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技術」網站2014年1月20日發表了貝勒奈西·貝克的文章:The Terminator myth:why military robots aren’t human-shaped。文章指出,雖然軍用輪式、履帶式和飛行模式的機器人已經在戰場上大顯身手,但是軍用人形機器人的部署日期至今難以確定。作者認為,這一方面是開發人形機器人技術難度高,另一方面也與研發資金不足有很大的關係,現在谷歌公司開始介入這一行業,將有望加快軍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步伐。文章編譯如下:
雖然軍事研究人員在開發人形機器人方面確實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些機器人能夠像人一樣用兩條腿站立、行走、奔跑,但是它們仍然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走上戰場與士兵們並肩作戰。對於大多數軍事任務來說,輪式、履帶式和飛行模式的機器人將繼續盛行,與此同時,軍方將繼續加強外骨骼的發展。
在最早的科幻小說中,戰場機器人已被描繪成兩條腿站立,勇猛而且無畏,用兩隻發光的眼睛來瞄準那些來自未來年代的敵人。最新部署的軍用機器人已經遠遠落後於小說中幻想的人形設計,它們通常是輪式或者履帶式,配備具有工業時代標誌的機械手和傳感器。
這並不是因為國防創新巨頭在這方面缺乏嘗試。例如,谷歌最近收購的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就是以生產人形機器人而聞名於世,它為美國軍方設計製造了人形機器人「阿特拉斯」(Atlas)和人工智慧生化戰鬥機器人「佩特曼」(Petman),這兩款機器人形象逼真,行動能力令人嘆服。這些機器人在實驗室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它們看起來似乎已經為走上戰場做好了準備,那麼為什麼它們沒有部署呢?
在專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操作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教授諾埃爾?夏基(Noel Sharkey)說:「我認為目前在軍事應用方面採用人形設計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像坦克一樣的履帶式機器人或者飛行機器人似乎用處更大。」
但英國索爾福德大學智能系統和機器人技術系主任薩米亞·內夫提·梅奇亞尼(Samia Nefti-Meziani)教授認為,驅動人們研發人形機器人的動力之一是這些機器人可以在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輕鬆操作。這將使它們更適合城市之中的巷戰,並可以像操縱門把手一樣方便地操縱它們。
夏基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你可以將一個人形機器人送到一艘船上,讓它破門而入,沿著樓梯去接管控制臺、布防或撤防武器系統。一個飛行機器人無法做到這一點。」
克服挑戰
雖然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雙足軍用機器人已被證明能夠行走、奔跑、穿越複雜地形,但是它們可能沒有完全學會使用兩條腿來保持平衡。例如,波士頓動力公司的「阿特拉斯」,當它受到迴轉錘的重擊時,幾乎沒有發生搖晃,但是當它走出實驗室,去應對一個幾乎沒有挑戰性的障礙時,卻損傷了「踝關節」。它的同類中只有很少的幾款機器人能夠在遭遇用力一推時保持站立。
穩定性問題只是一個方面,事實上,進一步的挑戰還在後面,因為人體的運動遠遠不止於行走。
「行走只是其中一個動作,人類還可以蹲、躺、爬、迅速站起來,」夏基說。「機器人還不能真正的跳,再有雖然這些機器人擁有雙臂,但它很難完成人類可以完成的動作。」
更何況,改變傳統的機械模具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人形機器人目前非常昂貴,這是因為它們仍然處於研究階段,」內夫提·梅奇亞尼說。「製造一個典型的人形機器人所需要的零件數量要少於一輛現代化的汽車,但是研究人員認為,人形機器人售價將與一輛現代化汽車相類似。特定的軍事要求將會進一步提高製造成本。」
一旦兩足行走機器人被選定併到達目的地,它將利用車載技術來履行他們的使命。
「它移動頭部,所有的目標確定或視覺系統將開始尋找、掃描,所有的先進技術都將普遍投入使用,」夏基說。「研究人員還正在發展機器人區分目標的能力,例如,讓機器人識別什麼是自來水,什麼是扳手。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困難重重,人工智慧發展的路還很長。」
為什麼非人形機器人設計可以做得更好
鑑於人形設計的弊端,其他的形狀是否更適用於軍用機器人呢?
「發展人形機器人的其中一個驅動力是它們將能夠在專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操作,」內夫提·梅奇亞尼說。「然而,其他形狀的機器人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環境,並且還擁有其他優勢,例如,穩定性更好或者有更高的負荷能力。四條腿的機器人更加穩定,並且比兩足動物更適合在不平坦的地形運動,例如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製造的『大狗』機器人。」
夏基認為,當這些機器人成為「超人」時,我們甚至可能會受制於它們。「它們可以在一個更廣泛的範圍內移動,或者用機槍來武裝自己,」他說。
功能部件發展迅速
這並不是說所有正在開展的人形機器人研究都會付諸東流,因為各個功能部件可用於特定的角色。
「靈巧的機械手的發展已經促進了大量的人形機器人以及距指揮和遙控機器人的研究,機器人能夠進入危險的環境中,並作為操作人員的遠程代表來完成操作,」內夫提?梅奇亞尼說。
「這項技術目前正在嘗試應用於各個方面,例如,救災,或者在太空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設計製造了擁有一雙靈巧雙手的「機器太空人」(Robonaught),這種構想源自遠程操作員驅動機器人和接收來自機器人的反饋,並且機械手允許人們遠程完成工作。」
類似的技術將很容易在軍事方面獲得應用,這種觸覺反饋將給予外加控制,確保拆彈專家在一個安全距離處理爆炸裝置。
外骨骼選項
士兵們渴望人型機械的協助是一種剛性需求,目前有一種更接近部署的現有解決方案,它結合人類的靈巧、視野和決策能力,並且擁有超人的力量和耐力。這種裝置就是士兵穿戴式外骨骼,例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人體負重外骨骼(Human Universal Load Carrier,HULC)、美國特種部隊的「戰術突擊輕裝戰鬥衣」(Tactical Assault Light Operator Suit,TALOS)和法國軍隊的「大力神」(HERCULE)外骨骼都逐漸進入戰場準備階段。
「就士兵而言,外骨骼的使用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夏基說。「它讓你仍然可以成群結隊的行軍,當然,你如果想躺下就不太容易了。你可以走的很快,並且使你更加強大,但它保持機動性所需的動力現在是個很大的問題。」
更何況,外骨骼仍然需要士兵到達火線,而軍用機器人的關鍵優勢之一是,它們被設計為遠程操作,或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自主能力。
恐懼因素
現在似乎已經很清楚,人形的設計未必是最好的戰場機器人,軍方不斷追求人形機器人的背後原因可能是恐懼心理在作祟,他們很害怕看到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兩條腿的機器人出現在地平線上。
「對於軍方和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來說,標誌性價值和恐懼感是重要的,」夏基說。「這將是更像一支機器人突擊隊,雖然我不希望在戰場上看到終結者(Terminators),但是當你試圖嚇唬你的敵人時,它會產生一種震懾能力。」
時間問題
說到《終結者》系列電影時,我們不禁想到電影中的場景,天網(Skynet)將在2016年大規模生產與某位加州前州長類似的殺手機器人,但現實生活中,人形機器人的生產日期似乎還遙遙無期。
「在現實生活中,人形機器人什麼時候可以發揮效用呢?這一問題已經被問了很多次,在過去30年裡,答案似乎都是「在未來十年內,」內夫提?梅奇亞尼說。
「在世界各地已經大量設計製造了各種人形機器人,其中一些已經被出售給研究機構和大學,而其他簡單的人形機器人正在市場出售。然而,最近谷歌似乎對機器人充滿了興趣(2013年穀歌併購了8家機器人製造公司),「在未來十年內」也許真的會變成現實。
谷歌收購了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將有助於推動軍用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戰場。夏基說:「谷歌擁有大筆的資金,雖然他們不是專注於軍事領域,但是任何發展最終將使軍方更早受益。」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