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能飛也不能像魚一樣在水下生活,在陸地或水上也不是世界上運動最快的動物,沒有爪子或牛角或其他天然防禦能力。然而,以人體結構作為模型和架構卻常常被運用來作為機器人設計的基礎,特別是在電影《環太平洋》裡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來自世界各地的機器人專家不僅從人類結構上獲得啟發,更從無限的動物甚至植物結構中獲得靈感,最終應用在最新的機器人製作上,但人形機器人還是最受人們喜愛的,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漢森認為,建立人形機器人有諸多優點和考量,因為類似人類雙足或腿的機器人行駛在崎嶇地形或者不平整的地面時,比其他形式更能夠穩定的行走。不僅如此,人形機器人也非常適合人類製造的路況,如人行道、樓梯和電梯等,但機器人的製作尺寸還是得細心考慮,絕不會像電影中那麼龐大,最多就是人類的2到3倍大。
康奈爾大學理論和應用機械系教授安迪-魯伊納和他的團隊是人形機器人研究和製作的行家,他們認為,人形機器人有很多優點,比如在故障檢測中就比較好定位(根據人類運動原理),但我們也應該在動植物身上獲得更多製作機器人的靈感,多種類的動物運動原理在力學上是非常合理的,這能夠給機器人在穿越崎嶇路況、運動機能設計上有很好參照學習作用。
不過人形機器人也有它在運動機能上的不足,例如遊泳,跑步或與巨型怪物戰鬥等。(因為人類和其它遊泳和跑步動物比我們運動能力相差太遠了),但人們就是喜歡人形機器人,這其中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和我們長得很像,至少在心理上人類與他們交流的時候感覺比較舒服,如果你家裡的未來機器人保姆是個八腳怪,我想你肯定不會喜歡吧。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就是機器人界說的恐怖谷理論,它在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個特定程度,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之反感。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屍走肉的感覺。可是,當機器人的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相當於普通人之間的相似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亦會變回正面,產生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一詞用以形容人類對跟他們有某程度上相似的機器人的排斥反應。而「谷」就是指在研究裡「好感度對相似度」的關係圖中,在相似度臨近100%前,好感度突然墜至反感水平,然後回升至好感的那段範圍。這個原因也是解釋為什麼這麼多好萊塢的動畫電影以動物為原型而不是真正的人型為模型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