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6月18日至19日,大連商品交易所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共同舉辦的「2020中國化工產業(期貨)大會」召開。為適應疫情防控需求和網際網路傳播趨勢,大商所首次將「產業大會」移步線上。來自行業協會、產業企業、金融投資、信息資訊等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業務負責人將通過線上直播及互動方式,共同研討化工產業及衍生品互利發展的前景和機遇。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石化處副處長 趙文明
在6月18日下午的塑料論壇上,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石化處副處長趙文明以「疫情之下,全球塑料行業的格局演變」為主題發表演講。趙文明表示,國內塑料原料聚烯烴行業競爭將進入白熱化階段。具體來看,第一,未來幾年將迎來國內聚烯烴行業最為猛烈的擴能期;第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保持需求韌性,但增速不可避免地顯著放緩;第三,進口高位或增長趨勢將發生扭轉,PP需要積極尋求出口以平衡國內供需格局。
以下為文字實錄:
大家好,今天下午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疫情之下全球塑料行業格局演變的話題,我的報告分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疫情下的全球塑料行業現狀,第二個是中國塑料貿易格局的變化。第三個是未來全球塑料行業發展的趨勢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因為大家也清楚,塑料行業實際上是一個範圍廣泛的行業,對於我們期貨從業者來說,可能感到最密切的還是聚乙烯、聚丙烯和PVC三個品種,今天我主要從聚乙烯和聚丙烯兩個行業的情況跟大家進行分享。
疫情下全球塑料行業的現狀來看,2014年以來,全球的塑料原料行業進入的新一輪的發展的景氣周期,但是隨著疫情對整個經濟的影響這一輪的景氣周期正面臨一個變局。在過去的五年期間,整個全球的聚乙烯和聚丙烯行業的開工率都是維持了一個高位,而且呈現了一個上升的趨勢。整體行業的產量在穩步增長,我們也是可以看到這個行業是呈現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勢頭。
由於上遊原料的不同,對於我們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供給,疫情的影響造成了不同的表現,聚乙烯上遊的原料乙烯主要來自於原油裂解等,受疫情的影響相對比較小,整體裝置的負荷出現了下降,但是由於前兩年以來北美和中國的新投產的裝置產能還在進一步釋放,所以整體來看,全球的產量還是有小幅增長的。但是不同的地區也表現出不的特點,中東和東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產量出現了下降。中東地區主要是由於油氣田減產導致原料的供應出現了一些緊張,使得產量下降。東北亞地區的日本,近十年來乙烯的開工率降到了最低的負荷,3月份日本的乙烯的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接近20%。
對於聚丙烯,由於原料丙烯的供應結構和乙烯有很大的差 差異,1/3來自於煉油廠副產的丙烯,衝擊最大的還是能源行業,包括我們的上遊油氣田的開採和煉油行業。在這個情況下,全球的煉廠負荷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導致煉廠復產的FCC的產量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從需求側來看,需求受到了抑制,但是情況比預期略好,主要還是由於全球疫情的爆發導致各個國家和地區採取了管控措施。消費側,一方面主動的消費受到了抑制,客觀上全球的供應鏈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也抑制了聚乙烯和聚丙烯的需求。在整個需求的結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包括針對疫情的防護用品和包裝,形成了一些結構性的需求側重。從全球整體情況來看,1-4月份,聚乙烯的消費保持了0.3%的微弱的增幅,而聚丙烯的消費出現了小幅的下降,但是整體來看都比預期樂觀。北美地區的聚乙烯的消費量小幅下降,聚丙烯整體的消費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西歐地區的下降比較明顯,中國的聚乙烯保持了1.1%的增長,聚丙烯4.3%的增長。
從行業的利潤來看,一季度各大石化公司發布的報表來看,大家的日子都過得比較艱難,但是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大石化企業都是上下遊一體化的,如果放到各個環節來看,實際上我們塑料原料生產的環節的利潤是增厚的,主要也是由於在全產業連上價格的傳導不同步。我們作為基礎原料的原油價格出現了一個暴跌,而塑料原料聚乙烯、聚丙烯的跌幅相對比較小。對於整個行業來看,傳統的煉化路線的生產商是受益的,而聚烯烴生產的整體利潤出現了明顯的增厚。原油價格基本上從1月1號到4月30日跌幅在70%左右,但是聚乙烯和聚丙烯的跌幅基本在20%以內,甚至聚丙烯在某些地區出現了上漲的趨勢。受益於丙烯的受益,傳統的石油企業,包括稀有和東北亞的行業,顯現出了比北美的乙烷裂解的乙烯更強勁的勢頭。主要是受到一些口罩、醫療器械的防疫物資的需求的增長的拉動,再加上我們前面分析的全球的聚丙烯的供應是偏緊的,所以使得聚丙烯的價格相對堅挺。
下面我介紹一下中國的塑料貿易格局的變化,首先從塑料原料的角度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聚烯烴的進口國,我們的塑料原料的進口總量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而且主要是來自於聚乙烯驅動。從數據上來看,2015-2019年,國內的五大通用合成樹脂產量和表觀消費量達到了6.8%和7.5%的增速。進口量的增速在10.1%,主要是受聚乙烯驅動的,過去的五年的聚乙烯的進口增量佔五大合成樹脂的69%,其它幾個品種,包括聚丙烯,聚苯乙烯,他們的進口量相對比較平穩,主要是由於國內的產能供應相對比較充足。目前的進口主要是基於結構性的短缺,有一些產品大量需要進口。通用的產品,目前國內的供應比較充足。
從出口的角度來看,由於國內的產能發展比較迅猛,在上一輪的發展周期中我們的PVC和聚苯乙烯兩個產品實現了大量出口。但是近幾年隨著國內的供給側改革效果的釋放,加上下遊的需求回暖,PVC和聚苯乙烯的出口量這兩年出現了回落。
進口的格局來看,趨勢非常的顯著,中東的產品在我們的進口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主要是上一輪發展周期中中東依託它的低成本的資源優勢,在全球新增的石油產能中是新增的力量,有很強的成本優勢,成為國內的大宗的聚烯烴產品的主要的來源,特別是聚乙烯。我們看到中東的產品份額,在整個的進口比重中,從2000年的20%已經增長到當前超過50%,而且這個趨勢還是在穩定的上漲,雖然幅度有所放緩。還有一個特點,來自我們周邊的國家和地區的結構,在聚乙烯中的佔比逐步下降,主要是被中東的產品替代。
對另外幾個主要的石化生產區,北美的產品曾經一度萎縮,但是受到頁巖其的革命對乙烷制乙烯的推動,進口也在近幾年迅速回升,但是由於北美在丙烯產業的發展相對比較緩慢,所以它的聚丙烯對國內的影響比較小。而西歐由於它的產品不具備成本優勢,所以目前我們進口的來自西歐的產品主要是高端貨物為主。受印度新興的產能的推動,近幾年我們進口印度的聚乙烯的量顯著增長。
從下遊的塑料出口角度,也呈現一個快速增長的態勢。貿易對象是相對比較集中的。出口在我國的塑料出口行業中佔比較重要的地位,而且我們的出口量和金額,包括佔比都呈現穩定增長的勢頭。按照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塑料製品的出口量達到了1424萬噸,出口額483億美元,出口量佔總產量的比例在17.4%,分別提高了4.7和4.5個百分點,這不能完全概括塑料產品的出口,因為我們對統計局的統計口徑進行了分析發現,相對來說比較窄,包括塑料編織袋沒有在統計裡,還包括製成品的形式出口的。我們的塑料下遊的出口量是遠遠大於統計局的1424萬噸的。
從出口的對象來看,我們的塑料製品主要是銷往發達國家和地區,美國是最大的一個貿易對象,佔總金額的20%左右,這也是為什麼近兩年貿易關係對塑料行業的影響受到高度重視的一個原因。
從近期的一些新的動態來看,疫情導致了我們的塑料原料的進口和製品的出口雙雙出現了一個回落,一方面是受到外圍消費的抑制,也是因為全球供應鏈的受阻而出現的狀況。從統計數據的情況來看,1-2月份,聚乙烯的進口量出現了比較顯著的下降,下降了6.7%,3月份有一個明顯的修復,進口量增加了2.5%。4月份由於海外疫情的蔓延,我們又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從整體前四個月的水平了來看,下降了4.4%。聚丙烯在1-2月份有小幅度的增長,但是3月份下降幅度比較大。塑料出口1-2月份下降比較大,主要受春節假期和疫情爆發的影響。3月份有所修復,整體下降了8.9%,對塑料製品的影響比較大。
在疫情之前,我們基於全球的聚烯烴行業的發展的趨勢,當時有對未來的預測(主要來自ISS的分析報告),從全球過去幾年的發展趨勢,未來幾年整個全球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供應格局會有一些新的變化。總的來看,從供應的角度來說,東北亞和北美地區的聚乙烯產能還是保持了一個快速增長的勢頭。從區域平衡的角度來看,主要的一個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俄羅斯由於西部幾個大的項目的投產,它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產品需要大量出口,從過去的一個淨進口區域轉變成淨出口的區域,可能會對國際市場造成衝擊。對於聚乙烯來說,東南亞地區從過去的淨出口地區逐步地轉變為淨進口地區。從全球的平衡角度來看,按照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行業運行狀況的情況下,全球的聚乙烯的平衡需要東北亞地區實際上也就是中國的聚乙烯的淨進口維持在現有的水平,對國內的產能擴產會形成比較大的壓力。
從聚丙烯的情況來看,相對來說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地方,全球的聚丙烯的產能的增長還是主要集中在東北亞地區,尤其是我們中國。而其它地區的產能增長相對比較平緩。全球的供需平衡的差異也主要體現在這個方面,就是東北亞地區的聚丙烯淨進口量會出現明顯的下降,後面我們會分析到中國的產能增長會對全球的產業格局形成影響。
從需求側來看,全球正在積極地應對塑料汙染,包括從政府層面,企業層面都在進行積極努力。政府層面,像去年的G20峰會也提出了海洋願景,這是提出了海洋塑料汙染的問題,提出了到2050年實現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一個清零。聯合國在2018年底也提出了全球的反塑料汙染的行動,包括歐盟國家和中國、韓國也陸續出臺了關於限制和禁止使用某些塑料製品的法令。
我們的企業也積極努力,包括石化行業的巨頭企業,一些主要的塑料生產企業,包括中石化,成立了終止塑料廢棄物聯盟,也是針對塑料汙染的問題,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努力。
另外,石化化工企業針對發展的特點,也在積極開發一些易回收的塑料產品牌號,行業發展也高度重視可降解材料的生產。
用戶的角度趨勢也是明顯的,包括星巴克,包括美團等一些終端用戶企業也在停止或者計劃停止一部分一次性的塑料用品的使用,同時也在倡導整個社會形成新的消費理念,減少不可回收的塑料製品的消費。
從這些角度來看,應該說會對我們塑料原料生產行業形成比較大的壓力。比如說我們的上遊還在大規模地擴張,但是下遊的消費理念的轉變會使得消費的增長速度放緩。
在今年的疫情給我們整個行業的未來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包括從供給端,一個是企業大幅縮減資本開支,部分的項目取消,大家關注比較多。主要是集中在兩類企業,一類是大型的上下遊一體化的石油巨頭,由於原油價格暴跌使得公司的整體的資金鍊出現了比較大的影響,就會整體縮減資本開支。另外北美的乙烷裂解項目,由於原油在全球的競爭地位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所以也有一些項目受到了影響。
低油價帶來的競爭格局的轉變也使得東北亞包括西歐地區原有的石油路線的烯烴成本的競爭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可能一些新的投資的熱情會被拉動起來。但是整體來看,受疫情的影響,外部的增長應該比疫情前的預期顯著地削弱。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主要還是疫情導致了全球的一個經濟增長放緩,雖然深遠的影響尚不明朗,但是短期的需求下滑甚至停滯會形成大概率的事件。
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限塑的進度和力度也會發生變化,因為在疫情的影響下,包括一次性的防護用品和包裝的製品需求出現了非常大的增長。但是這也是必要的,可能也對需求方面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總體來看,受疫情的影響,全球的需求是受阻的,但是韌性比較強。
我們中國的塑料烯烴行業會進入競爭白熱化的階段,因為國內會進入一個最猛烈的擴能期,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我們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但是我們的增速會不可避免地放緩。在這種供需格局轉變的情況下,我們的進口會發生一個態勢的扭轉,包括聚乙烯的高位增長的態勢會發生扭轉,雖然還會維持一個比較大的進口量,但是我們的增長勢頭會出現轉變。對於聚丙烯來說,壓力會更大一些,如果行業保持在一個相對好的開工率的情況下,我們的聚丙烯需要積極尋找出口來平衡國內的供需的。
但是對於聚乙烯和聚丙烯兩個行業來看,它的競爭壓力還是有區別的。我們的判斷是內外有別,對於聚乙烯來說,它的壓力主要是來自於外部,更多的是國外的低成本的烯烴的發展。我們的乙烯對外依存程度比較高,受外部的影響比較大。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整個聚乙烯行業,我們的自給率只有50%左右,而我們的進口佔了國外總供應量的20%左右。所以說整個外圍市場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
聚丙烯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內部,也就是國內的多元化原料的發展對我們這個行業的衝擊會更大一些。包括新一輪的煉化一體化的發展,包括煤制烯烴的發展,以及大規模實施的丙烷脫氫的發展。從外部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從過去幾年全球的聚丙烯的開工率一直都比國內高,而且進口的聚丙烯無論是從國內的消費結構的佔比,還是全球產業鏈的佔比都是相對偏低的,所以說我們的聚丙烯的供應外部的壓力還是比較小。
從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大的趨勢來看,主要還是圍繞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從兩個維度去發展,一個是裝置規模的大型化和發展模式的一體化,還有產品結構的高端化和差異化。新一輪發展中體現出的顯著的特點,通過裝置規模效益的發揮來打造成本競爭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上一輪,我們國內的大型的裝置在30-40萬噸的水平,但是這一輪新建項目的規模開始往50萬噸以上的單套的規模突破了。產品結構的角度主要體現高端化和差異化,來追求價值的提升,樹立信譽的優勢。大家經常說我們的石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已經從過去的總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的一個特點了,我們的企業會通過新牌號的開發來開發新的市場。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不具備規模競爭力的老舊裝置如果不能發揮靈活性的特點,在特色和高端牌號上有所建樹,可能會逐步被市場淘汰。雖然未來我們的整個行業充滿競爭,但是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個行業。
以上就是我的報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