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軍用機器人採用人形設計的弊端分析

2021-01-09 電子發燒友

美國「陸軍技術」網站2014年1月20日發表了貝勒奈西·貝克的文章:The Terminator myth:why military robots aren’t human-shaped。文章指出,雖然軍用輪式、履帶式和飛行模式的機器人已經在戰場上大顯身手,但是軍用人形機器人的部署日期至今難以確定。作者認為,這一方面是開發人形機器人技術難度高,另一方面也與研發資金不足有很大的關係,現在谷歌公司開始介入這一行業,將有望加快軍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步伐。文章編譯如下:

雖然軍事研究人員在開發人形機器人方面確實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機器人能夠像人一樣用兩條腿站立、行走、奔跑,但是它們仍然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走上戰場與士兵們並肩作戰。對於大多數軍事任務來說,輪式、履帶式和飛行模式的機器人將繼續盛行,與此同時,軍方將繼續加強外骨骼的發展。

在最早的科幻小說中,戰場機器人已被描繪成兩條腿站立,勇猛而且無畏,用兩隻發光的眼睛來瞄準那些來自未來年代的敵人。最新部署的軍用機器人已經遠遠落後於小說中幻想的人形設計,它們通常是輪式或者履帶式,配備具有工業時代標誌的機械手和傳感器。

這並不是因為國防創新巨頭在這方面缺乏嘗試。例如,谷歌最近收購的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就是以生產人形機器人而聞名於世,它為美國軍方設計製造了人形機器人「阿特拉斯」(Atlas)和人工智慧生化戰鬥機器人「佩特曼」(Petman),這兩款機器人形象逼真,行動能力令人嘆服。這些機器人在實驗室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它們看起來似乎已經為走上戰場做好了準備,那麼為什麼它們沒有部署呢?

在專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操作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教授諾埃爾?夏基(Noel Sharkey)說:「我認為目前在軍事應用方面採用人形設計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像坦克一樣的履帶式機器人或者飛行機器人似乎用處更大。」

但英國索爾福德大學智能系統和機器人技術系主任薩米亞·內夫提·梅奇亞尼(Samia Nefti-Meziani)教授認為,驅動人們研發人形機器人的動力之一是這些機器人可以在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輕鬆操作。這將使它們更適合城市之中的巷戰,並可以像操縱門把手一樣方便地操縱它們。

夏基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你可以將一個人形機器人送到一艘船上,讓它破門而入,沿著樓梯去接管控制臺、布防或撤防武器系統。一個飛行機器人無法做到這一點。」

克服挑戰

雖然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雙足軍用機器人已被證明能夠行走、奔跑、穿越複雜地形,但是它們可能沒有完全學會使用兩條腿來保持平衡。例如,波士頓動力公司的「阿特拉斯」,當它受到迴轉錘的重擊時,幾乎沒有發生搖晃,但是當它走出實驗室,去應對一個幾乎沒有挑戰性的障礙時,卻損傷了「踝關節」。它的同類中只有很少的幾款機器人能夠在遭遇用力一推時保持站立。

穩定性問題只是一個方面,事實上,進一步的挑戰還在後面,因為人體的運動遠遠不止於行走。

「行走只是其中一個動作,人類還可以蹲、躺、爬、迅速站起來,」夏基說。「機器人還不能真正的跳,再有雖然這些機器人擁有雙臂,但它很難完成人類可以完成的動作。」

更何況,改變傳統的機械模具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人形機器人目前非常昂貴,這是因為它們仍然處於研究階段,」內夫提·梅奇亞尼說。「製造一個典型的人形機器人所需要的零件數量要少於一輛現代化的汽車,但是研究人員認為,人形機器人售價將與一輛現代化汽車相類似。特定的軍事要求將會進一步提高製造成本。」

一旦兩足行走機器人被選定併到達目的地,它將利用車載技術來履行他們的使命。

「它移動頭部,所有的目標確定或視覺系統將開始尋找、掃描,所有的先進技術都將普遍投入使用,」夏基說。「研究人員還正在發展機器人區分目標的能力,例如,讓機器人識別什麼是自來水,什麼是扳手。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困難重重,人工智慧發展的路還很長。」

為什麼非人形機器人設計可以做得更好

鑑於人形設計的弊端,其他的形狀是否更適用於軍用機器人呢?

「發展人形機器人的其中一個驅動力是它們將能夠在專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操作,」內夫提·梅奇亞尼說。「然而,其他形狀的機器人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環境,並且還擁有其他優勢,例如,穩定性更好或者有更高的負荷能力。四條腿的機器人更加穩定,並且比兩足動物更適合在不平坦的地形運動,例如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製造的『大狗』機器人。」

夏基認為,當這些機器人成為「超人」時,我們甚至可能會受制於它們。「它們可以在一個更廣泛的範圍內移動,或者用機槍來武裝自己,」他說。

功能部件發展迅速

這並不是說所有正在開展的人形機器人研究都會付諸東流,因為各個功能部件可用於特定的角色。

「靈巧的機械手的發展已經促進了大量的人形機器人以及距指揮和遙控機器人的研究,機器人能夠進入危險的環境中,並作為操作人員的遠程代表來完成操作,」內夫提?梅奇亞尼說。

「這項技術目前正在嘗試應用於各個方面,例如,救災,或者在太空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設計製造了擁有一雙靈巧雙手的「機器太空人」(Robonaught),這種構想源自遠程操作員驅動機器人和接收來自機器人的反饋,並且機械手允許人們遠程完成工作。」

類似的技術將很容易在軍事方面獲得應用,這種觸覺反饋將給予外加控制,確保拆彈專家在一個安全距離處理爆炸裝置。

外骨骼選項

士兵們渴望人型機械的協助是一種剛性需求,目前有一種更接近部署的現有解決方案,它結合人類的靈巧、視野和決策能力,並且擁有超人的力量和耐力。這種裝置就是士兵穿戴式外骨骼,例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人體負重外骨骼(Human Universal Load Carrier,HULC)、美國特種部隊的「戰術突擊輕裝戰鬥衣」(Tactical Assault Light Operator Suit,TALOS)和法國軍隊的「大力神」(HERCULE)外骨骼都逐漸進入戰場準備階段。

「就士兵而言,外骨骼的使用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夏基說。「它讓你仍然可以成群結隊的行軍,當然,你如果想躺下就不太容易了。你可以走的很快,並且使你更加強大,但它保持機動性所需的動力現在是個很大的問題。」

更何況,外骨骼仍然需要士兵到達火線,而軍用機器人的關鍵優勢之一是,它們被設計為遠程操作,或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自主能力。

恐懼因素

現在似乎已經很清楚,人形的設計未必是最好的戰場機器人,軍方不斷追求人形機器人的背後原因可能是恐懼心理在作祟,他們很害怕看到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兩條腿的機器人出現在地平線上。

「對於軍方和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來說,標誌性價值和恐懼感是重要的,」夏基說。「這將是更像一支機器人突擊隊,雖然我不希望在戰場上看到終結者(Terminators),但是當你試圖嚇唬你的敵人時,它會產生一種震懾能力。」

時間問題

說到《終結者》系列電影時,我們不禁想到電影中的場景,天網(Skynet)將在2016年大規模生產與某位加州前州長類似的殺手機器人,但現實生活中,人形機器人的生產日期似乎還遙遙無期。

「在現實生活中,人形機器人什麼時候可以發揮效用呢?這一問題已經被問了很多次,在過去30年裡,答案似乎都是「在未來十年內,」內夫提?梅奇亞尼說。

「在世界各地已經大量設計製造了各種人形機器人,其中一些已經被出售給研究機構和大學,而其他簡單的人形機器人正在市場出售。然而,最近谷歌似乎對機器人充滿了興趣(2013年穀歌併購了8家機器人製造公司),「在未來十年內」也許真的會變成現實。

谷歌收購了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將有助於推動軍用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戰場。夏基說:「谷歌擁有大筆的資金,雖然他們不是專注於軍事領域,但是任何發展最終將使軍方更早受益。」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 三大先鋒機器人設計:從微米級的分子機器人到長肉的人形機器人
    許多微型機器人採用的是遊曳策略(swimming strategy),並通過磁場或其他能量(包括光能、熱能或電能)。Wang 最喜歡的一種就是「納米火箭(nanorocket)」,他們團隊開發的一種使用胃液作為燃料並在胃部或腸道自行推動。該領域仍然在尋求能持續更長時間並使用現存資源且不用技術人員幹預就可以自行運動的新能源。2.
  • 機電學院創新設計兒童成長桌 研發人形機器人
    而面向兒童使用的家用桌椅品種較少、製作簡陋,在設計中很少考慮是否符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因素,即便有簡單的調節裝置,也是設計粗糙,存在諸多問題。本項目包含兒童成長桌的人性化設計及樣品試製,模具開發等。主要內容包括:兒童成長桌及功能性裝置的機械及結構設計、樣品試製、相關模具研製及產品工程圖設計。關鍵技術包括:桌子的高度調節裝置、桌面傾斜調節裝置、抽屜裝置、邊側掛鈎槽及桌面遠端文件架裝置、桌腳及桌面邊緣人性化設計。不同於傳統的手動調節裝置,本項目中的桌子高度調節裝置採用特別設計的新型機構,用戶能夠方便輕鬆的調節到需要的高度。
  • 一款基於ARM的多自由度人形教育機器人控制系統的設計
    編者按:  摘要:針對以往教育機器人自由度少、控制不靈活、教育功能弱的缺點,使用高集成度ARM晶片設計了一個簡潔的17自由度人形機器人控制系統。規劃了機器人的軟硬體結構,設計了控制電路和驅動系統,採用1個定時器產生17路PWM驅動信號。
  • 關於機器人的性能分析和應用介紹
    打開APP 關於機器人的性能分析和應用介紹 發表於 2019-09-20 14:44:14 近日一項研究通過測量生理喚醒與腦成像,發現人對機器人的情緒反應非常類似於人類之間的情緒反應。 對於「你對機器人有什麼樣的感情」這類問題,人們通常會覺得彆扭、難以回答。為此,德國埃森杜伊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Duisburg Essen)的研究者採用了更加客觀的手段來測量情緒,即生理喚醒(包括心率、皮膚電阻、肌電等)和腦成像。這項研究共由兩個實驗組成。
  • 最先進人形機器人在美亮相 「不死鐵漢」將上戰場
    而美國《未來學家》預測,到2020年戰場上的機器人數量將超過士兵的數量。  未來的戰場上肉體是否將最終完全退出,交由這些不會飢餓不會痛苦的鋼鐵戰士去拼殺?這些被設計出來的機器是否可能有一天「反咬」人類一口?而無人化戰爭到底是減少了人的傷害,還是降低了戰爭門檻帶來更多的死亡?  「最先進的人形機器」來了!
  • 機甲戰士身懷「十八般武藝」,軍用地面機器人戰場各顯神通
    軍用機器人擁有「鋼鐵之軀」,不會恐懼、不知疲倦,不受情緒影響,能適應高溫、極寒、缺氧、有毒、輻射等惡劣環境。對它們來說,人類戰士必須直面的諸多生理限制不再是問題。有些地面機器人的待機時間可達7天。具有成本優勢。軍用機器人雖然在研製階段需要投入較多經費,從長遠看卻具有綜合成本優勢。尤其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機器人製造和維護成本正在逐漸降低。
  • 谷歌新收購的瘋狂軍用機器人
    谷歌上周末收購了軍用研究機器人製造商Boston Dynamics,這是谷歌過去六個月所收購的第九家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在其官方網站上展示了9款機器人,其中有一部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 突破人形機器人的傳統設計,讓送餐機器人變得真正實用、高效
    突破人形機器人的傳統設計,讓送餐機器人變得真正實用、高效 2020-11-11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揭陽學子設計人形機器人參賽,斬獲全國一等獎
    大賽在山東日照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來自普寧二中的陳釗淇與小夥伴一起,參加了人形機器人任務挑戰賽,他們需要通過編寫程序,為機器人設計動作,完成比賽任務。學生 陳釗淇:我們先花90分鐘去調試機器人,然後需要把機器人放到裁判臺上。在比賽中,陳釗淇和小夥伴團結協作、沉著冷靜地調試程序,讓人形機器人流暢地完成了比賽任務,獲得該項目的一等獎。
  • 為什麼我們喜歡的都是人形機器人
    然而,以人體結構作為模型和架構卻常常被運用來作為機器人設計的基礎,特別是在電影《環太平洋》裡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來自世界各地的機器人專家不僅從人類結構上獲得啟發,更從無限的動物甚至植物結構中獲得靈感,最終應用在最新的機器人製作上,但人形機器人還是最受人們喜愛的,這是為什麼呢?
  • 美軍TALON 軍用作戰機器人已投入戰場,戰爭機器人將是未來的主流
    戰爭機器人將會是未來的主流機器人作戰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研究未來戰爭的重點,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戰鬥機器人,美國福斯特-米勒的魔爪機器人已在美軍參與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執行了數以百計的作戰任務,今天武器大講堂和大家分析下這款全新的作戰武器-美國Foster-Miller TALON 軍用作戰機器人。
  • 關於智慧機器人的分類以及介紹
    打開APP 關於智慧機器人的分類以及介紹 同花順AI 發表於 2019-09-17 09:46:50 這種初級智慧機器人已擁有一定智能,雖然還沒有自動規劃能力,但這種初級智慧機器人也開始走向成熟,達到實用水平。如鯊魚型智能農業機器人採用空氣動力學,根據氣動布局特點形成了鯊魚型外觀結構,採用工業級高分子材料製作的履帶式底盤及特殊的離去角角度設計能夠保證機器人在各種複雜地形的果園中暢通無阻,並且保護農田不受破壞。
  • 「名家專欄」人工智慧與人形機器人
    雖然在維基百科關於robotics這一詞條中的確有人工智慧的敘述,但是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真正連結是21世紀後的事;應用狹義人工智慧的技術於機器人,更是最近幾年的事。像是商業應用最成熟的生產製造機器人與執行危險任務的機器人-如拆彈機器人,過去人工智慧的成份相當稀薄。
  • 中國人形機器人的突圍之路|中國科創力量
    回到人形機器人「開始的開始」。1972年,世界上第一個全尺寸人形「智慧機器人」——WABOT-1誕生。近半個世紀過去,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應用於生產線,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卻仍在探索路上。2008年,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開始研發人形機器人,周圍很多人都無法理解。
  • 中國軍用智慧機器人發展到非常高的程度
    打開APP 中國軍用智慧機器人發展到非常高的程度 發表於 2019-07-02 15:33:51 從目前各國軍用機器人的研發與使用現狀來看,機器人「參軍」已是大勢所趨。軍用機器人屬於特種機器人,主要作用分為:偵察和觀察、直接執行戰鬥任務、指揮控制、後勤保障等。今天,機器人網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常用的幾款軍用機器人。
  • 人工智慧未必就是人形「機器人」
    人工智慧畢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當我們討論它時,很容易具象到一個類似自然人的實在——人形「機器人」。只有把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形象相聯繫時,討論人工智慧可否作為法律主體,是否享有法律權利,能否承擔法律責任,似乎才有現實意義。
  • 李大光:軍用機器人衝擊現代戰爭倫理
    在泥地爬坡的美軍「大狗」四腳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衝擊現代戰爭倫理目前世界上機器人已達20萬,每年以35%的速度遞增例如,美國率先將數以萬計的軍用機器人投入伊拉克、阿富汗戰場。2004年美軍僅有163個地面機器人。2007年則增長到5000個,至少10款智能戰爭機器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如今,機器人已加入世界多國軍隊,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作戰力量。
  • 36氪獨家|研發人形機器人,「樂聚機器人」完成2.5億B輪融資
    36氪獲悉,「樂聚機器人」已於今年初完成2.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本輪投資由洪泰基金、深報一本文化基金聯合投資,原股東騰訊跟投。樂聚機器人創始人冷曉琨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擴充團隊加速技術創新、深化產品及服務體系壁壘以及探索新品類商業化落地。
  • 關於智慧機器人應用的十大領域
    打開APP 關於智慧機器人應用的十大領域 發表於 2019-11-23 12:05:49 隨著「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
  • 人形機器人鼻祖可能想不到:500年後人類居然還造不出一款滿意的類...
    據悉這款被稱作「機器武士」的機器人是達文西耗時15年完成的,靠風能和水力驅動。這款機器人被設計成一個騎士的模樣,身穿德國-義大利式的中世紀盔甲,可以做出一些如坐起、擺動雙手、搖頭及張開嘴巴這樣的動作。時間來到21世紀,在各種高科技的加持下,雖然現在的人形機器人早已甩了最古老人形機器人好幾條街,但仍然可以在「現代人」的身上看到「古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