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頻加網是近幾年隨著計算技術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複製工藝。它不同於一般的調頻加網。調頻網印刷品具有階調柔和、層次豐富、圖象逼真和無莫爾效應的優點。本文根據調頻網點大小相等,但排列是隨機的特點,主要討論了調頻網點、印刷材料和印刷作業的印刷適性,以及在印刷中使用調頻網點的好處。今天,中國紙業網編輯帶大家走進包裝印刷行業網點印刷適應性,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1、引言
在圖象複製過程中,利用傳統加網方法來表現圖象的濃淡層次,印刷技術人員經過一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已經取得相當高水平的成就。但是這種加網方法,由於彩色疊印時會出現許多許多規則的薔薇花型的斑紋,甚至有時還可能出現龜紋。同時由於網點的分解作用,隨著網線數的減少,圖象的清晰度急劇降低,失去原稿的特徵。近年隨著高保真度複製技術的研究,出現了超過120L/cm以上的超精細網點印刷,能精確地得到細微層次再現和連續調的圖象效果。但無論精細到什麼程度,其網點的特徵是在圖象部分規則的分布著大小不同的陽點或陰點,始終存在其致命的弱點,薔薇花型的結構,即加網角度導致的花紋現象是與網線數無關的。同時如加網線數超過一定限度,不但給複製帶來更大困難,而且階調值,尤其是高光部分損失更為嚴重,解析度也有一定限制,是傳統加網方法的最大弊端。
2、調頻網點的特徵
在本世紀70年代,國外開始研究一種調頻加網方法,它與傳統加網不同的是印刷網點是基於對圖象中相鄰部分的色調與層次的統計而計算出來的,在圖象區域內呈不規則的隨機分布,而且大小一致(多數為7-40μm),用以表現影像的濃淡層次。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不能滿足大量的計算需要,故推遲至80年代以後,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運算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才使這一加網方式得以實現。不過現階段的調頻加網僅為一階函數隨機加網,點子大小相等,點距變化與照片圖象是由大小不同、距離不等的滷素顆粒(0.5-5μm)沉積來形成階調或色彩仍然不同。因此,人們又在繼續研究,如果用二階函數(Second order function)隨機加網,則點子距離與面積均可隨機變化,那麼,二階函數加網與原稿照片在表現階調的機制方面就非常相似,複製品將更加逼真,完全接近於照片圖象的效果。當然,二階函數隨機加網的計算量則更大且複雜,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是能實現的。
事實上,在現階段人們採用一階函數調頻加網已經比傳統加網方法顯示出無比的優越性,以表現在用計算機算法來控制點子排列,實際上可以消除有礙觀瞻的花紋狀周期性結構,更合適三原色以上的圖像複製。由於調頻加網點子精細,如採用直徑為15μm的點子,可以毫無疑問的複製出1%-99%的階調值,所以複製品解析度高,圖像階調柔和,層次豐富,圖像逼真,有沒有莫爾效應,這是調頻加網方法之所以能得到印刷行家肯定的魅力所在。
3、刻印的最小網點尺寸
在調頻加網技術中,唯一的關鍵參數是網點的大小,這與傳統加網的藝術印刷參數相比較少多了,它不存在網點角度,網線數,網點形狀的問題。調頻網點的大小僅與曝光裝置的記錄精度有關。從理論上講,一臺1200dpi照排記錄光點的大小是邊長為1/1200in的正方形點,但實際上用雷射曝光在感光膠片上的光點是面積比這個正方形略小的圓形,約21μm,即相當於60L/cm的1.2%的圓點,或1.5%的方點,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記錄精度的提高,光點愈小。從目前照排機輸出精度來看,產生滿足印刷要求的調頻網點尺寸是完全可以保證的,問題取決於印刷中可印的網點尺寸,所以與其說調頻加網是在於計算機硬體,還不如說是印刷技術。因此印刷中可印的最小尺寸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但由於受印刷設備、材料、工藝和技術水平的影響,其值各有不同。據報導,假設在解析度一定的情況下,取一個光點為著墨點,國外在光滑紙上進行高質量的印刷,最小的印刷網點可達8μm,在粗糙些紙上也可印出20-40μm點子。但在我國,據試驗小於20μm網點印刷就相當困難了,顯然差距比較大。
4、調頻網點印刷適性
網點從底片上生成至印刷到承印物上要經過許多工序的轉換,而每一轉換中的變化均直接影響圖象的色彩還原,這是任何加網技術都存在的。但是調頻加網,由於結構不同、網點較細、變化規律與傳統加網也就有所區別,其控制條件可能更為嚴格,現根據實際條件,假設以1200dpi記錄精度,即著墨點為20μm大小來探討調頻網點印刷適性的要求。
4.1 輸出膠片的圖象密度
通常調頻加網的雷射點往往是邊緣呈鋸齒狀的圓點,其點子愈細,在底片上沉積的滷素銀顆粒愈少,密度則愈低。根據曬版標準化作業要求,其密度必須大於2.30。同時網點內部不許有超過兩個直徑大小6μm的亮點,否則及為不符合要求。
因此,雷射記錄裝置輸出的膠片最好使用與該裝置相匹配的特硬膠片。要求輸出的網點結實、密度大、底片透明乾淨。因為網點細小,在膠片處理過程中不允許用腐蝕方法來消除斑點或修正網點,並避免反覆多次拷貝。所以除了底片衝洗條件必須嚴格規範、標準操作外,最好還有適合調頻加網用的配套處理藥液和防塵的清潔環境條件。
4.2 曬版要求
印刷網點的基礎是印斑表面的砂目,砂目愈細,支撐網點的砂目數則愈多,吸附力也愈強,而且網點邊緣也愈光潔,所以對於一個僅為20μm大小的調頻網點,為了保持其應有的耐印率不至於被磨損,應儘量使用砂目顆粒細、解析度較高的印版。按國際標準,理想的砂目平均粗度為2.5μm,深度為3μm,假設每個砂目都視為圓錐體,則每個20μm的調頻點共有64個砂目支撐,總接觸面積約為817μm×μm。但國內目前PS版平均粗度大於5μm,顯然一個調頻點僅有16個砂目支撐,總接觸面積為490μm×μm,無論是支撐的砂目顆粒數,還是總接觸面積均比較小,所以吸附力大為減弱,這也是造成網點掉版的原因之一。同時,顆粒粗,塗布的感光樹脂液量也就愈多,膜層愈厚,網點由於光滲效應容易增大。當然也並非愈細愈好,否則影響印版的親水性,從這點講,調頻網點的印版最好是在一定顆粒度下,增加顆粒側面積或改變因版性質來獲得最佳的親水性。
曬版作業的關鍵是保證網點不丟失、不變形,因此要求印版與底片密切接觸,採用點光源曝光以減少光滲效應造成的網點的變形,並嚴格控制顯影液濃度、溫度和曬版的環境條件,任何灰塵或曬版機玻璃汙點、刮痕均可影響曬版的質量。
4.3印刷材料的選擇
由於調頻網點比較精細,結構不同,印刷時對印刷材料,如油墨、紙張、和橡皮布等有較高的要求。
a、油墨:調頻網點幾乎是完全孤立的隨機分布在圖象部位。即使在暗部位,也可以用計算方法使之儘可能不出現重複網點(最多也只是部分網點可能互相靠近),與傳統加網的網點色調在50%以上時,網點便開始搭連或聯網構造不同。在20μm小的著墨點下,油墨在印版、橡皮布和轉移到紙上均必須呈現有較好的粘彈性,當外力在間歇或完全停止後,著墨點能立即恢復原始結構,保持孤立的特點而不倒伏,因此這種墨觸變性、屈服值和粘度均要大些。
由於網點細,墨層不可能很厚,密度會有所影響,為此要求油墨的著色力、色彩飽和度高,粒度細,並有較強抗水性。從整體效果考慮,應該開發適合調頻網點印刷專用的油墨。
b、紙張。紙張與油墨是印刷效果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為了保證調頻網點不丟失,除了一般要求紙張白度好、表面抗張強度大以外,對紙張的平滑度、厚薄均勻度尤為重要,據國外報導,高級塗料紙可印出8μm大小的網點,而粗糙表面的紙僅為30μm左右,所以應儘可能選擇平滑度高的塗料紙。
c、橡皮布。橡皮布在膠印中是一個中間載體,起著油墨的傳遞作用,因此橡皮布不僅要有良好的油墨附著和抗水能力,而且還應當有很好的轉移油墨的能力。在調頻網點印刷中,尤其要強調橡皮布的平滑度和平整度,以保持網點的完整和清晰。最好使用印刷網點增大較小的氣墊橡皮布。
4.4 印刷作業的適性
印刷時網點的正確轉移是評價印刷質量的關健要素之一,但是原來傳統加網印刷中控制百分比、階調的概念再也不適用了,調頻網點印刷只能考察點子是否完整而不丟失,網點的增大則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知道,印刷中如果壓力過大,或者著磨量過大,點子肯定回增大。如果按網點周邊區域理論規律,網點增大是通過所有印刷點子周長來計算的,那麼調頻網點由於點子小而且幾乎是承孤立狀,網點周邊之和比傳統網點要大的多,但是所有的網點正常情況增大值是均勻的。同時,由於調頻網點記錄精度高、點子細、可複製的階調幾乎不受限制。因此圖象仍然層次柔和、清晰度高,但也不是說可以由此而加大壓力或墨量。由於調頻網點是承孤立狀態,而且分布不均勻,因此單位面積上各部分網點受力也不均勻,特別是高光部分點子少而稀,單位面積上點子受力最大,磨損嚴重,網點丟失危險最大。所以,採用硬性襯墊是比較適合調頻網點的印刷。
另外,由於印刷上孤立的著墨點周圍全部被潤溼液所包圍,容易受藥液的浸溼,用水量過大或pH值不適當也會造成網點丟失。因此,印刷中關鍵是掌握好印刷壓力和水墨平衡。
與此同時,原來印刷中採用的印刷質量控制條也不適合於調頻網點印刷,有必要開發新型的測控印刷質量的工具。
5 調頻網點有利於印刷
綜上所述,調頻網點印刷在整個印刷過程中,各方面作業必須規範化,環境條件要求極高,尤其在製版階段更為突出。但是在印刷作業環節,很明顯比傳統網點印刷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