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烏裡寒鴉,拉丁學名(Corvus dauurica),別名是東方寒鴉,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鴉屬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Daurian Jackdaw,命名人為Pallas,命名時間在1776年。
達烏裡寒鴉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頭側、頦、喉黑色具藍紫色金屬光澤。後頭、耳羽雜有白色細紋,後頸、頸側、上背、胸、腹灰白色或白色,其餘體羽黑色具紫藍色金屬光澤。肛羽具白色羽緣。幼鳥前額、頭頂褐色具紫色光澤。後頸、頸側黑褐色。背、肩、翅、尾深褐至黑褐色,領圈蒼白色。下體褐色至淺褐色,各羽羽端綴白色羽緣。當年幼體在秋季換羽後直到第二年秋季換羽前全黑色。虹膜黑褐色,嘴、腳黑色。
相似種寒鴉後頸灰白色頸圈不延伸至胸和腹部,胸和腹均圈呈半環狀,明顯與之不同。白頸鴉外形雖然與之更為相似,但白頸鴉白色頸環僅延伸至胸部,腹部仍為黑色,而且體型明顯為大,分布區亦不同,二者在野外不會混淆。
達烏裡寒鴉主要棲息於山地、丘陵、平原、農田、曠野等各類生境中懸巖和河岸森林地帶較常見,夏季也上至 1000-3500m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等中高山森林林緣、草坡和亞高山灌叢與草甸草原等開闊地帶,秋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有時也進到村莊和公園。
在中國繁殖的達烏裡寒鴉均為留鳥,部分冬候鳥。此物種主要以螻蛄、甲蟲、金龜子等昆蟲為食,也吃鳥卵、雛鳥、腐肉、動物屍體、垃坡、植物果實、草子和農作物幼苗與種子等其他食物,食性較雜。達烏裡寒鴉主要吃昆蟲、穀物、漿果等,也會跟其他鴉科鳥類一樣吃動物屍體和搶別的鳥類的鳥蛋吃。此物種常在林緣、農田、河谷、牧場處活動,晚上多棲於附近樹上和懸巖巖石上,喜成群,有時也和其他鴉混群活動。叫聲短促、尖銳、單調,其聲似『garp-garp』,常邊飛邊叫,甚為嘈雜。主要在地上覓食,有時跟在犁頭後啄食,性較大膽。
達烏裡寒鴉在冬季喜歡集群活動,一群可以由幾十隻到數百隻個體組成,多則可達數萬隻。想像一下數萬隻達烏裡寒鴉邊發出降調「啊啊」的叫聲邊從你的頭頂或者遠方天空中飛過,形成一大團延綿不絕的黑霧,全部飛過去甚至需要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場景。實際上這樣壯觀的景象是可以在冬季看到的,無論在城市還是郊區,冬季都有機會看到成群的寒鴉飛過。 飛行叫聲為chak,同寒鴉。其他叫聲也相同。
達烏裡寒鴉產地在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韓國、蒙古、俄羅斯聯邦。丹麥、法國、中國香港、哈薩克斯坦、荷蘭。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和東南部赤峰、河北、北京、河南、山東、山西、青海、甘肅,往西至新疆東部哈密,往南至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南部察隅、芒康和昌都地區。部分在中國東北南部、華北、華東、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和西藏南部地區越冬。
達烏裡寒鴉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但近十多年來,由於農藥和殺蟲劑的大量使用,引起環境汙染,致使種群數量明顯下降,原來較常見的一些地方,如今也很少見。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同時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