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宇宙萬物都是由物質組成的,而凡是物質,就會有消亡的一天,無論這物質有無生命,都難逃死亡的結局。
但是,物質的本質還是原子,那為什麼人和石頭都由原子組成,人類可以擁有思想,而石頭或者植物卻沒有思想呢?這個問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老師卻有不一樣的見解,他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
也就是說,物質是否擁有思想,不是量子的多少或者成分決定的,而是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而且這股力量是具有心智、意識的,也是一切物質背後的操縱者。
簡而言之,物質並不存在,存在的僅僅是量子間的震動頻率,而當振動頻率高時,量子就會化為無形的物質,就比說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而當振動頻率低時則會成為有形物質,就比如說:桌子、石頭、木頭等等。
這是一個多麼大膽而又瘋狂的想法,就好比人類用了上千年的時間才證明了「物質決定意識」,但普朗克的觀點提出之後,「意識決定物質」這一觀點再次成為了焦點。
我們都知道,宇宙的誕生起源自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在這場爆炸中,時間、空間以及物質得以出現,而普朗克則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分別提出了「普朗克時間」以及「普朗克溫度」這兩個歷年。
所謂的「普朗克時間」,指的是宇宙爆炸的那個瞬間,也是時間量子間的最小間隔,為10E/43秒,沒有比這更短的時間存在了。
而「普朗克溫度」這是宇宙爆炸時所產生的溫度,它代表著溫度的上限,與絕對零度相反,世界上沒有一個物體可以達到與之相對的溫度。
而在普朗克的觀點中,宇宙所產生的能量都是正性的,只有人類等有情感的生物才能產生負面的能量,因此,就算是宇宙也無法左右人類的思想。
而反向思考的話,就算是誕生了一切的宇宙也無法控制人類產生的負能量,那麼是否可以說明,人類的意念會在宇宙之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