合的故事為主線,故事的大部分都在地球上冒險,而臨近結尾,還有一些來源不明的人駕駛著遠遠超過當時人類科技水平的氣球飛臨海島。他們來自月球,而龍孟華的妻子也在那裡……可惜的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連載到三十五回就停更了。
書中對交通工具的想像特別新奇,如玉太郎駕駛的「氣球」,就很像今天熱氣球的雛形。外表光滑閃亮,內部則兼具起居寓所、武器裝備等多種功能。不僅有客廳,還有鍛鍊的操場,臥室及大餐間。這麼大的器具操作起來卻非常簡單。坐在機器椅上撥動機關,就能輕輕落到地面,人跨出來後,機器椅就會立即縮到氣球下面隱藏起來。
對醫療技術的想像也頗為大膽。僅用一塊透光鏡就能找出心臟的問題,剖開胸膛取出心臟洗淨後又裝回身體,用藥水擦拭就能自動癒合,真「無痕手術」!第十八回魚拉伍被獅子咬下小半截手臂,第二天換下滿盆鮮血,仍能把膀子裝上,竟與之前無異……
雖然本書明顯受到凡爾納科幻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影響,但小說的結構和敘述模式仍遵循傳統章回小說體制,不僅保留說書人的語境場,還在回末設置懸念。是一部糅雜了域外小說特徵的「中國風」科幻小說。
此外,《搜神記》《鏡花緣》等小說中也有不少科幻的描寫。遺憾的是,由於時代和社會性質的局限,中國古代的科幻小說註定不可能使用現代的詞彙,但聰慧的古人們採用了另一些慣用詞語:如用傀儡代替機器人、仙怪代替外星人,仙槎(chá)替代UFO……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幻想的同時,也不失嚴謹的思維、科學的判斷。
由於中國文學界不把科幻小說當作重要的文學體裁,以至於儘管文學史眾多,卻從未考證過中國科幻小說的起源。殊不知中國並不是沒有科幻的傳統,而只是沒有把這種傳統延續下來罷了……
Allhistory:基於AI知識圖譜,展現不同角度的歷史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