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近期科研信息概覽

2021-02-28 三倉心理學界

來源 |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官網

—— 心理所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經軟體徵與小腦-大腦功能連接異常有關 ——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陳楚僑研究組 

神經軟體徵是精神分裂症重要的生物標誌物。在傳統定義上,神經軟體徵被認為是一組輕微的神經系統異常的異常表現,主要體現在運動協調、感覺整合、抑制功能的缺損,但其行為水平的缺損缺乏相對應的腦區定位。隨著研究的推進,已有研究提示神經軟體徵的缺損與特定的腦功能網絡緊密相關。然而,已有研究僅關注於神經軟體徵運動協調缺損的大腦功能連接機制。近期,已有研究證據發現小腦是多種功能網絡的重要節點,這些功能網絡的異常會進一步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和感知覺加工的缺損。然而,少有研究進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腦-大腦功能連接與感覺整合缺損的關係。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的陳楚僑研究員帶領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NACN)團隊,在前期研究中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其未患病兄弟姐妹在感覺整合加工時存在小腦的激活不足,並且該小腦激活顯著可遺傳。基於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陳楚僑研究員帶領其團隊於近期開展了一項研究,在5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名健康對照中進一步探索神經軟體徵與小腦-大腦靜息態功能連接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小腦與額下回、楔前葉功能連接與神經軟體徵缺損顯著正相關,小腦與顳下回功能連接與神經軟體徵缺損顯著負相關。並且,與神經軟體徵顯著相關的小腦-前額葉功能連接,進一步被發現與患者的陰性症狀亦存在顯著正相關。另外,研究者在另一包括了34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對照的獨立樣本中亦重複了相似的研究結果。綜上所述,該研究發現小腦及其與大腦的異常功能連接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經軟體徵和陰性症狀起到重要作用,提示異常的小腦-大腦功能連接也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經軟體徵與陰性症狀的共享潛在神經機制。同時,在感覺整合加工下可遺傳的小腦激活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潛在內表型。該研究受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北京市科學與技術領軍人才項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和Philip KH Wong基金項目支持。文章已在線發表於Schizophrenia Bulletin:

Cai, X. L., Wang, Y. M., Wang, Y., Zhou, H. Y., Huang, J., Wang, Y., Lui, S. S. Y., M?ller, A., Hung, K. S. Y., Mak, H. K. F., Sham, P. C., Cheung, E. F. C., Chan, R. C. K.* (in press).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are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cerebellar-cerebr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aa200

  

https://academic.oup.com/schizophreniabulletin/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schbul/sbaa200/6105803?redirectedFrom=fulltext

 

相關文章:

  

- Li, Z., Huang, J., Hung, K. S. Y., Deng, Y., Wang, Y., Wang, Y., Lui, S. S. Y., Mak, Henry, K F., Sham, P. C., Cheung, E. F. C., ?ngür, D., Dazzan, P., Chan, R. C. K.* (2020). Cerebellar hypoactiv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sensory integration in schizophrenia.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doi.org/10.1037/abn0000636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20-78357-001)

  

- Chan, R. C. K*., Xie, W., Geng, F. L., Wang, Y., Lui, S. S. Y., Wang, C. Y., Yu, X., Cheung, E. F. C., Rosenthal, R. (2016). Clinical utility and lifespan profiling of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in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Schizophrenia Bulletin, 42(3), 560-570. doi:10.1093/schbul/sbv196

  

- Chan, R. C. K.*, Dai, S., Lui, S. S. Y., Ho, K K. Y., Hung, K. S. Y., Wang, Y., Geng, F. L., Li., Z., Cheung, E. F. C. (2015). Re-visiting the nature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urological signs and neurocognitive functions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n invariance model across time. Scientific Reports, 5: 11859.

  

- Chan, R. C. K.*, Huang, J, Zhao, Q, Wang, Y, Lai, YY, Hong, N., Shum, D.H.K., Cheung, EFC, Yu, X, Dazzan P. (2015).Prefrontal cortex connectivity dysfunction in performing the Fist-Edge-Palm task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nd non-psychotic first-degree relatives. NeuroImage: Clinical. 9, 411–417

  

- Zhao, Q., Li, Z., Huang, J., Yan, C., Dazzan, P., Pantelis, C., Cheung, E. F. C., Lui, S. S. Y., Chan, R. C. K.*. (2014).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are not 「soft」 in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networks: Evidence from ALE meta-analysis. Schizophrenia Bulletin, 40(3): 626-641.

  

- Chan, R. C. K.*, Xu, T., Heinrichs, R. W., Yu, Y., Wang, Y. (2010).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in schizophrenia: A meta analysis. Schizophrenia Bulletin, 36(6), 1089-1104.

  

- Chan, R. C. K*., Xu, T., Heinrichs, R. W., Yu, Y., & Gong, Q. (2010).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in non-psychotic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34, 889-896.

  

- Chan, R. C. K.*, Gottesman, I. I. (2008).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as candidate endophenotypes for schizophrenia: A shooting star or a Northern star?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2, 957-971.

—— 心理所研究揭示DSM-5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臨床症狀結構 ——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王力研究組

2013年公布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基於實證研究與臨床經驗對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臨床症狀標準進行了多項修改,由此引發了研究者關於PTSD臨床症狀結構的新一輪探討。PTSD的臨床症狀表型之所以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原因在於它是準確界定PTSD的關鍵;而對PTSD的準確界定又是進一步揭示PTSD的發病機制與病理過程、發展PTSD的診斷標準與評估工具以及完善PTSD的預防與幹預辦法的前提,並將最終促進科學、有效的PTSD防治體系的建立。目前逐漸積累起來的研究證據為DSM-5界定的4維表型模型以及基於該模型修正而成的6維快感缺失模型、6維外化行為模型和7維混合模型等提供了支持。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力研究組的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No.153111KYSB20160036)的支持下,與該項目的美國合作者託萊多大學Elhai教授進行了深入合作,針對DSM-5 PTSD臨床症狀結構展開系列研究。首先,研究者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別在天津爆炸事件3個月後836名和8個月後726名親身經歷該事件的青少年中檢驗了基於DSM-5的PTSD臨床症狀結構。結果顯示,由闖入、迴避、負性情緒、快感缺失、外化行為、焦慮性喚起和精神痛苦性喚起因子構成的7維混合模型對來自兩個時間點樣本的數據均具有最優的模型擬合程度;該模型在因子結構不變性、因子載荷不變性、條目截距不變性、殘差方差不變性以及因子方差/協方差不變性等不同水平上均具有跨時間的穩定性。一個表型模型的確立不僅單純依靠內部的模型擬合數據,還需要來自外部的聚合與區分效度支持,同時還需要在不同創傷類型、文化背景及年齡階段的樣本中進行重複驗證。研究者分別在1個爆炸事故倖存青少年樣本和1個地震倖存者成人樣本中檢驗了7維混合模型的外部效度,結果顯示該模型中PTSD的不同症狀簇與焦慮、抑鬱和生活質量的不同維度具有顯著的差異性關聯。這一系列發現延伸和擴展了新近提出的7維混合模型的理論和實證證據,為後續從分子遺傳學、神經內分泌學以及神經科學等多角度探討基於DSM-5的PTSD臨床症狀的異質性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進一步揭示PTSD的發病機制與病理過程、發展PTSD的診斷標準與評估工具以及完善PTSD的預防與幹預方法提供了重要啟示。此前,研究團隊在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的支持下,於2017年11月在國際創傷應激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第33屆年會上舉辦了「PTSD評估與診斷追蹤」主題沙龍。沙龍邀請了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Cherie Armour、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助理教授Ateka Contractor、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心理學家Sheila Frankfurt等創傷心理領域的專家,與會人員一起就PTSD診斷、評估等問題展開深入研討,加深對PTSD臨床症狀結構理解,擴大了研究團隊的國際影響力。相關研究受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153111KYSB2016003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71099,31471004)、中科院國際人才交流計劃(2016VEA01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6JJD190006)及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項目(KLMH2013K06)的支持,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和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期刊。

Wang, L., Cao, X., Cao, C., Fang, R., Yang, H., & Elhai, J. D. (2017). Factor structure of DSM-5 PTSD symptoms in trauma-exposed adolescents: Examining stability across tim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52, 88-94. https://doi.org/10.1016/j.janxdis.2017.07.001.

  

Yang, H., Wang, L., Cao, C., Cao, X., Fang, R., Zhang, J., & Elhai, J. D. (2017). The underlying dimensions of DSM-5 PTSD symptom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adolescents exposed to an explosion accid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8(1), 1272789. https://doi.org/10.1080/20008198.2016.1272789.

  

Li, G., Wang, L., Cao, C., Fang, R., Liu, P., Luo, S., ... & Elhai, J. D. (2018). DSM-5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 dimension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hinese earthquake survivor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9(1), 1468710. https://doi.org/10.1080/20008198.2018.1468710.

—— 心理所研究揭示意義建構可以幫助人們積極應對新冠疫情 ——

作者: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 蔡華儉研究組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無疑都是巨大的災難,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當下,疫情尚未平息,抗擊疫情仍然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應對長期持續的新冠疫情呢?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蔡華儉研究組的研究者通過一項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意義建構(meaning making)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疫情。意義建構是指人們從自己的經歷中發現和尋求意義,常見於經歷災難等負性事件。經歷負性事件雖然會對人們造成很多消極影響,但人們可以對負性事件進行重新闡釋、理解從而發現積極的意義。這種意義建構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這類負性事件,降低負性事件的不良影響。以往研究表明,意義建構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災難等負性事件。面對新冠疫情時,人們是否會傾向於採取意義建構來應對呢?意義建構能否有效地幫助人們應對疫情呢?研究者通過一項大樣本追蹤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回答。該研究於2019年10月(疫情爆發前)、2020年2月(疫情爆發期)和2020年5月(疫情平息後)三個時間點對2364名大學生進行了追蹤調查。在三輪調查中,研究者測量了被試的意義建構傾向(meaning-making in negative experiences, MINE),即從消極經歷中發現、尋求意義的傾向,以及心理健康狀況,包括抑鬱、焦慮和壓力水平。此外,在第三輪調查中,研究者還測量了被試在疫情中感知到的收穫(如對生活更加感激、更多地和家人在一起等)和損失(如社交減少、健康狀況下降等)。研究結果發現,被試的意義建構傾向在疫情爆發期間比爆發前顯著提升,並且在疫情平息後又有所下降。也就是說,疫情爆發期被試的意義建構傾向增強,被試在疫情嚴峻時期更多地對負性經歷進行意義建構。研究進一步發現,無論是疫情爆發前的意義建構傾向(初始意義建構傾向),還是疫情爆發期間意義建構傾向的提升,都可以有效地預測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於初始意義建構傾向越高的被試,他們在疫情爆發期和平息後都具有更低的抑鬱、焦慮和壓力水平;對於意義建構傾向在疫情爆發期提升越多的被試,他們在疫情爆發期和平息後也具有更低的抑鬱、焦慮和壓力水平;並且意義建構傾向對疫情平息後心理健康的長期益處可以通過被試從疫情中感知的收穫和損失所中介。簡而言之,人們在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會更多地進行意義建構,而意義建構使人們更加積極地看待此次疫情,進而減少心理健康問題。2021年初始,國內多個省份疫情出現反彈,全球疫情防控局勢也依然嚴峻。該研究為疫情應對提供了一個長期有效的方式。中國古老智慧「禍之福所依」早已告訴我們,負性事件也蘊含著某種積極的意義。從負性事件中去發現、尋求意義,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渡過難關。該研究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心理所青年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的支持。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Yang, Z., Ji, L., Yang, Y., Wang, Y., Zhu, L., & Cai, H. (2021). Meaning-making Helps Cope with COVID-19: A Longitudinal Stud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1.110670

——心理所研究發現言語產生中語義和語音為並行加工 ——

作者: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 李興珊研究組 屈青青

說話,看似毫不費力,但它其實是人類最複雜的認知活動之一。試想一下,當我們準備說話時,大腦是如何進行編碼的呢?開口之前,說話者首先需要明確試圖表達的概念,並從心理詞典中提取適當的詞彙,激活詞彙的語義信息,獲取詞彙的語音信息;進而通過發聲的方式表達出來。在複雜的言語表達活動中,語義和語音加工的相對時間進程問題是學界長期關注的重要理論問題。兩者的相對時間進程,為建立語言產生的理論和計算模型提供了直接的科學依據。經典的言語產生模型認為,說話者首先提取語義信息,隨後通達語音信息,即語義與語音之間是以序列的方式加工的。其相關證據主要來自於不發聲的圖片命名任務(語義、語音效應分別發生在刺激呈現後200-275 ms, 275-450 ms)。然而,近期的研究發現,在較自然的語言產生(言語、書寫)任務中,語音加工發生的時間進程較早(200 ms, Qu et al., 2016; 2020a; 2020b),與經典的語義加工的時間窗口存在重疊。這些研究結果提示,語義與語音可能並非以序列方式,而是以並行的方式進行加工的。為檢驗該假設,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興珊研究組的青年特聘研究員屈青青及同事採用腦電技術和發聲的圖片組塊命名範式,操縱了圖片名稱的語義關係(圖片物體來自同一範疇)和語音關係(在詞首或詞尾共享一個音節)。通過在同一範式下比較語義效應(語義相關-語義無關)和語音效應(語音相關-語音無關)的時間窗口,探究語義和語音加工的相對時間進程。行為反應時的結果發現,與無關條件相比,語義相關和語音相關均產生了抑制效應,重複了以往的研究結果。更重要的是,腦電結果顯示,語義效應和語音效應發生的時間窗口是高度重疊的(180 ms – 380 ms),其起始潛伏期和峰值時間均沒有顯著差異。結果表明,在言語產生中語義和語音是並行加工的,此結果對傳統的序列加工模型提出了質疑。

圖A:語義相關(實線)與語義無關(虛線)的平均波幅

圖B:語音相關(實線)與語音無關(虛線)的平均波幅

語義效應和語音效應均發生在刺激呈現後180 ms – 380 ms

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1771212)、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62061136001)、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人才項目、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項目的資助。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心理所博士後馮臣為論文第一作者,心理所青年特聘研究員屈青青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Feng, C., & Damian, M. F. Qu, Q. Q.* (2021). Parallel Processing of Semantics and Phonology in Spoken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Blocked Cyclic Picture Naming and EEG.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Vol. 33, No. 04, https://doi.org/10.1162/jocn_a_01675.

  

相關文章:

  

Qu, Q. Q.* Feng, C., Hou, F., & Damian, M. F. (2020a). Syllables and phonemes as planning units in Mandarin Chinese spoken word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ERPs. Neuropsychologia, 46, 107559.

  

Qu, Q. Q.* & Damian, M. F. (2020b).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ime course of phonological and orthographic encoding in written word production.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35, 360–373.

  

Qu, Q. Q.*, Zhang, Q. F. & Damian, M. F. (2016). Tracking the Time Course of Lexical Access in Orthographic Productio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f Word Frequency Effects in Written Picture Naming, Brain and Language, 159, 118-126.

——心理所研究發現情緒線索對雙相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前瞻記憶功能有促進作用 ——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陳楚僑研究組

前瞻記憶是一種指向未來的重要記憶功能,能幫助個體在線索出現時記得完成計劃的事情,比如路過郵局記得寄送信件。臨床群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雙相障礙患者均表現出前瞻記憶功能的缺損。已有研究表明,情緒線索可以提升前瞻記憶表現,但少有研究考察臨床群體能否獲得相似的提升效應。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的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陳楚僑研究組與香港大學、香港青山醫院的合作者開展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招募了2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26名雙相障礙患者和29名健康對照組。參與者需完成帶有負性、正性和中性線索詞的前瞻記憶任務,任務要求被試在完成一個工作記憶任務的同時記得對線索詞做其他按鍵反應。三組被試的反應模式相似,均表現為負性線索條件下的前瞻記憶準確率顯著高於正性和中性線索條件。在三組被試中,負性前瞻記憶線索的提升作用效應值都很大 (Cohen’s d ≥ 1.00) ,且大小相似。該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獲得與健康個體相似的負性線索促進效應,與之前研究結果存在分歧(Yang et al, 2018),提示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情緒認知交互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結果表明,緩解期雙相障礙患者亦可獲得與健康個體相似的負性線索促進效應。總而言之,這些研究成果將精神疾患連續的概念擴展到情緒認知交互作用這一重要領域,同時提示進一步開發認知訓練和幹預對於改善臨床群體前瞻記憶功能的重要性。研究在線發表於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Lui, S.S.Y., Leung, S.S.W., Yang, T.X.*, Ho, K.K.Y., Man, C.M.Y., Leung, K.H.L., Wong, J.O.Y., Wang, Y., Cheung, E.F.C., Chan, R.C.K.* (2021). The benefits of emotionally salient cues on 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 in bipolar patients an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DOI : 10.1007/s00406-021-01235-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06-021-01235-1

  

相關文章:

  

- Chan, R. C. K*., Lui, S. S. Y., Wang, Y., Liu, A. C. Y., Chui, W. W. H., Shum, D. H. K., Cheung, E. F. C. (2013).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s share similar but attenuated prospective memory impairments with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3, 1639-1649. doi: 10.1017/S003329171200236X

  

- Yang, T., Cui, X., Wang, Y., Huang, J., Lui, S. S. Y., Zhang, R., . . . Chan, R. C. K. (2018). Effect of emotional cues on prospective memory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1, 145-150. doi: 10.1016/j.schres.2018.05.023

  

- Chen, T., Liu, L. L., Cui, J. F., Li, Y., Qin, X. J., Tao, S. L., Neumann, D. L., Shun, D. H. K., Cheung, E. F. C., Wang, Y.*, Chan, R. C. K. (2019).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training for prospective memory in schizophrenia: A 3-momth follow-up study.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6, 378-385.

——心理所研究揭示新冠疫情期間導致孕產婦抑鬱發生的危險因素 ——

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張向陽研究組 李傳曉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民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疫情期間,孕產婦由於自身條件加之居家政策,生活受到了很大,心理健康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她們的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自身健康,同時也可能對嬰幼兒的成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為探究新冠疫情期間孕產婦抑鬱的發生率以及危險因素,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張向陽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開展了一項研究,採用全國多中心的方式,於2020年2月28日至4月26日疫情集中爆發期間,通過患者健康問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調查了武漢、北京、蘭州等地孕產婦(孕婦及產後8周以內的女性)的抑鬱情況,探究疫情期間孕產婦抑鬱的發生率以及危險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發之後,孕產婦的抑鬱發生率為35.4%。在眾多臨床變量以及人口學變量中,焦慮、失眠、飲酒、孕吐、疫情期間懷孕對行動的影響程度是導致孕產婦抑鬱的危險因素。同時,每日關注胎動成為孕產婦抑鬱的保護因素。換言之,在懷孕期間每天關注胎動的孕婦,出現抑鬱的可能性較小。

 

總的來說,孕產婦抑鬱的發生既與正常時期的活動(如孕吐、飲酒、關注胎動等)有關,又與疫情導致的特殊情況(如疫情導致的焦慮、失眠、無法外出、行動受限等)相關。該研究既擴充了傳染性流行病爆發期間孕產婦的心理狀態數據,為幹預研究提供借鑑;也為調整臨床方案等臨床實踐提供理論參考。未來的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和家庭成員應重點關注孕產婦的以上幾個方面,更好地保障孕產婦的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Li, C., Huo, L., Wang, R., Qi, L., Wang, W., Zhou, X., Zhou, Y., Zhang, X., (2021)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renatal and postnatal women in China with the outbreak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1.01.019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

不代表三倉心理學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

合作、投稿等請長按二維碼聯繫小編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將研究所分四大類 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中科院為什麼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這次改革的突破口是什麼?研究所分類改革將如何進行?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進行了獨家專訪。  推動研究所分類改革、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記者:科技體制改革知易行難,中科院為什麼再次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原標題:   30歲這年,劉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組組長。  建立自己的研究組,這是做科研的年輕人夢寐以求的。
  •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因對換保安不滿,集體辭職,有什麼隱情麼?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因對換保安不滿,集體辭職,有什麼隱情麼?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引廣泛關注。
  • ...牛剛帶隊到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考察調研
    【特別關注】牛剛帶隊到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考察調研 2020-09-28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與煙臺共建研究所 中科院緣何新建5個研究所
    昨日,煙臺與中科院籤署了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共建協議未來6天內,中科院還將與另外4地籤署協議共建研究所  據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李斌)城市環境、納米技術、生物能源……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圍繞這些新的研究領域,未來6天內,中科院將通過與地方政府籤署協議書的方式,共建5個研究所,
  • 中科院心理諮詢師證書到底怎麼樣?國證?哪裡查詢?是否通用?
    2、證書如果都沒問題,就要看學員信息能不能查詢得到。3、證書是否有鋼印和其他防偽標誌。4、頒發單位是否職能是做教育培訓的,很多單位跟培訓教育根本不沾邊。我們再來分析一下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頒發的《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合格證書》國家認不認可?有沒有用?含金量到底怎麼樣?怎麼查詢真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成立於1951年,其前身為創建於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
  • 三個研究所解散!數百人離職!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到底經歷了什麼?
    7月15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層幹部證實,近期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此事已經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目前正在調查離職風波背後的原因。此次辭職的90餘名科研人員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在中科院系統內和社會均引起了廣泛關注。
  • 中科院建成14個「特色研究所」 打造科技創新「特戰旅」
    中科院當日舉行2018年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嚴慶介紹中科院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工作進展時透露了上述信息。他強調,中科院將持續支持「特色研究所」鞏固和發展其特色領域、特色方向的特色優勢,打造中科院科技創新的「特戰旅」。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
    本報記者 郝嘉奇 合肥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在這裡,數千名科研人員創造出「人造小太陽」等實驗成果,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他們為什麼辭職?
  • 張術平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
    中國山東網煙臺5月25日訊 昨日下午,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到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調研,實地察看部分實驗室和科研成果,並與研究所中層以上幹部座談交流,聽取硏究所整體情況和對煙臺發展海洋經濟的意見建議。副市長王曉軍參加活動。
  • 考研進入中科院研究所是什麼水平?
    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中科院研究所是一個總稱,實際上中科院一共有12個分院,下面有1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同,中科院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但不同研究所的科研實力相差巨大,最好的和最差的比二本和清華之間的差距還要大。
  • 餘功斌會見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
    9月1日中午,營口市市長餘功斌在迎賓館會見了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一行。  餘功斌說,營口區位優勢明顯,物產豐富,有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新建成的營口機場,地域和空域條件非常適合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的需求。
  • 中科院各個研究所採購儀器儀表設備
    為了建設科學強國,發展科學技術,各科研機構都需要不斷完善科研設施,建立科研儀器平臺,為科研提供良好的環境。中科院作為我國自然科學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發展中心,在實現科學強國的道路上有著不替代的地位,因此中科院更需要採購新的儀器設備,保證科研的硬體條件能滿足前沿領域的研究需求。
  • 高校推薦——盤點中科院的那些研究所「們」,性價比超高!
    最近幾年,中科院下設研究院所在研考中的熱度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考生在研考中選擇了報考中科院各研究所。在之前統計的一份數據中,對於廣大考生的報考意願調查顯示高校(尤其是34所自劃線高校和強勢211院校)是報考意願人數最多的,其次則是中科院下屬的各類研究所和中科院研究所與高校間的聯合培養,再者就是大型央企下屬的研究所(例如機械研究總院),最後就是私企的研究所了。那麼中科院各研究所對於研考的我們到底有多少好處與弊端呢?下面讓我們從報考難度、研究所工作與福利、就業升學情況三個方面討論。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
    來源:中國經營網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在這裡,數千名科研人員創造出「人造小太陽」等實驗成果,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他們為什麼辭職?6月28日晚,科學島一名中層幹部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證實,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均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職工。這名幹部表示,此事已經引起了領導的注意,目前正在調查離職風波背後的原因。
  • 中科院與煙臺蘇州廈門等地共建5個研究所
    ,共建5個研究所,以改變以往科研力量過於集中的局面,更快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屆時,研究所人員將達760人,包括固定人員、流動人員、研究生等。   高度強調區域分布,大力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是中科院此次科技布局重大調整的一大「亮點」。
  • 【特別關注】牛剛帶隊到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研究...
    【特別關注】牛剛帶隊到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考察調研 2020-09-28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懷柔園區啟用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田晨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懷柔園區30日正式啟用,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平臺(即「一裝置兩平臺」)率先進入科研狀態,物理所5個研究組、近150名科研人員入駐開展科研工作,年底將超過200名入駐
  • 2019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考研招生簡章
    2019年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成立於2012年9月,在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基礎上組建,為中科院直屬綜合性科研機構。
  • 中科院下屬研究所90餘人離職,為何驚動國務院?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中科院下屬研究所90餘人離職,為何驚動國務院?原創 佟西中 中國新聞周刊國務院派出調查組可以看出對事件的重視7月15日 ,一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的報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報導稱,合肥研究院旗下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90餘名科研人員,放棄編制與福利房集體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