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兩項發光效率紀錄,浙大科學家有望改變OLED技術格局|專訪

2020-08-09 DeepTech深科技

狄大衛目前是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也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工程學博士、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物理學博士。2019 年,他憑藉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和鈣鈦礦材料發光二極體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入選當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如果換一個視角呢?放下這些履歷和標籤,你會設想,一個從小玩遊戲的男孩,也被種種物理現象吸引,探索 「未知」 與「好玩」事物的天性引領著他,一路到現在,成為一個科研工作者。

對狄大衛而言,做研究的樂趣,不亞於玩遊戲。

八年前,他拿到劍橋和牛津兩份博士錄取通知書。拍照在遊戲論壇上分享,要遮一下個人和導師的信息,他隨手用了塞爾達傳說、超級馬裡奧、生化危機的遊戲卡帶。他這樣比喻自己的科研態度,「我考慮的不只是通關,而是怎樣盡力做到完美。」

甚至科研的樂趣大於遊戲,因為遊戲的規則和內容受限於設計師的想像力,「科研更加自由,你可以做太多的事情,結果其實是不可預測的」。

從太陽能電池到發光二極體

讀第一個博士時,他的研究課題是量子點矽太陽能電池,想辦法通過調整矽的電子特性來提高電池效率。

從能量轉換方式上說,狄大衛讀的兩個博士所涉及的器件,正好是互逆的。第一個博士學位研究太陽能電池,把光能轉成電能;第二個研究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把電能轉成光能。在目標上,倒是有一點相似,都要提高能量轉換的效率。

在研究量子點矽電池這種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 的時候,這一點一直不盡如人意,他心裡有個聲音在嘀咕:經歷了幾年從第一代到第三代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自己學術能力比以前強了,領域也更高深更前沿,反而做出來的電池效率還不如本科時候的,似乎離實際應用越來越遠。

當時,周圍有同學選擇進入產業,去公司做技術轉化。不過比起來,他還是更留戀基礎科研中的創造性快樂。「我想獨立做一些東西出來,無論在科學上還是技術上,有一些自己的創新。」

一次偶然的實驗,為他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為了測試量子點矽太陽能電池的性能,他在電池兩端加上電壓。暗室裡,電池發出了紅色的光。「亮起來的太陽能電池」,這讓他感到意外而又有趣。

按理說,矽是發光禁阻的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通常不會發光。因為這個實驗,他發表了一篇 LED 領域的論文《矽納米晶 / 單晶矽異質結 LED 的電致發光》,報導了基於納米矽 / 晶體矽的發光二極體。矽這種材料本身不發光,但做成納米矽或者量子點以後,就可以突破限制發光。

在此之後,他去全球最好的 OLED 研究機構之一,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讀了第二個博士。

OLED 是用有機材料製成的發光二極體,相比於傳統的液晶屏 LCD,每一個像素點都能夠自發光。因此,OLED 屏幕顯示色彩更豐富,同時更輕薄,還可以做成柔性的可摺疊屏。

自從諾基亞在 2008 年發售了第一款 OLED 屏幕的手機後,三星等公司紛紛在各自的高端機型上使用 OLED 屏。今年蘋果公司更是決定在所有的 5G 手機上使用 OLED 屏。

學界與產業界研究的共同課題是,希望提高 OLED 的發光效率和穩定性,同時降低製作成本。

步入 OLED 領域以後,狄大衛一邊閱讀文獻一邊思考,怎樣的研究才具有突破性。他認為:最好能在激子態的調控上做出貢獻,這是領域核心的科學問題。在有機半導體中,電子和空穴配對形成激子,而激子複合實現發光。因此,激子的行為與命運,會最終影響器件的發光效率。

圖 | 狄大衛在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來源:受訪者提供)

兩次突破發光效率

當收到校外合作者寄給實驗室的幾十種發光分子後,他花了幾個星期時間來檢測這些分子的特性,初步篩選出三四種分子,它們擁有獨特的發光現象。

這看起來似乎是他運氣好,這些發光分子恰好落在他手上,等待著被發現。「不能自大地說,換成其他人一定測不出來。但是在這幾十種材料裡面,要篩選出這三四種很特別的分子,並不是一個很簡單的過程,需要有 OLED 發光機理的知識和預判。因為這麼多東西,很容易錯過有意義的實驗細節。」

他的微信頭像是一個標著問號的方塊,金黃色的,來自任天堂的經典遊戲超級馬裡奧。遊戲裡見到了,就想操作馬裡奧用頭頂一下的那種小機關,期待著裡面會跳出什麼道具。「做基礎科研的過程其實和玩遊戲是一樣的,哪裡看起來有趣就往哪裡走,探索新大陸,發現新寶藏。」

這種特殊的 CMA 分子是他發現的新寶藏。在初步做螢光光譜實驗的時候,狄大衛和同事就發現,這種材料的螢光效率接近 100%,更意外的是,它的延遲螢光光譜會 (在納秒到微妙尺度上) 隨著時間紅移。「說明這種材料裡的激子能態分布比較特殊,存在能量比較低的單重態。」

圖 | 遊戲 Super Mario Run 中的黃金磚

OLED 工作時形成激子,一般有兩種不同的狀態:單重態和三重態。根據量子力學的一個推論,這兩種形態的能量高低不同。自旋單重態的能量高,自旋三重態的能量低。其中又只有單重態才可以發光,但它產生的概率只有 25%,剩下 75% 都是能量較低、又不發光的三重態。

為了提高發光效率,科學家們用的方法,就是讓三重態與單重態之間實現轉換。三重態能量低,很難自由轉到能量更高的單重態,所以需要引入其它機制。目前比較常見的兩種方法,一是引入重金屬元素(比如銥),讓三重態本身能夠實現發光(磷光),一是通過分子設計,縮小三重態和單重態之間的能量差,這樣它也能夠轉為單重態。

CMA 分子則表現出新奇的發光機制:由於分子旋轉,三重態和單重態的能量差變為零,它就能快速轉化為單重態並發光。同時,狄大衛和同事在分子中利用了常見的金屬(如銅、銀、金),進一步提高了激子利用速率。最終,他們實現了 27.5% 的外量子效率(衡量 OLED 發光效率的指標),並用低成本的溶液法製備。這達到了真空蒸鍍法製作的高效率 OLED 的同等水平。

在他看來,CMA 分子另一個很意思的地方是「用分子旋轉調控發光」,這等於實現了分子機械能和光電性質之間的互相耦合。「這可能會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說不定會有更多可探索的寶藏。

實現了溶液法 OLED 的效率突破後,博士畢業的狄大衛繼續跟著導師做博後。導師給他的課題是鈣鈦礦 LED。這種新型的 LED,也是從導師的課題組發展起來的。他記得導師向他提起這個課題時,非常隨意,「他說現在鈣鈦礦 LED 還不好,他說,你去解決一下這件事情。我當時想,解決一下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狄大衛噗嗤一聲,笑得一口氣沒喘上來。

於是,他就和當時在劍橋讀博士,正研究鈣鈦礦的趙保丹,一起去解決了。

當時鈣鈦礦 LED 的外量子效率只有 10%,他們將鈣鈦礦與聚合物相結合,很快就達到了 20% 以上的外量子效率。

他這樣理解老師給自己的建議,「因為他知道我 OLED 做的不錯,然後他說鈣鈦礦 LED 的話,你自己去玩一玩。」

圖 | 鈣鈦礦 LED 實現 20% 以上的外量子效率,100% 外量子效率,研究被選為封面文章(來源:Nature Photonic)

從科研到產業應用

狄大衛在劍橋的導師 Richard Friend 爵士,既是一個科學家,同時又推動了四五家公司的創立。

在狄大衛看來,導師對公司的運營和發展並沒有那麼大的興趣,只是順手轉化了實驗室裡比較實用的技術,自己介入並不多。而 Friend 老師的學生,牛津大學的 Henry Snaith 院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奠基人之一),則在產業化方面有著強烈的動力。

這兩種不同的態度,讓他挺觸動。這讓他思考,如何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研究之間尋找平衡。對於他,快樂的源頭主要來自基礎科研突破,產業化過程或許能給科研帶來正反饋,證明某項研究有意義。產業發展也能為基礎研究提供更多資源。

回國兩年,狄大衛的身份從學生轉變成為了老師,還擁有了自己的課題組,要考慮的事情一下子變複雜。之前做學生,他更像單純的玩家:導師把其它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只負責盡情遊玩就行。「現在這個遊戲變得沒那麼容易了,從伺服器到編程到遊戲架構,都得我來負責,我還要確保遊戲機不被斷電。」

這些工作稀釋了一些快樂,不過看到學生與博士後在自己的引導下取得突破,他會有共鳴式的滿足。「我會對他們說,我們能不能這樣嘗試一下。這就像我看我的好朋友玩遊戲,在旁邊對著他說,你試試看往那個方向走一走,我感覺那邊會有好東西。」

他向學生建議的課題是鈣鈦礦 LED,沿著之前的思路繼續進行,研究通過例如光子回收等方式,進一步提高發光效率。

他沒有建議進行新型 CMA 發光器件的設計或者鈣鈦礦穩定性之類的課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研究更為複雜,容易給科研新手帶來挫敗感,他想讓學生在熟悉課題的階段建立一些自信。「直接上來(研究)穩定性,我覺得很多人都崩潰了。」

穩定性研究對產業化至關重要,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研發精力,獲得大量的試驗結果。他覺得可以爭取資源,做一些以產業轉化為目標的研究,這可能是比較恰當的實現路徑。有一部分投資人和他聯繫,期待是未來三五年就實現大規模量產,他認為不適合他的團隊。

「儘可能不要為了獲取短期利益,而去浪費投資人或者政府的投資,我覺得這可能是一種比較負責任的思維。(對於想轉化的技術)最好先在實驗室中,確定某種技術的確有優勢,再去進行產業化。」一年前他和 Deeptech 聊天時這樣說過。

OLED 產業的核心技術之一是銥化合物磷光發光材料,這項技術完全被美、日、韓、歐的公司與學術機構壟斷。因此,其他公司生產 OLED 屏幕,每生產一個像素點,都要付一定比例的專利費。

隨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總會有人希望突破現有專利壟斷。比 CMA 分子,或者其它新材料,都可能成為潛在方案。CMA 分子中使用了金、銅或銀等較為常見的金屬,達到與銥化合物媲美的發光效率,技術轉化需要解決的是進一步提升可靠性以及降低成本等問題。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一份報告統計,從 2011 年到 2017 年,中國 OLED 產值規模從 5.3 億美元增長到 103.5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64.2%。

「國內的 OLED 產業剛起步,它的盈利模式並不是十分令人擔憂。雖然大多核心專利被美歐日韓壟斷,但目前還沒有對產業形成明顯的阻礙。」狄大衛分析,隨著產業升級,總有一天核心專利的缺失會成為重要障礙,眼光長遠的企業,就會考慮提前布局。

圖 | 狄大衛與浙大課題組成員在實驗室 (來源:浙江大學國合處)

「鈣鈦礦這個東西確實厲害」

聊天中,狄大衛提及頻率最高的詞是「有趣」。連談到鈣鈦礦材料目前的缺陷之一:毒性,他還是用了這個形容詞。「鈣鈦礦它比較有趣,它這個東西(光電性能)就是好,你把它變無毒了,它就變差了。」

比起一般的 OLED ,鈣鈦礦發光純度高,顯色範圍廣,但是穩定性差。「它有先天的優勢,也有不知道是不是先天的缺點(穩定性),希望不是先天的缺點。」

「那要是先天的缺點,你不是很難受,研究了那麼久?」

「並不是特別難受,並不久,這個領域 2014 年才開始真正起步,鈣鈦礦 LED 壞了也可以隨時扔掉 (笑)。」 回應完我的打趣,他繼續說 「我相信,太陽能電池如果能最終解決穩定性的話,LED 同樣也是可以的。這個只是時間問題。」 他也關心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的發展,注意到穩定性一直在進步。

在他看來,要解決穩定性,還是要藉助產業化研究的思路,這個和基礎科研的發散式研究思維有些不一樣。

幾十年前,第一個 OLED 由柯達公司的研究人員發明,實現了約 1% 的發光效率。同期來自於大學的相關研究 (如狄大衛的導師,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的 Friend 院士組發明的第一個聚合物 LED),雖然很具前瞻性,探索新的材料,對原理進行深入分析,但同期獲得的發光效率卻只有百分之零點幾。

「技術上搶先達到指標的往往是公司。」 在他看來,這是科研工作者值得反思的地方,並且,「實用化了以後,可能在不經意間解決了許多基礎科研的問題。」

學校實驗室裡的研究更富有創造性,但是高強度、高重複性的產業式研究可能也會獲得令人驚喜的結果。

「有時我們如果能夠大規模、批量式地去做一些實驗的話,我是說真的是不厭其煩,把創造性忘掉,把一切天馬行空的跳躍性思維和理論暫時全都忘掉,在一個無趣的實驗室、一間小黑屋裡就做好這一個研究,所謂的硬骨頭可能也就啃下了。」

目前,鈣鈦礦 LED 的工作壽命只有 10-100 小時,離產業化的門檻 1 萬 - 10 萬小時還很遙遠。

狄大衛曾在卡文迪許實驗室看過同事們進行最早的鈣鈦礦 LED 研究。最初,這些器件只亮了兩三秒。他還挺不屑的,打趣說「這其實是在做閃光燈」。

現在他覺得,「鈣鈦礦這個東西確實厲害」。雖然其中的光電轉換原理很難被完全理解,研究結果卻一直在進步。

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率從百分之十幾提高到 25%,用了 30 多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從 14% 提高到 25%,只用了 6 年。

OLED 的外量子效率提高到 20%,用了 20 多年;鈣鈦礦 LED 的外量子效率從小於 1% 提高到 20%,只用了 4 年。

鈣鈦礦 LED 那 20%,就有狄大衛和夥伴們的參與。他從導師那兒領到了博士後課題:

我們去證明鈣鈦礦 LED 是一個很偉大的東西,它必須達到 20% 的效率。

相關焦點

  • 創造兩項發光效率紀錄,浙大科學家有望改變OLED技術格局|專訪
    因此,激子的行為與命運,會最終影響器件的發光效率。圖 | 狄大衛在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來源:受訪者提供)兩次突破發光效率當收到校外合作者寄給實驗室的幾十種發光分子後,他花了幾個星期時間來檢測這些分子的特性,初步篩選出三四種分子,它們擁有獨特的發光現象。
  • 創造兩項發光效率紀錄,浙大科學家有望改變OLED技術格局
    因此,激子的行為與命運,會最終影響器件的發光效率。其中又只有單重態才可以發光,但它產生的概率只有 25%,剩下 75% 都是能量較低、又不發光的三重態。 為了提高發光效率,科學家們用的方法,就是讓三重態與單重態之間實現轉換。三重態能量低,很難自由轉到能量更高的單重態,所以需要引入其它機制。
  • 新技術通過釋放光子,使OLED可獲得高達76.3%的量子效率!
    由於發光二極體只產生單色光,製造商使用各種添加劑混色工藝來產生白光。自20世紀90年代首次開發白色oled以來,為了在實際亮度水平上實現平衡的白光光譜和高光效,科學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然而沒有額外外耦合技術的白色oled外量子效率(EQE)今天只能達到20%到40%。大約20%產生的光粒子(光子)仍然被困在玻璃層中。其原因是玻璃與空氣界面上粒子的全內反射。
  • 國際OLED藍光材料形成壟斷格局,TADF技術開發如火如荼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是基於電致發光的第三代顯示技術,OLED的發光原理為: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子從陰極注入,空穴從陽極注入,注入的電子和空穴分別從電子傳輸層和空穴傳輸層向發光層遷移,電子和空穴注入到發光層後,由於庫侖力的作用束縛在一起形成電子空穴對,即激子,激子輻射躍遷,發出光子而使OLED發光,同時釋放出能量。
  • 科學家意外創造全新LED設計,發光功率提升1000倍
    發光二極體(LED)是現代住宅、工業和汽車照明等領域廣泛應用的理想照明光源,但是 LED 卻有種技術限制被稱為 「光效下降」 效應。這種限制通俗來講,就是 LED 只在低電流 (僅幾十毫安) 下可以最有效地工作,而隨著輸入電流的增大,發光效率反而會逐漸降低。
  • OLED屏,電壓只要2.9伏,就達到現代屏幕亮度的100倍!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不再由含有半導體材料鎵的化合物組成,而是由以碳為主要成分的有機化合物組成。然而,與傳統的發光二極體相比,OLED屏幕的亮度和壽命目前較低,這就是為什麼它們代表了一個當前的研究領域。由Gert-Jan Wetzelaer博士(Paul Blom教授所在系)領導的MPI-P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OLED屏幕概念。如今,有OLED屏管由各種薄如晶片的層組成。
  • 中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我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我國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突破。我國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供圖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經過兩年多的集中攻關,2019年10月,正式啟動海上作業。
  • OLED與LED的發光原理區別
    在這種背景之下,OLED應時而生,為廣大商家開闢新的市場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那麼OLED和LED的區別到底在哪,它們的發光原理又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LED用的是金屬材料,而oled用的是有機物材料,兩者的發光原理是一樣的,區別在於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己本身會發光,是採用發光二極體陣列組成.
  • 2020年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其中兩項由我國科學家引領
    日前,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公布2020年度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Top 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hemistry)評選結果,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評選結果中有兩項是由我國科學家們引領的新興方向
  • 美吸光又發光太陽能電池將突破轉化效率極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0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們認為,太陽能電池吸光越多,提供的電力就會越多,但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並演示了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太陽能電池設計得像發光二極體(LED),既能吸光又能發光。他們稱,最新設計有望讓太陽能電池突破轉化效率的極限。
  • OLED發光材料專題報告:以技術之矛突破專利之盾
    3 技術、專利、迭代特性、客戶黏性四大要素構築行業壁壘3.1 OLED 發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具有極高的技術壁壘 從發展歷程來看,OLED 發光材料主要分為三代:第一代為螢光材料, 第二代為磷光材料,第三代為 TADF 材料(目前尚在研發),第一代螢光 材料的極限效率是 25%,第二代磷光材料從單重態轉換到三重態,效率接 近 100%;目前藍光主要使用第一代螢光材料
  • 我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
    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突破。我國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據介紹,本輪試採1個月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我國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
  • IUPAC公布2020年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其中兩項由我國科學家們引領
    導讀  日前,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公布2020年度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Top 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hemistry)評選結果,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評選結果中有兩項是由我國科學家們引領的新興方向。  跳轉閱讀→
  • oled透明屏寬視角技術更具創意節能環保
    oled透明屏更具創意,更具科技元素,全高清、寬視角,色彩更飽滿,節能環保。現在越來越多的oled屏被廣泛應用,教育oled屏,會議室oled屏,商場oled屏,指揮中心oled屏很多場合都適合,越是高端就越能彰顯它的優勢與特色。
  • 如何看懂OLED與LED發光原理的區別
    在這種背景之下,OLED應時而生,為廣大商家開闢新的市場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那麼OLED和LED的區別到底在哪,它們的發光原理又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LED用的是金屬材料,而oled用的是有機物材料,兩者的發光原理是一樣的,區別在於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己本身會發光,是採用發光二極體陣列組成.亮度要比LED液晶高,厚度更薄,是今後LED液晶屏的替代品.LED液晶屏需要背光源
  • 德國科學家製造大面積有機光伏組件效率刷新世界紀錄
    摘要:德國科學家用26平方釐米的有機面板達到了12.6%的效率,204平方釐米的設備效率則達到了11.7%。據悉,雷射模塊的結構和新的高解析度的布局和工藝都很慢。德國研究機構巴伐利亞應用能源研究中心、弗裡德裡希亞歷山大大學厄蘭根-紐倫堡,以及赫爾姆霍茲研究所厄蘭根-紐倫堡可再生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有機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據說已經實現了兩項轉換效率記錄。
  • 我國可燃冰試採創兩項世界紀錄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26日召開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成果匯報視頻會上獲悉,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並創造了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 八億時空是我國掌握-tft-lcd混合液晶核心技術,但卻過分依賴京東方
    這側面反映飛凱材料、誠志股份這類混合液晶供應商的業績並不穩定,實際上這是由目前全球混合液晶的競爭格局所決定的。全球tft-lcd市場基本上由德國merck、日本的jnc、dic三家企業高度壟斷,這三家企業構建了覆蓋全球的專利保護網以此來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對於我國混合液晶材料企業而言,通過自主研發是唯一的選擇。
  • 八億時空是我國掌握-tft-lcd混合液晶核心技術
    這側面反映飛凱材料、誠志股份這類混合液晶供應商的業績並不穩定,實際上這是由目前全球混合液晶的競爭格局所決定的。全球tft-lcd市場基本上由德國merck、日本的jnc、dic三家企業高度壟斷,這三家企業構建了覆蓋全球的專利保護網以此來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對於我國混合液晶材料企業而言,通過自主研發是唯一的選擇。
  • 梅西有望超越貝利,創造單俱樂部進球紀錄!
    梅西有望超越貝利,創造單俱樂部進球紀錄!前言:很快梅西又將創造兩項俱樂部歷史記錄,今天讓我們再次來吹爆梅西。梅西,在現有足球運動員中傳唱度最高的一個人,當然他也是中國球迷最喜歡的足球運動員之一。他用自己的實力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蹟,打破著又一個又一個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