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有一雙與眾不同的手。常年和藍印花布染缸打交道,靛藍色已經滲入了皮膚紋理,成為了多年工巧積澱的最好印記。
取一小幅藍印花布,便可掀開南通往事的一角。從出生、上學到結婚、生子,一個「標準」南通人的生活裡必定離不開這一抹沁藍。前不久,吳元新和女兒吳靈姝團隊應全國婦聯之邀,帶著藍印花布走進了「薇婭公益直播間」,剛剛上線一秒鐘,200份就被搶購一空。古老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如何擁有年輕的生命力?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吳元新和記者說起了「終朝採藍」的故事。
Part 01
「經過一刀一刀刻出來的線條,會讓作品更有人的情感和溫度。」
藍印花布博物館緊挨著南通濠河,博物館門前最明顯的標誌,便是一排高高的晾曬架。天氣晴好的時候,吳元新會用長竹竿將染好的布挑上架子。被陽光曬裂的木架,隨風而變幻的布影,裹挾著藍草的芬芳,成為穿梭在布匹裡的人心間最純淨的一頁,也是很多南通人回憶家鄉時的溫暖所在。
這種頗為「接地氣」的傳統工藝,距今的歷史已經超過千年。藍印花布是一種傳統工藝印染品,由工匠從藍草中提取藍色作為染料,將鏤空的花版鋪在白布上,通過手工刮漿印染而成。刻花版、手工刮漿、手工染色、手工刮白、手工晾曬,印染的一切流程都離不開「手工」二字。吳元新說,這正是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精髓所在。雖然工業的發展,讓印染流程中的不少環節都可以用機器來代替,但在刻版時,經過一刀一刀刻出來的線條,會讓作品更有人的情感和溫度。
得知要出鏡拍攝,吳元新從架子上取了一條藍印花布圍巾圍在了脖子上。從小聽著織布聲長大,藍印花布的點滴已經融入了吳元新的骨子裡。和記者細數藍印花布紋樣,他的眼裡閃著光:你看,這是嬰兒襁褓中的五毒肚兜;這是寓意「高中」的「三子奪魁」;這是象徵吉祥的「麒麟送子」……
意蘊豐厚的故事需要有人聽,但願意講故事的匠人卻在老去。伴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轉型,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逐漸式微。「那時候我已經在一家研究所從事設計工作,但看著藍印花布的發展態勢,我著急。我做了個決定,辭去『鐵飯碗』,回家撿起『老手藝』。」1996年,吳元新放棄了收入穩定的設計工作,選擇了辭職,經過一年的準備,開設了自己的「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白天,他在館裡傳承技藝,向賓客傳授藍印花布文化,晚上則在染坊設計、研究藍印花布產品,每周還要坐船去上海送藍印花布產品。捱過了艱辛的三年後,藝術館才逐漸實現了自給自足。
「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日子,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度過的。」忙得顧不上女兒的吃飯,更別提照顧家庭生活,女兒忍不住「叫屈」:爸爸,到底我是你的女兒,還是藍印花布是你的女兒?吳元新又好氣又好笑:藍印花布比你的爺爺還要年長!
Part 02
「我自己無數次動過改行的念頭。但我總會想起母親和我說過的一句話,『條條蛇都是咬人的』。」
現在的藍印花布博物館館舍,是2002年南通市政府投資,在藍印花布藝術館的基礎上建立的。只要沒有上課或是活動安排,吳元新多半會在博物館裡,研究從各地收藏來的藍印花布珍品。他用五個大庫房存放了自己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布樣,一天工作20小時,沒有下班時間,也不知周六周日。
吳元新坦誠,自己也曾想過改行:「我自己無數次動過改行的念頭。但我總會想起母親和我說過的一句話,『條條蛇都是咬人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無論做哪個項目,想要不吃苦就輕而易舉有收穫,這是不可能的。」
採訪的當天,吳元新的女兒吳靈姝、女婿倪沈鍵也在藍印花布博物館。為了讓女兒安心回到家鄉傳承藍印花布印染手藝,吳元新費了一番周折。「女兒學的雖然是設計,但大學畢業前她卻告訴我:要留在北京!」吳元新又一次著急了,「我帶的研究生,沒有一個願意真正從事我們這個職業。要是女兒再不回來,藍印花布的手藝傳承真的要斷了。」
吳元新 「出動」了好友馮驥才、韓美林等人當「說客」,他還打起了女婿的主意,「我打過一個比方,女兒這還是『一隻腳在裡面,一隻腳在外面』,花花世界吸引人的東西太多,她可能隨時就要走出去。只有讓女婿一起回來,兩個人一起做,才能把他們的心收住。」
倪沈鍵是金融專業的高材生,那時候已經在銀行謀得職位,為了學習藍印花布印染,一切都得從零開始。「世界上有一些事能名利雙收,很多人都會去做,但也有一些事,你不做我不做,可能就沒人去做了。我們一家,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倪沈鍵憨厚地笑笑。在全省鄉土人才技藝大賽上,吳靈姝和女婿倪沈鍵已是印染組爭金奪銀的好手,成為了省傳統技藝技能大師。
吳元新(右一)與女兒吳靈姝、女婿倪沈鍵
「做出讓女兒女婿回來傳承藍印花布的決定,我想是出於對傳統印染技藝的自信。我做好了,他們只要通過努力一定也會做好,會成為藍印花布的技藝傳承人。」吳元新告訴記者,在南通大學的支持下,女兒吳靈姝、女婿倪沈鍵都已被聘為南通大學藍印花布藝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全家一起在高校這個平臺上培養年輕技藝傳承人,傳播藍印花布歷史文化。「我和女兒說,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在和時間賽跑,發現一件,就去收集一件,儘量都把它收集到庫房裡面。今後,我們的後人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搶救保護文化遺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重任。」
Part 03
「進直播間的主意是年輕人想的,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這種現代的消費方式我們應該要逐漸習慣。」
「吳元新每一分鐘都要說藍印花布,生怕一不說,藍印花布就沒了。」在作家馮驥才眼裡,吳元新是標準的「藍痴」,藍印花布在他的操持下,獲得了越來越高的知名度。女兒女婿作為新鮮血液的加入,讓藍印花布重新走進大眾,更加符合現代審美。前不久,吳元新團隊帶著200套藍印花布走進了薇婭公益直播間,看上去「土土的」藍印花布,意外收穫了「秒空」的盛況。
這一情景讓吳元新有些意外,他心甘情願地承認,自己「落後」了。「進直播間的主意是年輕人想的,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這種現代的消費方式我們應該要逐漸習慣。其實啊,創新我們一直都在做,因為只有不斷創新,讓你的作品得到老百姓的喜歡和接受,才能繼續活下去。如果產品賣不出去,那博物館要垮掉的。」
刻板印象裡鮮有遊人的藍印花布博物館,其實門庭若市,吳元新的孫女都成為了藍印花布的「傳播大使」。「孫女上了南通市城中小學以後,在校長的支持下,馬上把整個學校的小朋友都吸引過來啦,2000多個小學生都來我們的博物館體驗藍印花布印染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熟悉藍印花布,但對於「吳元新」這個名字還是有些陌生感。對此,吳元新倒是並不介意,「我只是藍印花布千百年來傳承人中的一分子,就像一滴水那樣。大家都在保護它,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點小小的浪花。」
但畢竟,作品要留下自己的印記。在一位朋友的指點下,吳元新創立了「元新藍」品牌,並開設了同名抖音帳號,創新形式科普藍印花布。「朋友勸我,應該和藍印花布融為一體,這樣,每一塊布上才會有我的溫度。他說,你應該在這個時代留下你的藍印花布代表作,為後人留下一份記憶。」吳元新還有個大計劃,未來在繼續整理出版藍印花布專著的基礎上,還會建立文旅融合的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我的精神已經和藍印花布融合在一起了,這一輩子是分不開了。」
快問快答
Y=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W= 吳元新
Y:外界的刻板印象裡,賣布不可能「賺大錢」,你們怎樣維持營生?
W:我和團隊在南通大學開設了課程。博物館也在做著系列文創產品。
Y:您的口才這麼好,將來會不會考慮自己出鏡做主播,在直播間賣藍印花布?
W:如果是為了藍印花布的傳播需要,我願意。
Y:研究了這麼多塊藍印花布,有沒有自己最中意的作品?
W: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一塊我都很喜歡。
Y:人生最遺憾的一件事是什麼?
W:我父親走得早了一點,沒能見到我的藍印花布館開館。
Y:您有很多身份,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父親、工匠……您最喜歡哪一個身份?
W:傳承人。
文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攝像 | 陳鵬 王為民(南通天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剪輯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戎毅曄
圖片為受訪者提供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面對面 | 吳元新:我們的工作是在和時間賽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