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3月7日電(記者 張春保 蘇謝)內陸傳統農業大省湖南確立「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新戰略。創新搶一步、發展勝一籌,高新技術產業躍升為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主引擎」。
嶽麓山下的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每秒運算1372萬億次的「天河一號」,擔負先進飛機和船舶動力工業仿真、高解析度衛星地理信息應用以及水稻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尖端科研項目。中心負責人胡慶豐教授、李肯立教授說,運用超算的湖南在生命科學、流體空氣力學、仿真、氣象、氣候領域科研條件得天獨厚,未來還將迸發更強動能。
「永不止步」的袁隆平院士,帶領超級稻團隊繼續前進。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鄧啟雲說,產量更高、質量更好的超級稻新品從東北到華南種植面積已達每年1億畝。藉助形態改良、雜交優勢利用和分子育種等技術,超級稻還有很大潛力。
「超級列車之城」株洲,軌道交通已成千億產業。「中車株所」有2000多個發明專利,主持或參與制定69項國際標準;「中車株機」是世界級先進軌道交通系統研製機構;「中車電機」永磁同步牽引電機推動世界高鐵向新境界邁進。
「三超」成為三湘大地亮麗名片,新興科技同樣凸顯湖南創新實力:天儀研究院製造的「瀟湘一號」等衛星,不斷搭乘運載火箭上太空;航天環宇精密製造,為大量在軌衛星和「嫦娥登月」製造關鍵部件;中南大學張堯學院士領銜「透明計算」,推動共享智能大平臺;資產數百億、職工數萬人的藍思科技,為「蘋果」提供高技術觸控防護材料;「重研發、輕資產」的湖南海翼憑20億元年營收,成為亞馬遜USB充電器件「銷售冠軍」……
為促進科技創新,湖南打出了「政策組合拳」:政策集成方面,湖南有利於創新的設想大膽實踐,不利於創新的障礙堅決破除。政策推陳出新,單個政策變集成政策,「複合效應」正在顯現。要素激活方面,湖南不斷優化和創新機制,財政資金更多用於培育優勢產業鏈、攻克重大技術難關、集中解決瓶頸問題。平臺拓展方面,依託國家級戰略平臺,長沙積極打造「眾星捧月」的技術平臺、服務平臺,共性技術研究、公共服務支持不斷強化。
湖南省科技廳副廳長楊治平介紹,2016年湖南高新技術實現增加值6859.2億元,同比增長16%,高於GDP增速8.1個百分點。長沙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達65%,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科技競爭力分居全國省會城市第四和第六。
依託科技創新,湖南GDP跑進了「3萬億俱樂部」;依託科技創新,長沙10年GDP增長460%,居全國33個重點城市之首;依託科技創新,湖南扶貧脫貧精準發力,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力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