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王彥 光明日報 收錄於話題#光明夜讀144個
文 | 王彥
11月23日,圖書編輯貝塔減在豆瓣上發文稱,其編輯的第一部新書《記憶記憶》剛上架,就被明星粉絲「灌水」很多評論用來「養號」,方便此後為該明星將上映的作品打分。此外,重新出版《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出品方也表示:「突然湧入大量0粉小號的注水短評」。
在「飯圈」文化裡,粉絲為了給「愛豆」打榜,在社交媒體上「養號」的做法並不少見。何為「養號」?就是一個粉絲註冊多個小號,通過多種方式增加其活躍性,使小號成為正常帳號。「養號」完成後,粉絲就可以為「愛豆」的作品打分。而這一次飯圈的「養號」看準了圖書出版行業,在豆瓣上打分、評論等不客觀行為已經引起行業的不滿。
以豆瓣平臺為例,這個平臺本身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網友。他們為相同的興趣聚集在一起,就同一部作品發表觀點和看法,進行打分。在一定程度上,豆瓣的評分反映了一部作品的受歡迎程度。而近年來「飯圈」文化的興起,也是一種粉絲文化現象。大家為同一個喜歡的「愛豆」聚集在一起,關注「愛豆」的方方面面。
「飯圈」打分的評價方式其實和豆瓣真實用戶是不一樣的,前者對「愛豆」毫不保留地打出滿分,後者則追求以實際情況進行考量打分。豆瓣網站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屬性,不少人喜歡在上面就一些專業的圖書、小眾的電影和特色音樂進行交流。即便這些交流不一定夠專業,但提供了真實的見解。而「養號」行為的出現,不單會影響網友對作品真正水準的判斷,更是對作者和作品的不尊重。
今天,來自「飯圈」的力量,用自己的標準人為地影響對作品的真實評價。在豆瓣上,「愛豆」完美無缺的人設背後是無數個飯圈個人用自己的小號不斷發表大量重複、統一化的評價。據報導,在豆瓣平臺上,大量格式雷同、內容單一的無效評論左右著一部作品的評分。
更有甚者,一部作品下的評論場成了雙方粉絲的拼實力的平臺。兩邊極端化的評價方式,帶來的是有失偏頗的用戶評分。粉絲「養號」打榜,其實也是為了給「愛豆」塑造完美的形象。但事實上,人無完人,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也必須接受TA可能出現的不足。
所謂的飯圈文化「入侵」,其實就是網際網路上不同圈層間的碰撞。既然名之為「圈」,「飯圈」也應當有自己的邊界。對「愛豆」的支持有規則,這種規則不應當擴散開來,讓其它原有的評價體系為飯圈文化讓路。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人們尊重飯圈文化,飯圈文化也應該更加理性化。飯圈文化在發展的時候,也不妨對其他平臺「敬而遠之」,留些餘地吧。
原標題:《豆瓣被「攻陷」,飯圈文化的邊界在哪?》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