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廣袤宇宙中很小也很不平凡的一顆行星,因為它上邊有著生命。雖然近現代人們在物理、天文等科學領域建立了很多理論基礎,但人對於宇宙的好奇熱度從沒有降低,宇宙中的事物都仿佛被一塊面紗遮擋住,無論你如何努力都看不到它的真正面目。
為什麼人的認知裡說當今宇宙格局形成來源於最初的一場宇宙大爆炸裡,因為當前已有的大爆炸理論完美解釋了現在宇宙的很多現象,也完美的解釋了空間、時間、以及現在宇宙存在的物質和能量。
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們都知道科學都是在爭論中進步,完善。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定義,那就是當前接受的大爆炸理論並不是闡述大爆炸本身的理論,而只是闡述大爆炸後結果的理論。換句話說就是當前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爆炸後的宇宙格局基礎上,但並不一定適用於爆炸之前的宇宙。
我們為什麼不追朔到宇宙誕生的起點去分析?我們人類知道從自己出生的那天就計算年齡,也知道我們人類誕生來源於進化,並且我們也知道對地球上現有物種的起源做調查研究,即使人們後期保養但是科學也會準確無誤的判定你的年齡。可是為什麼科學家不能對宇宙七點進行追朔呢?
其實科學家從來沒有停止過揭開宇宙面紗的步伐,只不過當前科學水平連地球存在時間都計算不出,想要算出宇宙存在時間更是難上加難,不過默認的是宇宙不是安靜地誕生的,而是在一次劇烈的爆炸中誕生的!
這點就回到當今宇宙存在的主流理論裡:那就是宇宙本來什麼樣的不知道,但現今存在的格局和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一次大爆炸的一瞬間後才產生存在的。當前人類掌握的理論依據是建議在宇宙奇點基礎上,而不是宇宙起點。宇宙奇點的意思是現在人們對空間、時間,以及一切的物質和能量的認知都來自於這次大爆炸,並且在大爆炸後再進行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導致了幾十億年後分布在數百上千億光年內的原子、恆星、星系、星系團的誕生,這樣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可觀測宇宙的面貌。
既然一切來源於宇宙大爆炸,也在這一基礎上人們接受了恆星死亡後產生黑洞這一理論基礎。什麼是恆星?恆星死亡後又有多大能量,我們知道太陽就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而地球在整個太陽系中是非常小的,其中地球大小隻佔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不過有趣的是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其他同處銀河系的恆星,那就是那些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的星星。
一般來說恆星都是氣態星球,它從內到外充滿了H這一元素,然後進行燃燒釋放能量。但是恆星也存在一個滅亡周期,現在理論表示小質量的恆星(如太陽),起先會膨脹,在這個階段的恆星我們稱之紅巨星,然後會塌縮,變成白矮星,輻射、喪失能量,再成為黑矮星,最終消失。
對於那些大質量恆星來說,它們最終將通過星核的引力塌縮而變成中子星或黑洞,換句話解釋說,塌縮的內核質量如果是太陽1.44倍——到5倍的恆星,最終將會變成中子星,而塌縮的內核質量在太陽5倍以上的恆星,最終就會成為黑洞。
可是這一理論是否一定正確?按照當前已有的理論基礎是這麼認為的,但是有一位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蘿拉·梅爾西尼·霍頓卻發表文章不贊同這一觀點,她個人表示稱已經用數學證明了「黑洞是不存在的」。
蘿拉的理論來源於將萬有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理論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運用數學方法去計算,然後得出的結論竟然是「黑洞並不存在」。不過此前霍金也認為當恆星死亡坍塌時,會釋放出霍金提出的輻射。然後就是釋放輻射的過程中,星球自身也將流失一大部分的質量,最終結局就是死亡的星球所剩的密度已經不足以形成黑洞。
不過她這一觀點當前並沒有被科學證實,如果一旦她的理論被證實對的話,大爆炸理論可能會因此而被推翻,甚至於現代物理學對於宇宙的起源學說都有可能將被全部推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