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肉芝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
在影視或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在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的引申義是指招惹到比自己更為強大,或不好惹的人。由此看來,「太歲」似乎並不是什麼好詞。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聽到的「太歲」往往是與靈芝掛鈎的存在。這不由得令人好奇,那些全國各地都有發現的「太歲」,到底是什麼?專家解釋其違背了自然規律。
關於太歲的定義,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太歲乃百「藥」之王,有延年益壽,起死回生之效,因此它常被人稱作「肉靈芝」。然而,這種說法並不準確。「肉靈芝」的定義是古人基於太歲的傳說給出的,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和時代局限性。按照科學的說法,太歲其實是一種由200多萬種菌類組合在一起的混合體,其形成時間可以追溯到百億年前,堪稱動植物的始祖。
第二種說法則與天文星宿有關。眾所周知,古代人民信奉神鬼之論,朝中更設立過觀星推演的機構。據古代天文學家觀測,木星繞日公轉的周期為12年,於是他們將流年的12屬相稱作「太歲」。簡而言之,星宿方面的太歲其實是位掌管人間禍福,驅邪司正的神明。
神明只有一位,因此太歲的種類劃分只存在於生物界的定義中。生物學家根據太歲的生長環境將它們歸為三類,分別是水太歲、土太歲和石太歲。由於環境的差異性,它們的稀有程度也大不相同,其中石太歲因生在地底,乾淨無垢而被視作太歲中最好的品種。水太歲生存環境普遍,自身附毒,收藏風險較大,因此稀有程度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太歲有品質之分,但相較於其他菌類,它仍是最為珍貴的存在。生長在艱難的環境中,太歲的價值不言而喻。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它們,歷史上多的是誤打誤撞「挖出」太歲的例子。自15年起,就有村民陸續從河岸中釣出太歲。這在當時引起了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生長在水中的太歲身附毒素,稍有不慎便會威脅到觸碰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專家對其往往持以懷疑的態度。
不過很快這個疑慮就被打消,原來,15年那位四川居民釣出的太歲是歷經水災後被河水衝到河邊的,自身並沒有任何毒素,而那位村民也在不久後將那株太歲賣了個好價錢。在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太歲都能被「釣」出來,有的還是要靠人類自己去撿。
同年就曾有一位松原小夥在工地上撿到了一種菌類物質,它手感似肉,內有紋理,無特殊氣味,經專家鑑定確為太歲的一種。12月,一遼寧市居民更是在山上撿到了一顆140斤的太歲。這個發現大大震撼了世人。140斤,相當於一位身材略胖的成年人的體重,僅僅是一種菌類,又怎能長到這個重量。
雖然知道了太歲的本質和生存條件,但對於其細胞結構,生物學界還是眾說紛紜。除此之外,由於太歲生命力頑強,價值極高,專家一致認為它違背了自然生長的規律。儘管如此,太歲的價值仍是只高不低,市面上的價格也非常人所能承受。生長在純淨無汙染的環境中,太歲可以防腐,改變水質,長久殺菌消炎。
但值得一提的是,太歲並不是藥,不經醫生勸告,盲目服用反倒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隨著市面上太歲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打起了歪主意,試圖以次充好,魚目混珠。對於這種現象,民眾可以通過聞氣味或泡紅糖來鑑別太歲的真假。
太歲身上仍隱藏著許多謎團,雖然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還不足以揭開這背後的全部真相,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早晚有一天,我們會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得到困擾前人多年的答案。除此之外,對於太歲的交易買賣,我們也要持謹慎的態度,嚴格打擊非法交易,保障自身和他人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