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歲」這個生物頻頻被人們發現,也引發了眾人的好奇心。3月13日夜裡,臨沂費縣村民邢先生在河裡摸魚時意外踩到一個軟體生物,15日上午,沂蒙晚報記者聯繫了臨沂大學生命科學院曹善東教授,曹教授用顯微鏡和火燒等多種方法進行鑑定,確認這個怪物並非凝結的膠體,是一種大型的複合粘菌,也就是人們傳說的「肉靈芝」。
情景再現 深夜摸魚撈到「怪物」
發現這個軟體怪物的是費縣費城街道辦事處邢家村村民邢先生,邢先生開了一個農家樂飯店,為找新鮮的魚蝦食材,邢先生經常去附近的河裡打撈魚蝦。
近幾天,附近一條河因建橋施工,河水大量排洩下遊,原先2米多深的河道只剩下了1.2米深,13日夜裡11點左右,邢先生穿著皮褲來到河道中網魚。他在河道中沒走幾步,就踩到了一個軟乎乎的東西。
「我當時嚇了一跳,夜裡踩到奇怪的東西非常緊張。」邢先生說,他分析,如果是魚的話早就溜掉了,他又害怕又好奇,彎腰準備撈起來查看,可這個怪物表面是青苔非常滑,根本拿不起來,他乾脆用網探到河底,連怪物和淤泥一塊抄了起來。
藉助頭燈,邢先生發現「怪物」是個圓柱體。40多歲的邢先生也沒見過這樣的「怪物」,就拿回了家,用水衝洗後他發現這個「怪物」貼近淤泥的一面是黑色,其它部位為咖啡色,他測了一下,這個怪物重達21斤8兩,長26釐米,寬和高均為22釐米。
因看過有關「太歲」的新聞,邢先生感覺這東西可能就是傳言中的「太歲」,他經過上網比對,發現這個怪物無論從外觀上還是質感上,都像傳說中的「太歲」。
有老人稱,在70年前也有人從河中發現過「太歲」,但體積非常小。
曹善東教授用顯微鏡鑑定「太歲」。
專家鑑定 經肉眼、儀器檢測真是「太歲」
邢先生發現的這個「怪物」是「太歲」嗎?記者聯繫了臨沂大學生命科學院曹善東教授,從事生物研究的曹教授專門抽出時間為邢先生鑑定。15日上午,邢先生趕到了臨沂大學,曹教授先從這個怪物的外觀上判斷,認為這個圓柱狀怪物符合「太歲」的外觀。
曹教授扒開表面,割開表皮,發現裡面均是白脂般的組織,形狀結構如肌肉,撕開一塊後呈肉絲狀,粘滑且無味。
曹教授肉眼判斷,這個生物是個活菌體,並非膠的凝結體,因為膠的結構不會呈肌肉狀。曹教授用顯微鏡觀察後,又將切下的一塊組織放在酒精燈上,燒了約一分鐘後,散發出一股羽毛燒焦的味道,而且這塊組織呈粘絲狀。
「可以斷定這是個複合粘菌,不是膠體,複合粘菌內的蛋白成分經火燒後水分消失,失水後遇高溫會呈粘稠狀,散發出羽毛燒焦的味道。」曹教授最終鑑定這個怪物就是複合生物粘菌,也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太歲」和「肉靈芝」。
「太歲」經火燒後,蛋白成分散發出羽毛燒焦的味道。
專家建議 由於生長環境不同,泡水喝要謹慎
曹教授介紹,據他掌握,我市已經發現了10多個太歲,2015年夏天,一村民在蒙陰縣蒙陰鎮汶河畔曾發現了5個「太歲」。後來費縣、沂水、臨沭、蘭山區、臨沂高新區等地均發現了「太歲」,經鑑定只有臨沂高新區發現的「太歲」是假的,是工業用的膠體凝結物,別的均是「太歲」。邢先生發現的這個「太歲」,是近年來費縣發現的第二個。
據了解,「太歲」生長的環境非常奇怪,費縣發現的第一個「太歲」是在石頭邊生長的,臨沂一小前幾年發現的「太歲」居然是在六層閣樓上生長的,還有的「太歲」生長在樹根底部和河道裡。
火燒後,「太歲」中的蛋白成分失水後呈透明粘稠狀。
邢先生得知自己撈出就是「太歲」後非常驚喜,急切詢問用「太歲」泡過的水是否像傳言中所述有抗病效果?曹教授稱,「太歲」就是「肉靈芝」,是生長於地下由粘菌、細菌和真菌三類菌構成的一種稀有的聚合體,而關於「太歲」的存在、作用和藥效,在生物學界始終有爭議。
「這個東西有價無市,我們不建議隨便泡水飲用,理論上『太歲』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但也要看它生長的環境決定它的功效。」曹教授解釋,東北原始森林裡發現的「太歲」質量上乘。如果在河道裡發現的「太歲」,一定要留意河水是否受到汙染,是否重金屬含量超標。「『太歲』在生活中非常罕見,可以作為觀賞物,在未經過嚴格檢測之前,切莫隨便食用或泡水飲用,以免損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