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電影《星際穿越》中會說話能思考能變形的智慧機器人TARS,還距離我們太遠,那電影《Her》中所打造的智能環境,或許會在不遠的未來成為現實。《Her》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25年,一個被分手的內向宅男和一個風趣幽默又善解人意的女助手薩曼莎談起了戀愛,而薩曼莎的真身,是一款名為「OS1」的智能語音作業系統。
在5G通信技術以及雲計算等協同下,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已經走到深度融合的前夜,深度學習、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除了應用於智能終端、智能家居、行動支付,未來還將落地到教育、醫療、出行等更多的場景中。
技術大變革時代,新技術領域獨角獸風起雲湧,知識、技術、資本在市場激勵機制下完美融合,這是學霸最好的年代!科技英雄登上創富舞臺,爭先恐後創新創業,他們中的幸運兒,第一個標籤是獨角獸的創始人,而下一個標籤,是成為未來富人榜上的生力軍。
721.79億美元獨角獸「孵化者」:
清北聯手半分天下,C9上榜6席
學界和產業界的打通,是中國新一輪技術創富浪潮中的一大趨勢。眾多無人駕駛、機器視覺、AI晶片等獨角獸,產自學院派。
一方面,產業界在存量博弈時代,開始進擊基礎研究領域,「瓜分」學界大牛,例如百度當年招募吳恩達教授(史丹福大學)、曠視科技招募孫劍博士(西安交通大學)、聯想招募芮勇博士(伊利諾伊大學)、阿里聘任智能泰鬥Michael Jordan(伯克利教授)成為螞蟻金服的科學智囊團主席等。另一方面,學術大佬和技術大牛也在積極走向產業界,特別是在技術壁壘較高的人工智慧領域,清華大學的姚期智、朱軍、張鈸教授,都積極參與了相關企業研發。
事實上,基於學術,連結產業,主動創新,或許學術巨擘以及高校學子們走得更前沿。比如,海外AI研究界,幾乎都由各大商業巨頭挑大梁。而中國的走勢有些與眾不同:相較於企業,國內的高校似乎要走在更前端,也走得更遠。
以AI專利這個維度來衡量,根據WIPO technology Trend數據,世界範圍內,AI專利族數量最多的前30家機構中,有26家都是企業,只有4家是學術科研機構。而最前面的15家機構,清一色是企業。這並不意外,美國的IBM以8000多項專利傲視群雄,第二名微軟都難以匹敵;而前15名中的其餘席位幾乎被日本公司包攬,東芝、富士通、松下、佳能、索尼等知名數碼公司悉數在場,佔據9席;中國唯一入圍的機構估計令人意想不到——國家電網憑藉生物發電機器學習技術的優勢,孤身挺進了前15。
與產業界的弱勢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AI專利前30位選手中僅有的4家學術機構,有3家都來自中國。而僅從學術參與者的排名來看,前20位裡中國佔據17個,中國科學院系統憑藉897多項專利組合,成為AI學術界的冠軍,浙江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分別居於第二、三位。
由此不難理解,目前中國AI獨角獸/準獨角獸的創業團隊大多具有國內高校背景,清華姚班、浙大竺院、上海交大ACM班、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堪稱中國AI創富的核心主力軍,其培養的一批創業者正在AI晶片、人臉識別、語音交互、無人駕駛、區塊鏈等新興領域發軔並崛起,逐漸切入人工智慧領域的上中下遊產業鏈。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在貿易摩擦將長期存在的現實環境中,中國由這批年輕的知識新貴推動,加速進入AI時代,讓人欣慰。
新財富以當前能統計到創始人學歷、院校背景(國內高校)的42家科技類獨角獸/準獨角獸為樣本,從資本和產業的維度來考察中國高校在新興技術領域的造富能力。我們以各科技企業的估值/市值、數量作為指標,匯總計算其創始人所在高校的數據,得到「中國高校科技獨角獸孵化能力榜」(表1)。
整體來看,上榜的11所高校中,C9(九校聯盟)強勢佔據了6席,除了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未上榜外,其餘6所高校均在榜單上。C9類似於美國常春藤聯盟,於2009年10月啟動,成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共9所高校。
此外,兩所「港校」的表現也引人矚目,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都強勢上榜,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憑藉商湯科技60億美元的估值,壓制眾多內地名校。而餘下的兩所傳統工科強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也憑一己之力躋身榜單。
第一梯隊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強獨佔鰲頭,在獨角獸數量、體量以及財富估值上,都領先其他高校幾個身位,分化明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富值分別達到201.27億美元、146.6億元、74.38億美元。而這3所高校血統的獨角獸財富值佔據了上榜11所高校整體創富值(合計721.79億美元)的58.5%。即高校創富力的6成由前三所高校所創造,馬太效應明顯。
而第一梯隊內部,前三名之間也拉開了不小的差距,三者財富值比例相當於3:2:1。在這次清華和北大的比拼中,清華贏得稍顯輕鬆。無論從創富力還是獨角獸數量來看,清華都呈現碾壓態勢。而若清華北大聯手,合計創富值達到了347.8億美元,近乎瓜分了榜單的半壁江山。隸屬於中科院體系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則攜6家獨角獸、74.38億美元的創富值,以黑馬姿態挺進前三。
在創富力為60億美元及以下的第二梯隊中,中國科學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榜。中國科學院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雖然各自只有一家獨角獸撐場,但卻是比特大陸和商湯科技這樣的王牌,這也使得它們的創富力並列第四。
而分別擁有4家獨角獸的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創富領域更加豐富,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在機器學習平臺和新能源汽車上佔據優勢;雖然整體創富值不到60億美元,但孵化企業處於成長期的這兩所高校的增長後勁不容小覷。
第三梯隊中,創富力為30億美元及以下的上榜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4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憑藉位列比特大陸之後的第二大比特幣礦機巨頭嘉楠耘智,以30億美元的創富力上榜。嘉楠耘智已於2019年10月向納斯達克提交招股書。而香港科技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則同是憑藉在智慧機器人領域的造富而登上榜單(表2)。
AI創業「井噴期」:高校學霸深耕產業鏈各環
國內科技類獨角獸中,來自AI領域的公司佔據大頭,尤其值得研析。
自2010年人工智慧在語音和視覺兩個領域產生突破性進展以來,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的雙重驅動下,中國爆發了人工智慧創業熱潮。目前國內人工智慧產業鏈初步成型,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19、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500億元、710億元,2015-2020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為44.5%。
人工智慧產業鏈的上遊提供算法和基礎輸入支撐,屬於基礎層,以AI晶片、數據服務、算法架構等研發為主,它們具備技術要求高、投入大、風險大的特點。中遊作為核心環節,則是在基礎層上開發算法模型,並將之轉化成具體AI技術的技術層,當前的基礎技術以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算法研發為主。下遊的應用層則是針對不同場景和行業,比如金融、安防、教育、醫療、自動駕駛、智能穿戴等,將AI技術落地,形成商業生產力的環節(圖1)。
圖1:人工智慧產業鏈全景圖
資料來源:新財富據公開資料整理
不論上中下遊,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需要很強的研發能力,尤其是中遊技術平臺,因為具備較強的人才、技術壁壘,同時向產業鏈上下遊的擴張較為容易,所以需要非常強大的研發團隊和科研基因,才能第一時間消化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並應用到具體技術領域。
正因如此,當前國內影響力較大的AI類獨角獸和準獨角獸,基本上都屬於「學院派」,它們的創始人團隊大部分都出身於頂級名校或者國內頂級科研機構。
上遊基礎層:清華領銜AI晶片 、北大「包攬」AI算法
雖然總體上,清華大學校友所創設的獨角獸數量和估值都要高於北京大學,但是在人工智慧產業鏈上遊的表現,清華和北大旗鼓相當。上遊的AI晶片企業中,清華大學更佔優勢,但數據服務和AI算法這一塊,幾乎是北京大學的主場。
伴隨物聯網時代的臨近,AI晶片需求劇增,AI晶片創業公司開始湧現,深鑑科技、地平線、寒武紀站到了中國AI晶片初創企業的第一陣營。
目前,業界公認的AI主流晶片,除了CPU以外,還有GPU、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和ASIC。CPU領域的霸主無可爭議是英特爾。GPU晶片市場則主要被英偉達和AMD佔據,國內處於起步階段,2019年比特大陸推出了第一代產品,但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FPGA晶片靈活性好,功耗較低,由於前景良好,也是大廠競爭最激烈的領域。目前其主要由矽谷的四家公司把持:Xilinx(賽靈思,XLNX.O)、Altera(阿爾特拉)、Lattice(萊迪思)、Microsemi(美高森美)。其中,賽靈思與阿爾特拉共佔有近90%的市場份額,專利達到6000餘項之多。國內的FPGA晶片企業與它們的差距還較大。2018年,賽靈思宣布收購國內AI明星企業深鑑科技。
ASIC晶片主要應用於深度學習加速。國外主要是谷歌在主導,國內企業代表是寒武紀。ASIC一旦製造完成以後就不能後續修改,且研發周期較長、商業風險較大,一般只有大企業或背靠大企業的團隊願意投入到它的完整開發中。
因為通用CPU開發難度最大,而且在深度學習算法中計算效率較低,所以隨著人工智慧進入爆發期,GPU、FPGA、ASIC的市場逐漸湧現。雖然國內AI晶片仍處於起步階段,但還是在算力、算法、大數據的支撐下,在GPU、FPGA、ASIC雲端有了新的發展(表3)。
成立於2016年的深鑑科技有著「中國版英偉達」之稱,其創始人姚頌、單羿、汪玉都來自清華大學。CEO姚頌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系,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汪玉則是姚頌的老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CTO單羿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經過3輪融資,深鑑科技的估值達到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螞蟻金服、招商局創投、金沙江創投、清華控股、賽靈思等。
由於晶片基礎架構格局已定,國內的AI晶片企業多是基於基本架構的二次開發或者優化。自2016年成立以來,深鑑科技推出的兩個用於深度學習處理器的底層架構——亞里斯多德架構和笛卡爾架構的DPU產品,都是基於賽靈思FPGA平臺。或許是因為AI落地難,商業化方面容易受到挫折,2018年7月,深鑑科技被自適應和智能計算巨頭賽靈思收購。
地平線機器人的AI晶片BPU也是基於FPGA的二次開發。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的餘凱,是慕尼黑大學博士、前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院長,2015年從百度離職創業。在臉書參與創建Facebook AI Research,主導Deep Face項目的楊銘回國加盟,他本碩都就讀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於美國西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2017年,地平線的A+輪融資獲得英特爾等機構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2019年2月,地平線完成了6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高達30億美元,超過寒武紀成為全球最大的AI晶片獨角獸,投資方包括全球三大半導體企業中的兩家——英特爾和海力士。
與地平線2015年入行不同,雖然正式成立於2016年,但寒武紀的起源要追溯到2008年中科院計算機所的10人計算研究團隊,當時他們主要從事處理器架構和人工智慧的交叉研究。而令其聲名鵲起的除了科大訊飛(002230)、阿里巴巴(BABA.N)等知名股東,還有它的創始人——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陳雲霽、陳天石兄弟。
原本以發表學術論文為主的團隊,在陳雲霽、陳天石的領導下,於2016年推出了寒武紀1A處理器(Cambricon-1A),後逐漸開始商業化。頂著「全球首個AI晶片獨角獸」、「80後天才親兄弟合體締造全球首個AI晶片」的光環,經歷4輪融資後,目前寒武紀估值達到27億美元。
寒武紀的商業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終端,二是雲端。終端產品即手機、智能眼鏡、手環等,需要晶片去識別圖像、影音和文字。2017-2018年,華為麒麟970、980分別使用了寒武紀的1A處理器和1H處理器,並搭載在Mate10和Mate20系列手機中。在雲端,科大訊飛、中科曙光等都是寒武紀的客戶。2018年5月,寒武紀推出了Cambricon MLU100雲端智能晶片,陳天石稱,其功耗僅為英偉達同類產品的幾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從區塊鏈礦機龍頭轉型做AI晶片的比特大陸,不僅赴港IPO折戟,轉型AI晶片也備受質疑。201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金融系的吳忌寒,拉上了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的詹克團創業,僅用半年時間就研發出了基於BM1380晶片的第一代螞蟻礦機。2016年起,比特大陸向AI晶片方向延伸,於2019年9月推出了最新的算豐第三代AI晶片BM1684。
儘管雙線發展下AI晶片一直迭代,但比特大陸依舊難掩過度依賴「挖礦」業務的現實。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比特大陸礦機銷售收入為26.84億美元,佔營業收入比例為94.30%。此外,AI晶片良率不高、作為無晶元IC設計公司在供應鏈上無議價能力的問題也飽受詬病。10月底,比特大陸更爆出內鬥,吳忌寒向員工發布內部信,稱解除詹克團在比特大陸的一切職務。
上遊的數據服務公司中,海天瑞聲的創始人賀琳來自北京大學。她也是上榜的為數不多的科技企業女性創始人之一,另外兩位上榜女性分別是李群自動化的石金博、品友互動的黃曉南。
1968年出身的賀琳是不折不扣的「技術女強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創業前在中國科學研究院聲學研究所任職20年,從事語音識別、語音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成立於2005年的海天瑞聲蟄伏了14年後,在2019年衝擊科創板,但歷經監管對其核心技術含量不足、主營業務不清晰的「四輪問詢」後,於7月26日撤回申請材料,終止了IPO。
招股書顯示,海天瑞聲主要提供AI數據資源產品及服務,數據資源定製服務的收入佔比達到64%、資料庫產品收入佔34.27%。其在國內的競爭對手主要是標貝科技、慧聽科技。2016-2018年,海天瑞聲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423萬元、1.19億元、1.93億元,增長較快;同期的歸母淨利潤別為1029萬元、3415萬元、6714萬元。賀琳直接持股海天瑞聲28.9%,並通過控制中瑞安間接持股16.51%,合計持股比例達到45.41%,為海天瑞聲控股股東兼實控人。
AI算法企業明略科技、品友互動的創始團隊同樣都來自北京大學。明略科技的創始人兼CTO馮是聰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董事長吳明輝為北京大學數學系。2019年3月,明略科技集團宣布完成20億元D輪融資,由騰訊領投,金拓資本、華興新經濟基金和中航信託跟投。目前,明略科技估值30億美元。而品友互動的黃曉南並非技術出身,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專業的她,之前有近20年的市場營銷經驗。
中遊技術層:「CV四小龍」大混戰,NLP獨角獸競爭白熱化
中遊企業是人工智慧產業鏈中的核心玩家,而其中應用場景最豐富、商業化價值最大的賽道則是機器視覺。從市場規模來看,2017年國內計算機視覺佔AI市場的34.9%,排名第一;緊隨其後的是語音識別,佔據24.8%的市場(圖2)。
這也和新財富統計的結果相吻合。新財富統計的人工智慧獨角獸/準獨角獸中,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數量最多,佔據8個;除了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學界背景的「大混戰」,還有微軟、阿里巴巴等產業巨頭走出來的高管二次創業。而機器視覺領域的獨角獸最集中、商業成熟度最高,整個市場呈現出高集中寡佔型態勢。據IDC統計,2017年,有「CV四小龍」之稱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合計佔據機器視覺應用市場69.4%的份額。
商湯科技創始人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教授湯曉鷗,他重視基礎研究、算法儲備豐富,以人臉識別起家,後覆蓋到人體、圖像、視頻、SLAM與3D、機器人、無人駕駛等多領域計算機視覺技術。2016年起,商湯科技通過直投和產業基金的方式向下遊延伸布局新場景和新應用,例如投資了醫療健康領域的AI初創企業禾連健康、VR看房企業51VR等。
曠視科技三位聯合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均畢業於清華姚班。曠視成立於2011年,其早期以開發C端人臉識別相關應用為主,後轉向提供B端計算機視覺相關產品和服務,旗下Face++是當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人臉識別引擎。在「四小龍」中,曠視科技是唯一兩次獲得「阿里系」投資的企業。背靠大樹,曠視有望在金融、出行等多個領域被注入更多資源。曠視在四小龍中成立最早,如今又有望再次領先登陸資本市場,2019年8月25日,曠視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衝擊「AI創業第一股」。
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創始人周曦本碩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相比曠視和商湯垂直於金融、安防、手機,雲從科技是銀行和機場人臉識別第一大供應商,在銀行領域,截至2018年3月,其中標了包括四大行之內的88家總行平臺,市場佔有率高達72.7%。值得一提的是,雲從科技是「四小龍」中唯一沒有外資入股的企業,其股東名單背後有多隻國家級戰略投資基金。顯然,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大趨勢下,「國家隊」背景有助於雲從科技在安全敏感行業的拓展。
與其他幾家不同,依圖科技屬於「實戰型」,它最大的不同點是技術並非來自創始團隊的科研成果轉化,而是從零開始,先選擇行業,然後針對企業需求進行課題研究。成立於2012年的依圖科技,創始人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統計學博士朱瓏和前阿里雲計算專家林晨曦。2013年,依圖科技為蘇州公安系統開發了車輛識別系統,將套牌車的識別率從不足30%提高到90%,初戰告捷後又推出了人臉識別系統,同樣取得成功,吸引了更多公安系統客戶,目前其業務主要聚焦於安防和醫療。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小龍」之外,計算機視覺中還有一家主攻計算攝影技術的虹軟科技。虹軟科技主要提供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全景相機、智能行車記錄儀等產品及解決方案。目前,智慧型手機是虹軟科技最大的舞臺,客戶囊括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LG、索尼、傳音等眾多手機廠商,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用的大部分安卓手機自帶的美顏功能,都來自虹軟科技的支持。除了「美顏算法」,虹軟還提供HDR技術、暗光拍照技術、多攝方案等。虹軟科技57歲的創始人鄧暉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後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2019年7月22日,虹軟科技登陸科創板首日,鄧暉及配偶Liuhong Yang合計持股34.07%,身家達到90.67億元,成為首批登陸科創板的25家公司中,身家排名第三的科創板富人。
隨著智能語音技術逐漸成熟,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自然語言處理)產業也進入爆發期,雖然國內這一市場已經相對集中,科大訊飛佔據國內語音市場近70%份額,但包括雲知聲、思必馳、出門問問、塗鴉智能等初創企業也紛紛湧現。
不同於科大訊飛全方位服務、平臺嵌入的模式,雲知聲和思必馳、圖靈機器人等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開放API接口給第三方,軟硬一體化或純軟體路線,2B或2B2C。其中,思必馳、雲知聲兩者業務較為相似。雲知聲重點布局家居、車載與醫療,思必馳重點布局家居、車載與機器人,兩者業務多有重合,但是側重點有不同。除了業務相撞以外,兩家近年來的融資情況也很接近。同在2018年完成了大額融資,均宣布準備IPO,2018年6月,思必馳的CEO黃偉和雲知聲的CMO龍夢竹還在朋友圈隔空嗆聲,火藥味十足。
現階段,機器的語音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相當高水平,技術難以成為核心壁壘,產品化能力才是成長的關鍵。這一點從近幾年頭部智能語音初創企業如雲知聲、思必馳等紛紛從技術提供商轉向產品/服務提供商就可以看出。
不難發現,這些中遊技術平臺類公司的創始人大多是技術人才,學霸出身,不僅有深厚的研究背景,還有全球知名企業的就業經驗。出門問問的李志飛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系,曾任Google美國總部科學家、機器學習與機器翻譯專家。
雲知聲的董事長黃偉,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此前曾擔任盛大創新院語音院院長,更早之前曾在摩託羅拉工作。雲知聲的核心團隊中有3人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思必馳的兩位聯合創始人高始興和俞凱都是清華大學本科、劍橋大學碩博的背景。2007年,高始興在劍橋高新區創立AI Speech,後歸國創立思必馳。
跟CV和NLP領域的大神有著相似成長路徑的,還有機器學習平臺的代表——第四範式創始人戴文淵。戴文淵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2002級的ACM試點班,高一時他憑藉競賽獲得清華保送資格,但因為不能選專業,抱定心思只讀計算機系的他選擇了上海交大。在校期間,他所在團隊拿到了ACM大賽(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冠軍。有意思的是,帶隊教練正是同樣來自上海交大1997級計算機系、依圖科技創始人林晨曦。
不過,讓戴文淵與人工智慧結緣的還是華為。2013年離開百度,入職華為後,為競標一個銀行存儲系統,戴文淵用人工智慧給該客戶做了幾個模型,其中一個是小額貸款模型。銀行試用後發現,簡訊營銷效率提升了25倍。雖然拿下這個訂單,但戴文淵的解決方案沒有沉澱下來,畢竟華為的「主航道」並非人工智慧,於是2014年戴文淵離開華為,2015年創立第四範式。
第四範式主打為傳統行業提供人工智慧技術與服務,其核心產品「第四範式先知」是低門檻、端到端的企業級人工智慧PaaS平臺(Pla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服務領域包括金融、醫療、政府、能源、零售、媒體等。2018年12月,完成了C輪融資後,第四範式的估值達到12億美元。
下遊應用層:「浙大系」獨角獸扎堆,智慧機器人表現搶眼
如果中遊是最核心的環節,那下遊則因落地場景眾多,成為出產獨角獸最多的一環。
下遊的代表性公司多來自金融、教育、醫療、自動駕駛等領域。其中,無人駕駛行業最為火熱,共上榜4家公司,其中估值最高的獨角獸為清華姚班背景的小馬智行,成立不到3年估值達到17億美元。
教育領域的代表公司為英語流利說,其創始人王翌是1999年杭州高考理科狀元,清華大學本碩連讀,後獲得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2018年9月,英語流利說(LAIX.N)登陸紐交所,成為首個登陸美股的「AI+教育」公司。按2019年10月31日收盤價的11.34億元市值計算,持股比例達到23.9%的王翌財富達到2.7億元。
金融和醫療領域的代表分別為氪信科技和碳雲智能,氪信科技的創始人朱明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擁有微軟亞洲研究院博士學位(與中科大聯合培養);而碳雲智能則是以王俊為首的華大基因離職高管團隊創立,王俊擁有北京大學人工生命方向學士學位、生物信息學方向博士學位。
智慧機器人領域的代表則是李群自動化。其創始人石金博與大疆創新的汪滔師出同門——均是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技術中心主任、教授李澤湘的學生。汪滔創業初期,曾得到過李澤湘的很多幫助。
「李群」實際上是一個用來描述機器人運動的數學概念,與大疆進入消費無人機領域不同,李群自動化選擇的是工業機器人市場,其驅控一體的並聯機器人已應用到藍思科技(300433)、春興精工(002547)等蘋果供應商的產品線。目標為世界級輕量機器人領軍者的李群自動化,總部在東莞松山湖,深圳設有分公司,C輪融資後估值超過200億元(約合3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產業鏈上、中遊沒有太多表現的浙江大學,其孵化的科技獨角獸基本上扎堆在了下遊,與行業結合緊密。其中,技術類代表為Rokid機器人。Rokid是智能家居機器人研發商,產品為可以操控家中智能設備,具備識別、聽懂、反饋等功能的家居機器人,目前可以支持的場景包含天氣、智能家居、音樂、廣播、簡單聊天等。其創始人祝銘明畢業於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曾為阿里巴巴M工作室領頭人,負責深度學習、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發。
而另一個雲端智慧機器人運營商達闥科技,其創始人黃曉慶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曾任美國UT斯達康公司CTO、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很大程度上,他和軟銀CEO孫正義此前的多次合作,為達闥科技的融資打下了基石。
成立於2015年的達闥科技,在不到4年時間裡,從天使輪的1000萬美元領投,到A輪、B輪,都獲得了軟銀的全力支持。目前,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為達闥最大的外部股東,佔股近30%。
與達闥科技常常同時出現的另一家機器人公司是優必選。如果說達闥科技是「系統架構」起家,優必選就是「伺服舵機」起步。雖然技術層面差異化競爭,但兩家機器人公司在商業路徑上卻是殊途同歸。二者均面向B端,以商用產品為主。這反映了國內服務型機器人行業的現狀:B端需求更明確,場景更智能,企業更容易存活。未來其或許會逐漸向社會公共場合、家用服務機器人發展。
與此同時,兩家機器人公司都不約而同籌謀上市。2019年7月,達闥科技擬於紐交所上市,IPO的規模為5億美元,募資用於研發、銷售渠道的開發和市場份額的擴大等。而優必選也於2019年5月,向深圳證監局提交了輔導備案,籌備A股IPO。2018年,優必選完成了8.2 億美元的C輪融資,估值約為50億美元。
學科:工科強則人工智慧強,計算機、工程成創富先導
為什麼清華、北大、中國科技大學和上海交大在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科技創富領域這麼牛?
首先,這與它們強悍的理工科背景有直接聯繫。
深挖高校科技創富背後,某種程度上算是強勢「工科」基石傳導的造富之路。在登上高校科技獨角獸孵化能力榜的C9學校中,除了北大是文理科均見長、工科非優勢外,剩餘上榜的5個高校均為傳統工科強校。其中,與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這種傳統工科強校相比,南京大學雖然工科不多,但在計算機科學、電氣、軟體工程等方面已經達到了雙一流水平,在全國排名靠前,屬於「小而精」的類型。
再從人工智慧來看,從學科分布看,中國AI領域論文出產最多的前8個學科分別是計算機科學、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電信學、影像學與攝影技術、機器人技術、材料科學、數學;而從全球看,發表AI論文最多的兩個學科是計算機科學和工程。這除了體現出人工智慧領域廣泛的學科交叉性,還說明「工科」在人工智慧的研究和應用中起引領作用。
如今,開設人工智慧學科已在中國高校中形成一股熱潮。在2018年教育部認定的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有57個是人工智慧類項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慧領域,設置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僅在2018年5月,就有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四所高校的人工智慧學院揭牌。據不完全統計,此前已有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高校開設了人工智慧學院或相關專業。
那麼,排名第一的清華大學,在科技(工科)造富上究竟有多強悍呢?
一騎絕塵「清華系」:制霸自動駕駛,一眾計算機大神「C位」出道
據不完全統計,清華大學背景的初創企業出現最多,高達12家,佔據統計樣本的28%,201.27億美元的創富值佔據上榜總財富的27.8%;其孵化的獨角獸有9家,準獨角獸有3家。
作為高校中的佼佼者,清華大學的壓制性首先體現在其「制霸」自動駕駛領域上。目前國內自動駕駛領域的玩家,巨頭中除百度以外,獨角獸的代表有小馬智行、Momenta、圖森未來、智行者。除了專注卡車無人駕駛的圖森未來外,業內獨角獸幾乎被清華大學的團隊包攬。
而準獨角獸中,清華大學還「出產」了張祖峰、殷嘉倫創立的暢行智能——國內領先的港口、礦山無人駕駛技術公司。張祖峰是「蘇州清華猛獅隊」的負責人,曾帶領團隊獲得2018年第二屆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WIDC)的無人駕駛組城市街區場景賽「領軍獎」。
除了在無人駕駛領域一騎絕塵,圍繞著自動駕駛的配套產業也應運而生。清華背景團隊創立的禾賽科技和一徑科技,主要研發應用於無人駕駛的雷射雷達。其中,禾賽科技的創始人李一帆和向少卿都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精密儀器系。
清華大學優勢學科包括自動化、機械、建築、土木、水利、電子、電機等工科;專業偏工程性、技術性、應用性,所以,清華工程院院士多。可以發現,在「清華系」眾多科技類創業公司中,它們的團隊創始人基本上都來自電子、電機、機械、自動化等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表4)。比如,深鑑科技的姚頌來自電子工程系,其聯合創始人汪玉則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高校學科評估結果中,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並列第一。而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在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學科排名中,清華反超北大,排名上升到第15位。
作為清華大學的強勢學科——計算機系自然為AI圈貢獻了許多「技術大神」,其中廣為流傳的「清華AI四大家族」,分別有四位代表性技術大神:PonyAI樓教主、RealAI田天、曠視科技唐文斌和商湯科技徐持衡。
「四大家族」中出道最晚的RealAI同樣來頭不小。成立於2018年的RealAI,針對大量數據沒有被利用、預測結果不可靠、不可解釋等問題,做可理解的AI算法。其CEO田天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主要研究AI方向,深入機器學習、知識聚合領域;CTO陳鍵飛同樣也是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而RealAI的首席科學家之一則是清華大學的朱軍教授,他是亞洲第二位IEEE AI 10 to Watch學者、PAMI副主編,連續多年擔任ICML/NIPS領域主席。
而RealAI另一首席科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鈸院士——國內AI界的泰鬥級人物。
另外,田天和陳健飛的同門師兄弟徐旻捷、胡文波、卓靖煒三位博士也加入了RealAI,擔任研究科學家。RealAI的整個團隊就是由朱軍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們組成的。
集齊了7位清華大牛的RealAI成長迅速,成立不到半年就於2019年1月完成天使融資數千萬元,領投方為BV百度風投和中科創星,水木清華校友基金跟投。
不僅科技類創業公司由工科包攬,在金融、網際網路等領域活躍的知名清華校友,同樣是物理、機械、自動化、電子工程、力學等理工科背景佔主導。商科的只有人人貸創始人張適時畢業於金融系(表5)。
被打上最早一批清華創業者烙印的鄧峰,畢業於電子工程系。2001年鄧峰參與創建的防火牆軟體Netscreen在納斯達克上市,2004年Netscreen以42億美元價格被Juniper Networks併購,創造了中國留學生海外創業神話;2005年鄧峰迴國成立北極光創投,從創業家轉身投資人。北極光創投投資過德比軟體、酷我音樂、中科創達、展訊通信、觸控科技、美團、大街網等,涉及TMT、娛樂、醫療健康、教育等領域。
鋒芒畢露:「進擊」的上海交大ACM班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在CS(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界,清華姚班無敵,但是上海交大的ACM班也不容小覷。
2002年,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俞勇發起設立了ACM班。ACM班取名源於國際科學教育計算機組織——美國計算機學會(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計算機組織。計算機領域最高獎——圖靈獎就由該組織設立和頒發。這也寓意著ACM班一開始設立的目標就是「培養計算機科學家」。十年內,ACM班學生們便拿到了全球ACM大賽的「三冠王」。
雖然目前上海交大的科技創富力尚不及清華大學,但顯然,從獨角獸數量和分布範圍上看,以ACM班領銜的上海交大CS力量,已經開始滲透中國產業界。
如今,ACM班生已經出產了第四範式、流利說、森億智能、依圖科技等獨角獸/準獨角獸,涉及領域包括計算機視覺、醫療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平臺等(表6)。其中,商湯科技的徐立,本碩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為湯曉鷗學生、商湯科技的聯合創始人。
另一個嶄露頭角的,是在中國科技領域,尤其是人工智慧領域影響力逐漸擴大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作為歷史悠久的天才集合,中科大少年班的科技造富能力也相當硬核。1978年3月,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建議下,中科大創建了少年班,即選拔培育智商超常的少年為基礎科學工作隊伍儲備。目前為止,中科大少年班培養了約4000名畢業生,間接培育了不少高科技企業。
寒武紀的陳天石/陳雲霽、氪信科技朱明傑、百度前總裁張亞勤均來自少年班。張亞勤1978年進入少年班,年僅12歲,之後又赴美國哈佛大學等深造,2014年從微軟中國業務負責人跳槽到百度,2019年3月宣布將於10月從百度離職。
而百度創始人之一的「老闆娘」馬東敏,同樣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19歲她就畢業出國,進入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生物系,後結識李彥宏。中科大60周年慶的時候,馬東敏作為校友,給母校捐款1億元。
曾擔任阿里雲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的閔萬裡也來自少年班。他1992年14歲時進入少年班,之後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在IBM、谷歌等企業工作,2013年進入阿里巴巴。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AI雲的閔萬裡,2019年6月從阿里巴巴離職,宣布將創辦一隻風投基金。
科研實力≠創富力?論文、專利數量多≠科技獨角獸多?
除了強悍的工科背景作為積澱,科研實力才是高校科技創富實力的基石。從科研實力的維度看,第一梯隊的上榜高校,在AI學術能力上的表現,大部分處於「頭部」。
整體最強的還是中國科學院體系。在人工智慧的科研領域,成立於1949年,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加持的中國科學院體系,表現優越:在科研院校專利權利人的排名中,以897件拔得頭籌,除了超過浙大、清華、哈工大,還超過百度(542件)、騰訊(261件)、阿里巴巴(228件);而在AI論文發布數量上,中科院系統以2.6萬篇的總量,遠超清華、哈工大、上海交大、浙大(圖3、4)。
引人注意的是,在高校專利權利人數量這一排名中,出現了許多C9以外的高校身影,其中最醒目的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簡稱「西電」)。其這一項排名甚至超過了清華,以685件的專利數量位居第三;其中一件「代表作」,是專供漸凍症患者使用的依靠視覺控制的漸凍人輪椅輔助系統。
其實,單從人工智慧科研維度來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實力不容小覷。它不但是部屬院校中最早建成人工智慧相關專業方向和學院的大學之一;2018年,教育部成立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專家組,全國總入選的24人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作為非985高校還入選了兩人。
而且,西電的人工智慧所涉及的交叉學科上都很強。全國高校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都進入A類(參評高校前10%),控制科學與工程進入B+(參評高校前20%)。在人工智慧功能性應用中,西電的重點放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其擁有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另外,在AI科研實力的考察中,人們熟悉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尤其是哈工大,AI論文數量和AI專利數量都超過了上海交大,這顯示其在人工智慧的研究有著不錯的儲備。
誠然,科研實力是科技創富力的基礎。但即使哈工大、西電這種學術科研實力處於上遊的高校,卻依然無法登上創富榜。為什麼?如果高校的科技創富力與科研實力的掛鈎不是強關聯,那決定創富能力的究竟是什麼?在學術向產業轉化的能力中間,差距究竟在哪裡?
地區的魔力——財富巨大的引力場,高校創富分化的開始
科研實力是科技創富的基礎,但決定創富力的,還有地緣。影響高校師生將科研向產業造富轉化效率的因素中,最難以改變的一個,是地理位置。目前,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最多的省/直轄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省,其中北京的人工智慧企業以395家遙遙領先;緊隨其後的分別是浙江和江蘇兩個富庶大省,分別擁有66家、42家人工智慧企業(圖5)。
圖5:中國主要省份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單位:家)
顯然,地處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在「產學研」的打通上天然佔據有利地形。2018年《新財富》中國地區金融力排行榜,從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程度、融資能力、資本化程度、民間資本活躍度、金融機構實力6個維度來評分,最後得出:前五名分別是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所在的陝西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所在的黑龍江分別位列第18、第26。
區位影響,在高校的科技創富中仍然體現得淋漓盡致。偏居於西北和東北的西安交大、西電、哈工大,儘管科研實力不俗,造富卻仍在路上。相對科研實力,顯然地區金融力的排名與高校科技創富力更為吻合。
「山海關」魔咒:哈工大和清華之間差了什麼?
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幾乎代表中國最好的工科大學。
哈工大素有「小清華」之稱,而且還是「國防七子」(原屬國防科工委,現歸屬工業和信息化部)之一,重工業(航海、核能、航天、航空、兵器)尤其強悍。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排在工科院校前5名的院校(根據A類和B類學科總數)分別是: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2018年3月發布的ESI全球計算機加工程學頂級論文排名,總體反映各校工科強弱。清華和哈工大穩居第一檔:工程學清華全球第六,哈工大全球第八。第二梯隊競爭激烈,東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不弱於老牌的「兩交大」(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
在學校本身學科差距沒有那麼大的時候,地理位置本身所賦予的「意義」可能是進一步拉開差距的原因。
全國無敵的本科生素質、深不見底的科研系統、政府機構校友人脈、更通暢的融資渠道,這些才是「清北復交」最大的優勢。而這些優勢的積累,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北京作為首都所具有的資源不可替代性。哈工大和清華之間的距離是隔了個「山海關」,而這個「山海關」所阻隔的優勢可能難以逾越。
同樣是「國防七子」之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是一所實力很強的工科985高校,2017年開設國內高校首個人工智慧研究生專業方向。或許就人工智慧的科研實力而言,它不及哈工大,但地處首都的它也憑藉區塊鏈獨角獸嘉楠耘智登上榜單。其創始人張楠賡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路設計專業,2011年,張楠賡的團隊發明比特幣礦機——阿瓦隆一代。2013年嘉楠耘智成立,2015年獲得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旗下基金天使投資,並被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從北京中關村引入杭州。
「同根同源不同走向」: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之間的分野
「交通大學」誕生於1896年,前身為南洋公學和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滬校(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當時教學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原版教材,辦學思路是建成「東方MIT」;它與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學)、京校(今北京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統稱「中國交大五校」。
在抗戰前,交大達到了歷史上最輝煌的頂點,是國內工程、管理類的最高學府。當時「交大」南有交通大學上海本部,擅長機電類;北有交大唐山工學院,執全國土木之牛耳。抗戰中上海淪陷,交大開始了顛沛流離的調整和分裂。1946年抗戰結束返回上海後,交大逐漸恢復元氣。1949年,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部分遷往臺灣新竹,也就是現在的新竹交通大學。1956年前後,為響應支援西部的號召,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遷到西安,僅留下了一個造船專業在上海。又過了3年,當時已經在西安的交大,再次將一部分遷回上海。至此,滬部的「交大」正式分離成兩所學校,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
從血緣來說,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和新竹交大是嫡親兄弟,都是「南洋公學—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交通大學滬校」這一脈的傳承。但「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後,轉折出現了。剛「分家」時,西安交大「底子」好一些,彭康校長帶著60%的教師去了西安,上海交大有造船系、起重機械系等19個專業,西安交大有機電系、能源系等24個專業。從1956年分校開始到1996年,西安交大一直是老大哥,師資要領先於上海交大,學科也更完善。
嫡親兄弟之間的分野出現在21世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交大的全國排名一直徘徊在15到20名左右,但是2000年開始,上海交大的排名逐漸上升,常年在第五名前後徘徊,躋身「清北復交」四大天王,成為國內高校中的「逆襲之王」。西安交大則從20年前的前5名退到了如今15名左右。校友會2019年中國大學排名中,上海交大排名第7,西安交大排名第18。
西安交大曾經引以為傲的學科實力,也逐漸與上海交大拉開差距。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上海交大有25個學科獲評A類,其中5個學科獲評A+,分別是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工程、臨床醫學、生物學和工商管理。西安交大有14個學科獲評A類,其中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獲評A+。從A類學科數量來看,西安交大與上海交大相差11個。
高校好比是地區財富積累的種子,如今更像是肥沃土壤上的果實。在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態勢下,作為西部第一的高校,西安交大也難免不受影響。不過,隨著西安近年加大對人才、資本的吸引力度,西安交大的創富力值得期待。
「倖存者」:為何合肥的中科大沒有受到地域的桎梏?
當然,學校的興衰、影響力除了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在學科實力差不多的情況下,背後還有其高層管理者的運作能力(比如申請國家、省級項目的能力)、資金等因素影響。中國科技大學就是個例外。
與北京、西安、成都相比,合肥作為「科教名城」的存在感稀薄。但不可否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一己之力」成就了合肥「科教名城」的地位。與充滿誘惑的中關村不太一樣,在合肥野蠻生長的中科大被認為是「中國學風最正的學校」,實行「嚴進嚴出」培育模式下,其本科畢業率只有87%左右。
這或許也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堅定地讓兒子任平報考中科大的原因。用他的話說,他看好中科大是因為「這裡還能放得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確實如此,如今中科大的校牆大部分仍是鐵柵欄,沒開發成商鋪。
與交大系命運相似,中科大的建立與波折,同樣是與國家戰略、命運聯繫在一起的。20世紀50年代,科技力量薄弱的中國,難以適應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中國科學院為補充後備力量,決定創辦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1958年中科大成立於北京。1969年,受國內外複雜局勢影響,13所在京高校被迫外遷,疏散到全國各地,史稱「京校外遷」。它們的下放極大促進了教育資源均衡,一些省份還因此受益無窮。其中就包括1970年接受中科大落戶的合肥。
為了留住中科大,安徽省傾盡所能。而背靠中科院、本身又佔領科技高地的中科大,則聚集了很多其他高校難有的資源。合肥市有3個國家實驗室,其中,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和微尺度實驗室都依託於中科大,另外一個是中科院的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加之安徽與長三角溝通頻繁,安徽所有城市均已被納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全面「入長」,所以,即使地處安徽合肥,也抵擋不住中科大在科技創富領域的爆發。
中科大和合肥之間,是典型的雙贏。合肥本是地級市,卻能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中國四大科教中心,中科大居功至偉。2018年,合肥市有9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籤訂輸出技術合同17077項,成交金額191.85 億元,增長34.4%;籤訂吸納技術合同9590項,成交金額165.57億元,增長14.8%。
地域寵兒:「浙商」基因、阿里生態鏈雙重加持下的「浙大系」
同樣與地區經濟呈正反饋的,還有位於杭州的浙江大學。除了承載著得天獨厚的民營經濟繁榮優勢外,浙大的創業環境還明顯受地區行業特性的影響。
在浙江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海洋、民營經濟的大本營中,「馬雲」的誕生成了偶然中的必然,小微企業和電商平臺天然是同盟。隨著阿里巴巴生態版圖的逐漸擴大,阿里的影響力已經滲透甚至擴大到了整個浙江。
在浙江省,有一群企業創始人或CEO被稱作「雙創」時代下「浙江新四軍」,即「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海歸系」。浙江大學的在讀生,或是從這所校園走出的企業家被統稱為「浙大系」。
「浙大系」的顯著特點在於,具有強大的電商和網際網路金融基因,並且與「阿里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杭州發達的民營經濟背書和阿里強大的電商產業集聚催化下,新一波「浙大系」的創業領域多集中在跨境電商、網際網路金融、大數據云服務,尤其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業尤為活躍(表7)。
不僅受益於阿里生態鏈,「浙大系」的創業還少不了阿里的間接「孵化」。「阿里系」和「浙大系」有明顯的交叉重疊:不少年輕的創業團隊既是浙大出身,同時也是「阿里校友」。
成立於2014年的愛財集團,其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消費分期平臺「愛又米」,主要有理財板塊、消費分期、小微金融以及汽車金融四大板塊,已先後完成了4輪融資,如今估值達到10億美元,進入金融獨角獸陣營。其創始人錢志龍199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錢志龍曾經是阿里最早上市的B2B業務的總操盤手,2010年他辭去支付寶消費者事業部總經理職務開始創業,4年後創立了消費分期平臺「愛又米」。
此外,蘑菇街創始人陳琪是浙大2000級計算機專業校友;挖財網創始人李治國是浙大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畢業;in App創始人孫穎是浙大1998級國際金融畢業;bong智能手環創始人及CEO顧大宇是1996級機械工程專業畢業……他們都是同時經歷過學院制度和「阿里軍團」的鍛造,開始在新商業中嶄露頭角。
巨頭對於獨角獸的「隱藏」培育和「潛在」孵化較為常見。除了「浙大系」,不少獨角獸創始人,來自行業巨頭中積澱了多年經驗後離職創業的高管團隊。比如,擴博智能的嚴治慶及其團隊成員,都有8-10年的微軟就職經驗;塗鴉智能則是阿里巴巴的離職高管創立的團隊;做智能醫療的碳雲智能團隊則來自華大基因(表8)。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被稱為人工智慧界的「黃埔軍校」。百度前總裁張亞勤、地平線創始人餘凱、科大訊飛副總裁李世鵬、小米集團創始人林斌、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等都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就職。
「圈子」示範:校友之間的「循環」創富
由於信息不對稱,出於信息共享的需求,「圈子」在高校中十分盛行,尤其是在對資本流動性和需求更多、信任成本更高的資本圈,以校友為紐帶的圈子文化也成了高校創富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某種意義上,信息的流通,讓高校中的「圈子」在創富成功上有著明顯的示範作用。
2017年10月,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將對兆易創新(603986)的天使投資所得全部股票捐給清華大學,價值1100萬美元。鄧鋒的這筆捐贈巨款,源於9年前給校友朱一明創辦的兆易創新5萬美元天使投資,最後5萬美元翻了220倍,給他帶來了 1100萬美元的回報。
1994年從清華碩士畢業後,朱一明在清華的博士學習只持續了一半,就進入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分校電子工程專業深造。在美國博士讀了一半,創業的激情又讓朱一明去了矽谷。後在矽谷單片系統技術公司(MST)從事儲存器晶片開發工作多年。
2004年前後,儲存器已經被美國和日本的各大企業所壟斷。做儲存器,意味著要做相關晶片設計,而半導體存儲晶片一直都是國內半導體集成電路的痛點。「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但是沒有一家自己的存儲器設計企業,90%以上的晶片都依賴進口。」看好國內市場的朱一明,堅定地回國創業。
幸運的是,在清華校友圈子的助力下,朱一明的融資要比想像中容易許多。
早在2001年,清華大學從事高新科技創業的校友在矽谷創立一個組織TEG(就是後來的TEEC),專門為清華大學潛在的企業家提供扶持。於是朱一明找到了他的學長李軍(TEEC發起人之一),用儲存設計方案得到了第一筆10萬美元的創業資金。在李軍介紹下,朱一明又認識了時任清華科技園創業投資副總經理的1983級校友薛軍。薛軍承諾幫朱一明募集到1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他找到了1980級工物系校友羅茁。羅茁當時是清華科技園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欣然答應投資200萬元,鄧鋒投資了5萬美元,李軍等人的基金投了10萬美元……最終,朱一明融資到92萬美元。
有了這筆錢,2005年,朱一明回國創辦兆易創新,成功研發了國內第一顆移動高速存儲晶片,成為國內第一家大規模量產主流存儲器的公司,打破了歐美、日韓、臺灣地區的貿易和技術壁壘,形成了內地的自有產業鏈。2016年,兆易創新登陸A股,發行價23.26元/股,上市後連續18個一字漲停,開板價174.99元,以中1籤淨賺15萬元成為當年的「打新王」。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助人一臂之力的鄧峰,在自己回國創業時,也因清華校友身份獲利。鄧峰先是將北極光創投設在了清華科技園,而最初投資他的幾家公司創始人,大多是鄧峰的清華校友和矽谷朋友,最典型的是展訊的創始人陳大同。陳大同畢業於清華,是國內首批半導體專業的博士生,在矽谷工作期間同鄧峰熟識,回國後創辦了半導體公司展訊。北極光是主要風險投資人,而隨著展訊上市(已退市)之後,陳大同則加入北極光,成為北極光的投資人。
中國進入科技創富3.0時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正確。誰主動面向未來,誰就將收穫未來。
科研水平位居第一梯隊的高校,憑藉人才培養實力、研究實力和資本輻射力,成為孵化獨角獸的一支勁旅,而其自身也從科技創富中直接受益,科技成果轉化實現「量價齊升」。《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2017年全國2766家公立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總金額達121億元,同比增長66%;合同數為9907項,同比增長34%。與此同時,科研人員獲得的現金和股權獎勵金額大幅增長,2017年達47億元,同比增長24%,政策紅利顯著釋放。
新財富今天統計的這40餘家獨角獸/準獨角獸,還只是一個開始。
中國改革開放自1978年開啟,財富的創造和生發已經歷兩個階段。在創富1.0時代,也就是1978-1998年的前20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重工業化、城市化、國退民進,因此,創富模式體現為實業造富、政策造富。受益於國退民進和MBO等體制變遷的政策富人,以榮智健(2003年新財富富人榜排名第一)為代表;反映傳統製造業的興起,長三角、珠三角鄉鎮企業繁榮的實業造富代表,包括美的何享健等人。製造業的崛起也成為中國強勁發展最基礎的發動機。
而創富2.0時代恰恰孕育在科網泡沫的興起、破滅和復興之時。在這一時代,資本、模式與人才,成為創富的關鍵要素。一方面,科網造富奇蹟,吸引越來越多高端人才投身網際網路科技領域創業。另一方面,不少通過實業積累第一桶金的民營企業家,逐步開始轉型資本玩家,通過資本運作實現財富的高增長。
歷史進程與行業變遷俱折射於新財富500富人榜榜單之上。2003年,上榜人數最多的行業是製造業,有79人,佔了19.75%;19.25%的人來自房地產業,6%來自礦業,5.5%來自化工。這四個行業佔了50.5%,折射中國當時正處於重工業化歷程。2018年,不僅TOP2富人(馬化騰、馬雲)產自TMT行業,人數佔比也高達榜單的1/6,財富佔比1/5,人均財富達到248.8億元。
伴隨創富行業的變化,知識含金量越來越高,草莽英雄靠野心謀略就可逐鹿天下財富的神話再難重演。上榜富人的學歷,從2003年一半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到2018年只有17%不到的富人學歷在本科以下。40歲以下富人,基本都是北大、清華等國內外名校畢業。
網際網路創富是過去20年中國創富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一幕,如今也已走到存量博弈的轉折關口。過去單憑商業模式「一招鮮」的傳奇已難以複製,共享單車的團滅即是例證。當模式可以抄襲,當資本不再稀缺,唯有科技,是純粹的智力壁壘,無法實現簡單跨越,以科技驅動的技術創富3.0時代正漸行漸近。
在高校學霸的引領下,新一代科技獨角獸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和爆發,2019年新財富500富人榜顯示,青年富人榜已出現了結構性變化。AI、高科技等新興企業的年輕創始人,已經開始從數量上壓制傳統行業的富二代們。而今天這批獨角獸企業的成長,不僅將在未來的日子裡大幅改寫富人榜的格局,也將推動整個社會和經濟生活的重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