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吳詩航 黎妙娟)2021年是奮進「十四五」、逐夢新徵程的開局之年。面對新發展格局,濱海灣新區如何搶抓重大機遇,從更高層面、更寬視野謀劃發展?12月28日下午,「把握新機遇 謀劃『十四五』」——東莞濱海灣新區發展戰略專家諮詢會活動舉行。社會各界專家學者雲集,聚焦「共謀『十四五』構建濱海灣新區開放發展新格局」「共繪城市發展 打造『未來城市』形象標杆地區」和「共策產業發展 培育有競爭力的未來產業體系」等三大主題進行分享。東莞市委副書記白濤出席會議並講話。濱海灣新區黨工委書記、虎門鎮委書記羅斌發表致辭。
東莞濱海灣新區發展戰略專家諮詢會活動合影。記者梁就勝 攝
共謀▶▷立足「十四五」規劃 謀劃新區發展新格局
當前,濱海灣新區正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和「雙區驅動」「雙城聯動」的重大發展機遇。加快研究謀劃新區「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對推動新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何鏡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之下,東莞提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適逢其時」。他建議:「濱海灣新區建設和發展,不僅需要重點發展高端的先進位造業中心,同時應該培育新興的創新產業基地,把它真正做到宜居宜業宜遊的濱海優質生活圈。」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何鏡堂發言。記者梁就勝 攝
廣東省創業投資協會名譽會長李春洪指出,構建濱海灣新區發展新格局,首先要找準定位,包括明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中的定位以及在全省「十四五」發展中的定位。建議和周邊地區規劃相銜接,而不是單獨作濱海灣新區規劃,特別是和周邊的區域銜接,從產業、基礎設施、軟體等方面進行銜接。
「濱海灣新區編制『十四五』規劃,需要把握系統性思維、戰略性思維、長遠性思維和突出自身特點四個維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表示,要圍繞構建開放發展格局、爭取國家級重大平臺、規劃操作體系、爭取國家相關試點、發展營商環境、謀劃綠色發展等六方面,著力構建濱海灣新區開放發展新格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合作平臺優勢,是濱海灣新區戰略發展關鍵,未來應加強與港澳資源對接、提升莞港合作的質量與水平。他提出應從打造全球先進位造業總部、形成創新協同共同體和建立跨境「建鏈、補鏈」協同機制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進莞港合作。
據悉,目前濱海灣新區積極發力莞港特色合作平臺建設,依託濱海灣青創城、濱海灣青創廣場、等載體,構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交流、技術孵化合作平臺,吸引港澳青年人才在莞發展。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陳廣漢則提出,濱海灣新區應踐行新發展理念、以「建設大灣區國際化濱海新城」為目標,著力做好「國際化濱海城市」這篇大文章,以沿海高鐵、高速公路和海洋交通為軸線,快速和無縫連接大灣區核心城市,構建城市發展區位優勢。
共繪▶▷對標一流標準 打造「未來城市」標杆
東莞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提出,濱海灣新區要以超前的視野、國際一流的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代表「未來城市」形象的標杆地區。目前,這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濱海灣新區的城市總體規劃及市政、防洪排澇、綠地、交通、海綿城市5個專項規劃已正式印發,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
廣東省政府參事梁建偉指出,濱海灣新區建設要發揮區位優勢,做好「兩篇文章」,一方面建設現代物流園區,打造「交通+物流」新型物流網絡基礎設施網絡;另一方面做好濱海灣新區發展「水」文章,充分保護和發揮濱海灣新區臨江連海的區域和資源優勢。
如何將濱海灣新區打造成為「未來城市」形象標杆地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榮遠把目光放在了交椅灣。在他看來,濱海灣新區、海洋新城、松山湖、光明科學城是大灣區東岸最具潛力的增長點,形成了「灣區赤道、創新雨林」的創新區位。在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向心格局初步展現之際,交椅灣會是大灣區未來想像的焦點,更是東莞城際競爭與合作的新契機。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指出,在「雙區驅動」「雙城聯動」的發展態勢下,大灣區城市群正在走向「圈軸聯動」的格局。在這種格局下,濱海灣有成為大型企業總部聚集地的潛力,需要在強化「全球性」的同時要深耕「在地性」,可以從縱向、橫向和垂直三個方向採取戰略行動,構建濱海灣新區的發展格局。
「對於全球人才而言,人文環境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在這點上,濱海灣新區具有後發的優勢。」福田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主任周吉萍構想了濱海灣新區打造未來城市的路徑:「一是打造智力密集型創新高地。二是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的開放城區。三是打造智慧賦能的韌性。」
華潤置地華南大區副總經理劉生柱以深圳後海片區作為對比,在他看來,深圳後海片區產業變遷和商務中心重構的發展歷程值得濱海灣新區參考。建議濱海灣新區發揮政府及企業各自優勢,做好產業導入、加快城市更新、城市配套建設,打造更開放的人才往來門戶,更未來的智慧宜居高地,更高效的大灣區總部運籌樞紐,更創新的城市標杆。
共策▶▷加速產業布局 培育產業新動能
近年來,濱海灣新區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速搭建特色產業政策體系,集中推出總部經濟、資本招商、利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基建、生產性服務業等系列政策,吸引了越來越多產業加速布局。2020年,OPPO晶片研發中心、vivo智慧終端總部、華僑城文化旅遊科技產業及綜合創新示範項目等重大項目陸續落地濱海灣新區,協議投資額約278億元。
北京大學教授、深圳系統晶片設計重點實驗室主任何進剖析了在萬物智聯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濱海灣新區發展未來產業的思路。他認為,目前濱海灣新區的頂層戰略規劃已基本清晰,同時人才抓手有競爭力,且已把創新環境建設納入長期戰略,未來應乘勢而上,推動產業往更集聚的方向發展。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華南分院副院長龔佳勇建議,從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來共建創新圈。他指出,要「以創建世界級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為主線,以中子科學城為紐帶,實現松山湖—濱海灣共建創新圈。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網絡,實現廣深及大灣區的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可共建珠江東岸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等集群。」
正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學勤指出,濱海灣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正處於極好的發展時期,可以從加大對中小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招商引資支持力度,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人才的引進和扶持力度、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創新資源的對接和引進等三方面,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據悉,濱海灣新區明確了高端電子信息、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現代服務業的「1+2+1」重點產業方向。未來將積極依託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和項目,統籌產業、空間、政策和招商四位一體,加快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濱海灣新區未來將成為OPPO全球發展的立足點。」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副總裁朱高領表示,為切實落實OPPO項目建設與發展,提升產業集聚效率,綜合項目實際情況以及借鑑各地新基建建設的運作機制,他建議從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納行業前沿信息等方面形成項目保障措施,快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現在濱海灣新區所提出來的產業定位和方向是很正確的,我們對未來濱海灣新區的產業發展充滿信心。」東莞市以純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藍岸表示。除了給產業規劃和土地利潤留出「彈性」空間之外,他還建議濱海灣新區為東莞市的傳統優勢產業留下一席之地,比如引進傳統行業中高科技的部分,豐富產業結構。
偉大的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面對全球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加速重構,面對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對「三區疊加」新要求、新機遇,濱海灣新區作為東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對外開放的戰略平臺,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積極獻策下,必將乘風破浪、穩健前行,努力為推動「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全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新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