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山東的菠菜抽檢中發現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飲用水抽檢監測無異常。4月9日,記者跟隨山東省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詳細了解了濟南飲用水和菠菜放射性核素檢測全過程。
鄧大平(右)和陳英民在仲宮鎮東許村菜地採集菠菜樣品。(記者 張定業 攝)
取樣:臥虎山水庫及周邊區域隨機取樣
4月9日的取樣由省醫科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鄧大平和放射醫學研究所輻射防護監測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陳英民負責。上午10點10分,記者隨同鄧大平和陳英民一起來到濟南主要飲用水水源之一的臥虎山水庫。據介紹,臥虎山水庫作為濟南環境輻射檢測點已有20多年歷史,以往的常規檢測多為一季度一次,每次的樣品水量為20公斤,常規檢測時要把樣品水蒸乾、濃縮,檢測時間需要一周多。
鄧大平說,3月27日開始的食品和飲用水放射性核素應急檢測和常規檢測要求不同,飲用水不需要蒸乾環節,而是直接對樣品檢測,每次的樣品水量保證在1公斤以上就可以。
沿臥虎山水庫大壩臺階下到水庫邊,陳英民用一個10公斤容量的塑料桶取了滿滿一桶樣品水。記者注意到桶上標明了「臥虎山水庫」和「4.9」字樣,以此標註水樣的取樣地點和取樣時間。陳英民介紹說,在水庫每次取水樣的地點不固定,以前也曾租船到水庫中心取過水樣。
取完水樣後,10時32分,兩位專家來到臥虎山水庫東北角的仲宮鎮東許村的菜地,採集菠菜樣品。樣品的採集也是隨機的,但要事先徵得菜農的同意,並按市場價格支付菜農費用。
菜農魏慶友的菠菜是露天種植,數量和長勢比較符合樣品要求。在徵得魏慶友妻子同意後,兩位專家採集了1.65公斤菠菜,並按每公斤2元的價格支付費用。在菜田地頭,陳英民當場在裝菠菜樣品的塑膠袋上寫好採集地點和樣品名稱。10時50分許,兩位專家帶著採集的水樣和菠菜樣品返回省醫科院。
至於為什麼選擇菠菜作為樣品進行檢測,鄧大平解釋說,菠菜是一種多葉蔬菜,葉片面積大,而且葉片表面有絨毛,容易吸附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所以選擇了菠菜當檢測樣本。
送檢:一品一登記
11點30分左右,鄧大平和陳英民帶著用於放射性核素檢測的樣品徑直來到省醫科院6樓的放射醫學研究所放射化學實驗室。記者注意到,在6樓的走廊兩側和放射化學實驗室,擺了很多用於放射性核素檢測的各種樣品,其中以裝有水樣的塑料桶居多。
放射醫學研究所工作人員把兩位專家從南部山區採集到的水樣和菜樣進行編號,然後在一冊名為《山東省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檢驗原始記錄》的登記簿進行登記。記者注意到,樣品登記項目包括「採樣點」、「樣品種類」、「採樣時間」、「檢驗項目」等信息。登記簿內容顯示,此項檢測的「委託單位」是「中國CDC核與安全醫學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 記者注),「檢驗項目」主要是碘-131、銫-134和銫-137的「放射性活度濃度」。
樣品登記完後,從南部山區採集到的水樣和菠菜樣品分別被裝入專用的圓柱形馬林杯,等待上機器檢測。
檢測時間:需要15至20個小時才有結果
隨後,鄧大平和陳英民又帶記者到放射化學實驗室對面的「γ譜實驗室」。兩位專家介紹,用於放射性核素檢測的樣品將被送入γ譜實驗室,放到該實驗室內的高純鍺γ譜儀進行檢測。
高純鍺γ譜儀放在實驗室的東南角,高近2米。儀器主要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半部分是鉛室,主要用來隔離檢測過程外界環境輻射幹擾,下半部分是用來放置裝有樣品的馬林杯的γ譜儀探頭和兩個液氮罐,液氮罐的主要作用是保證γ譜儀的探頭在-200℃的低溫環境下正常工作。
與高純鍺γ譜儀連接的是一臺數位化譜儀和一臺裝有解譜軟體的電腦,用於分析樣品中的γ能譜變化,然後科研人員根據能峰變化分析樣品是否含有放射性核素。
陳英民告訴記者,實驗室裡的高純鍺γ譜儀正在對一份樣品進行檢測。他指著電腦軟體上顯示的柱狀圖的紅色區域說,一旦該區域的柱狀圖面積達到一定的量,就說明樣品中存在放射性核素。目前正在進行的食品和飲用水放射性核素應急檢測,由於樣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極低,需要檢測15至20個小時才能得到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
4月10日下午,陳英民告訴記者,4月9日從南部山區採集的水樣和菠菜樣品將於4月10日晚上進行檢測,4月11日上午會得出檢測結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