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在一個成年人的家裡,可能會有一個被當作人類養育的玩偶,她/他們沒有生命,卻是活著的。十幾年間,BJD(球形關節娃娃)從非常小眾的愛好成為了備受矚目的文化,它與玩具、二次元、收藏、攝影相互交融,被人們投入極具豐富的情愫。
現代BJD的興起,開始於1999年日本VOLKS生產的Super Dollfie(スーパードルフィー)系列,它們是最早推出球形關節娃娃的公司。Super Dollfie被簡稱為SD,並在簡介上第一次被正式賦予「人形」二字,在亞洲市場大放異彩,以至於許多年輕人,在早期將BJD誤稱為SD娃娃。
Super Dollfie(スーパードルフィー)
BJD(ball joint doll)一直是個比較亞洲的稱呼,雖然它並不起源於日本。
公元前200年,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用木頭製作帶關節的娃娃,這是人形人偶的雛形。
19世紀末,法國和德國的玩具製造商發明了更加擬人的玩偶,稱為Bisque Dolls。Bisque Dolls通常是一幅無表情且高貴的模樣,被孩童們當作玩伴,映射著童年的公主夢。
20世紀30年代,德國藝術家漢斯·貝爾默(Hans Bellmer)在創作藝術作品時,用球關節塑造了怪異的人偶,他們大多肢體殘缺或是重度扭曲,Hans Bellmer以此來實現超現實的表述。
(關於Hans Bellmer詳見文章:惹是生非的性慾、愛丨Hans Bellmer)
Hans Bellmer的玩偶更像是一個個畸形體,而他將球形關節靈活的利用在其中,雖然他的根本目的並不在於此,卻使得遙遠的一批日本藝術家通過技術層面,看到了通過它能達成的極大的可虛構和重構的可能性。
1965年,澀澤龍彥在《新女性》雜誌中介紹了第一次Hans Bellmer,這也是日本人第一次得知「球形關節人偶」的概念,但也僅是聽聞而已。隨後,日本的德國文學評論家種村季弘推動了一批玩偶技師進行創作,他們是第一代球形關節人形師:四谷シモン、土井典。
四谷シモン
土井典
到1983年,日本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人形師」職業,吉田良、天野可淡等人成為第二代中的大師級人物,BJD娃娃在此後擁有了更加亞洲化的特徵,並很快結合了日漫,被注入了完全的「人」的性格與世界觀。
早期BJD藝術家gentaro araki創作的U-noa線,已經有了強烈的動漫風格。
unoa quluts gentaro araki
再次回到Hans Bellmer作品中的人偶身上,支離破碎的她們是為了破壞、癲狂的哲學目的而迸發的軀體,被Hans Bellmer的大手在背後「操控」著,她們是藝術的一部分,於是更像是帶著哲思的雕塑。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日本的人形師們已然背離了Hans Bellmer的道路,他們更有物哀情結,欲使人偶感物生情,心為之所動,創作也就成了分離的過程,創作完成,人偶離開母體,自顧自地去生存。三浦悅子在其作品中對被破壞的Hans Bellmer式人偶進行了手術,在這樣的治療過程中,試圖強調他們作為「人」的屬性。
2006年
三浦悅子 義躰廃工場
BJD不單只是治癒的,它還可以是夢幻、幼稚、超脫等一切的代名詞,一個二次元角色有多豐滿,靜止的BJD就能在重塑中有多生動。
天野可淡
三浦靜香
野波浩 x 戀月姬
清水真理Shmizu Mari
中川多理
佐藤美穂
相關資料
Ball-jointed doll. wikiHans Bellmer The Doll c.1936Artpedia アートペディア
文豪・泉鏡花×球體関節人形展、終了いたしました
種村季弘 (KAWADE道の手帖)- End -
版權 | 浮圖網
編 輯 | 黃怡貓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 文藝連萌 •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