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在中國的官場中匯聚著整個國家的聰明人。
這些聰明人匯聚一堂,若都是認真做事,那國家自然長治久安,但是若是這些人皆互相爭權奪利,又會怎麼樣?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為了能在鬥爭中取勝,各種為官之道便應運而生。今天,我們便來講一下北宋奸相丁謂,看他是如何運用他的3條高情商的官場哲學,在官場中遊刃有餘的,值得學習。
天才式的人物
古代之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能被稱為奸相的,其才學智商都很高。丁謂自然便是如此,少年之時便有神童之稱,史書記載他「機敏有智謀,狡詐過人,文字累數千百言,一覽誦之。」
上千字的文章看一遍,就能背誦出來,可見丁謂的智商之高。此外琴棋書畫,丁謂也無所不精,其中詩文尤為厲害,時人稱他為是韓愈再世。
之後丁謂參加科舉名列第四,一舉進入官場之中,由此我們也可以窺見古代科舉有多激烈,如此天才也只能屈居於第四。不過這些才學不過是進入到官場的鑰匙,官場之中真正所要看的還是辦事能力和為人處事的手段,這就是所謂的「情商」,而這丁謂在這方面的手段更是勝過他才學百倍。
他上任工作是到福建路考察調研,然後向朝廷報告鹽法的利弊。這份工作看似簡單實則極難,官場之中的關係盤根交錯,你若是實言匯報鐵定會得罪一批人,你若是盡說好話,朝廷方面也會覺得你不靠譜。
這其中的分寸縱使讓浸淫官場幾十年的老手來也把握不好,但是初入官場的丁謂卻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使得朝廷滿意地方官員開心,朝廷也就地認命他為福建路轉運史,主管該地的經濟同時還執掌監察的職權。
丁謂為官除了善於人際以外,更擅處理事務,有著非同一般的急智。丁謂任安撫史期間,正逢遼軍攻入河南,而丁謂正負責百姓的疏散,百姓聽聞遼軍攻入紛紛向南進行逃竄,渡河的船民趁機抬高價格,不給錢就不開船,雙方僵持不下。丁謂直接想出了個辦法,拉了幾個死刑犯來假扮船夫,拉到河岸就斬了,嚇的那些真船夫紛紛開船。
丁謂的對君二策
丁謂在地方上為官時間雖然不久,但是政績卻非常突出,很快就被調回京城之中出任了代理三司使的職務,主管全國的財政權力巨大,不管在什麼組織裡面財權和人事權都是重中之重,能擔任這些位置的都是組織中的核心人物。
不過三司使的位置看起來光鮮,但實則卻不好當,當時國家連年戰亂開支巨大,而且戰場之事瞬息萬變隨時都可能需要錢,如何妥善安排實在是一個難題。而丁謂卻是此中之高手,這也是他的官場第一策,隨時留有後手應對突發情況。
祥符元年,宋真宗與遼國籤訂條約,以大量物資換取和平。
此事一出天下百姓盡皆熱議,覺得皇帝這是花錢買和平有損國威。為挽回形象,宋真宗決定泰山封禪,禮儀大事自然需要大筆銀子,而國家當時剛送給遼國一批錢財,宋真宗也不確定錢究竟夠不夠用,招來丁謂來問,丁謂回答說:「大體夠用,還會有餘。」宋真宗聽到答覆大喜,覺得丁謂這個人非常靠譜。
在官場之中,靠譜幾乎就是最高的評價,只要上司覺得你靠譜那你必然會受到重用,丁謂也藉此機會成為了宋真宗所倚重的大臣。但是,對丁謂來說僅僅只獲得皇帝的倚重還不夠,只有成為皇帝的心腹才能夠到達權力的巔峰。
為此丁謂使出了他官場的第二招,甘心為了上司而得罪同僚。
當時宋真宗迷信天地,想要建造一座宮殿專門供奉昊天上帝,那些當官的知道了亢奮的不行、紛紛上書反對:造宮殿就是大興土木,自己上書就是為國為民,皇帝要是駁回自己的上書甚至懲罰自己,反而能使自己忠義的名聲遠揚。
面對這一批近似無賴的官員宋真宗也很頭疼,不理他們吧這些天天和蚊子一樣在耳邊煩,懲罰他們吧,天下人又會說皇帝氣量太小,容不下忠臣。
正當宋真宗頭疼的時候,丁謂站了出來,給宋真宗出了個辦法。
丁謂說:「陛下如果建造宮殿是為了供奉上帝,那這些上書便有上書的由頭,但若是陛下建造宮殿是為了向上天求子的話,哪個官員敢反對呢?」
這一招真的是太妙了,稍微轉移一下話題便能堵住天下人的嘴,你要是上書反對,便是不想皇帝生出兒子。果然,宋真宗用了丁謂的法子之後,沒人再敢反對。而那些官員自然也記恨上了丁謂,不過丁謂雖然得罪了同僚,但是他卻成為了宋真宗的心腹。
不過丁謂在工作上著實有非凡的才幹。
宋真宗年間,一場大火導致皇宮破壞嚴重,丁謂負責對皇宮的修繕。由於取土的地方距離皇宮較遠,交通又不方便,丁謂直接下令在汴水河邊取土,並讓河水流入坑中,隨後調集大量竹筏、船隻走水路直達皇宮,事後將皇宮破損的瓦礫土壤填充溝中。結果「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智囊全集》」
丁謂也由此成為了國家的副相,其晉升速度之快尤為罕見。
丁謂的政鬥之法
丁謂與寇準原本關係非常好,但是寇準為人剛直,他漸漸發現丁謂是一個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小人,於是開始對其很是厭惡。
有一次寇準吃飯的時候,鬍鬚上粘上了飯粒,丁謂很熱情的用手把寇準鬍鬚上的飯粒擦去。然而寇準對於丁謂這一好意並不感冒,反而冷嘲熱諷道:
一個副宰相,給上司溜須,成何體統?
這句話是當著所有人的面說的,讓丁謂顏面掃地,自此丁謂對寇準懷恨在心。
說實話,丁謂的這個舉動純粹是出於好意,可寇準太過剛直,最終因為此事而付出代價。
而當時宋真宗已然病重,想要讓太子監國由寇準輔助,而寇準也打定主意將太子扶上去之後,就將丁謂給罷免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寇準,丁謂打出了他的第三策。
為了預防官場中的爭鬥,丁謂早就通過了親戚關係打造起了一個政治小團體,其中成員雖只有四個但是紛紛執掌大權,皇后劉娥也是其中一員,而另外兩人也分別擔任禁軍副長官、和樞密使高位。
面對寇準的威脅,丁謂很快動員起了政治小團體,他們通過皇后劉娥直接接觸到了宋真宗,劉娥見到宋真宗便說:「官家的皇位要保不住了。」宋真宗忙問是何事,劉娥便言:「寇準見官家病重,太子年幼便想獨掌大權。」在重臣和皇后的警告之下,宋真宗也相信了劉娥說的話,竟然忘記了是他自己安排寇準輔佐太子的,結果下令將寇準罷免。
丁謂與寇準的故事被馮夢龍先生收錄在《智囊全集》中,對於寇準的遭遇,馮夢龍作出了非常可觀的評價:丁謂屬於小人而有才,如馭之以道,可為所用,於國於己有利,如利劍在手,用之不當,其芒傷己。寇準非宰相之才,可為言官,仗義直言。
那麼,生活中面對「小人」,我們應該如何相處呢?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引用了郭子儀的一個故事。
郭子儀位高權重,去他家中做客的人絡繹不絕,而郭子儀而熱情好客,每當客人過來時都招呼美貌侍女好生招待。可有一次,一個叫做盧杞的小官來拜訪郭子儀,郭子儀卻一改往日的待客方式,專門叮囑道:一定不能讓女子來接待他!對此,郭子儀是這樣解釋的:
「杞貌陋,婦女見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屬無噍類矣!」
原來,盧杞此人雖然頗有能力,但是相貌醜陋,經常遭到女子的恥笑,倘若因此與盧杞結仇,他日盧杞得志,後絕對會埋下禍根,郭子儀如今位高權重,自己自然不怕,可他也有老去的一天,保不準自己的子孫後代會因此倒黴。
看看,這才是大智慧!真正的智者,不僅要謀身,更要謀家,謀天下,很顯然郭子儀就是這種人。
明代才子馮夢龍先生,在《智囊全集》中例舉寇準對丁謂、郭子儀對盧杞兩則截然相反的故事,就是以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故事警醒世人,同樣的情況不同的處理方式會有多麼巨大的差別。
可見,不管是為官還是為人,想要榮華久安,智慧是不可或缺的。為官或工作中,智慧能讓你平步青雲,交際時,智慧也能讓你安穩幸福。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因此,筆者在這裡建議各位可以多讀一讀《智囊全集》這一本書,絕對受益匪淺。
曾國藩就非常喜歡讀這本書,對其日夜捧讀,如痴如醉。除了曾國藩之外,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對這本書也視若珍寶,下令只許內部流傳。
近代時期的杜月笙獲得這本書時如獲至寶,他識字不多,就讓人邊讀邊講解,經常聽得如醉如痴,感慨說:「讀懂這本書,才算讀懂了社會。」
馮夢龍先生在撰寫此書前,曾感慨曰:
人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屍。智用於人,猶水行於地,地勢坳則水滿之,人事坳則智滿之。周覽古今成敗得失之林,蔑不由此。
為了提高世人的智慧,馮夢龍先生收錄了上訖先秦下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再進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後世史學家對於馮夢龍注寫《智囊全集》的評價極高。因為馮夢龍所處的時代,剛經歷了元朝波亂,大量史料失傳,倘若沒有馮夢龍先生的傾力收集,文學史上將留下大段大段的空白。因此,後世認為馮夢龍的這些工作成就,實可與孔子刪定《詩經》的意義並肩媲美!
因此,可以說《智囊》是一本提高讀者智慧的絕佳奇書,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的老總也都喜歡讀這本書,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就非常推崇這本書,從中學會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將這本書推薦給萬達高層誦讀。
而他們,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筆者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