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辦公桌前潛心研學
人物簡介:徐海亮,男,2006年入黨,2008年入伍,陸軍裝甲兵學院電器工程專業博士後,矢志科技強軍、知識報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軍委科技委基金項目等國家級課題四項,破解了一系列制約陸基作戰平臺全電化的基礎理論與技術難題,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4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獲得「中國大學生感動校園年度人物」、「中國大學生年度入圍獎」、「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感動校園年度人物」、「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等多項獎勵榮譽。
舉手投足間散發著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談笑間散發著科研工作者的質樸,令人深刻的是他那雙炯炯有神的深邃眼眸,這就是陸軍裝甲兵學院控制工程系博士後徐海亮給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他本科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隨後在浙江大學完成碩博連讀階段的學業。
2017年5月,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十批資助名單中,他榜上有名。作為學院近5年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中唯一一個獲得資助的人,他再次成為大家追捧的「明星」。
徐海亮來自沂蒙山革命老區,那裡濃厚的文化積澱讓他從小就對綠色軍營充滿了無限嚮往。2004年,徐海亮作為國防生以優異成績被中國石油大學錄取。本科四年,他不僅學業優秀、軍事素質過硬,而且在擔任國防生模擬營營長期間,展示了突出的組織管理能力。
學業完成,到部隊任職一年後,正當嶄露頭角之際,他毅然作出了返校讀研的決定。為了弄懂近代電磁場的相關專業知識,他跑到授課老師的辦公室虛心請教;為了掌握一塊晶片的應用技巧,他甘願做師弟的「學生」;為了追趕學科研究前沿,他積累了近2萬字的文獻閱讀筆記;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他堅持天天有計劃、周周有小結、月月有總結,成為了和時間賽跑的人。
憑藉著嚴謹科學的研究計劃和吃苦耐勞的軍人精神,徐海亮克服了科研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困難,不僅圓滿完成了專業課的學習,還在所從事的風電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具有創新價值的研究成果,發表SCI、EI論文10餘篇;同時他還受邀擔任多個國際學術期刊審稿人……
徐海亮在碩博連讀期間的出色表現贏得中國工程院院士臧克茂的賞識和認可,後被推薦進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工作。
進入博士後流動站後,徐海亮堅守夢想,砥礪前行,向科技強軍目標發起了新一輪衝鋒,他跟隨院士團隊潛心鑽研全電化陸戰平臺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我覺得做科研就是要結硬寨、打呆仗。」他如是說道。對於全電化陸戰平臺而言,支撐各任務系統的電能需求將在傳統戰鬥車輛的基礎上呈幾何級數增長。如何實現電能的安全、高效集成與變換,成為制約其戰鬥性能發揮的關鍵因素。他經過近3年的探索,開始聚焦於全電化陸戰平臺最強「能量源」的開發,提出了車載直流微網設計方案,突破了全電化陸戰平臺以往只能滿足某類特定任務系統用電需求的技術瓶頸,使電能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
「科研工作比較累心,但有時挺有成就感的,就像跑五公裡一樣,努力的時間積累到一定程度,快樂的『多巴胺』就會產生!」隨著採訪的深入,這位初顯靦腆的博士漸漸健談起來,開始談到他的體能訓練。除了每天必要的一小時訓練,他還會在晚上抽出半個小時進行跑步。也許,晚上的跑步更能舒緩白天緊張的工作壓力。又或許,科研和五公裡一樣,需要的是耐力和毅力。談及過往,這位性格沉穩的北方青年不禁感慨:「我一直在奔跑中,全力奔跑在科研創新的道路上。」
查閱文獻資料
查看實驗設備儀表
進行設備檢修
進行臺架實驗
設定實驗設備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