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論認為,古埃及工人在金字塔內部坡道拐角處的開口利用起重設備將石塊轉向
1999年1月2日,法國人亨利·烏丹(Henri Houdin)在家中收看一檔講解埃及金字塔建造方法的電視節目。身為工程師的他覺察到,節目中介紹的建造方法實際上並不符合邏輯。與此同時,一個大膽的想法突然在他的腦海中閃現:金字塔是否有可能是從內向外建造的?
八年之後,亨利靈光一現的想法發展成為了一個顛覆性的新理論。亨利的兒子、法國建築師讓-皮埃爾·烏丹(Jean-Pierre Houdin)在今年3月底宣布,經過七年的研究,他認為位於埃及吉薩的胡夫金字塔可能的確是從內向外建成的。
藉助尖端3D技術,讓-皮埃爾及其同事在電腦上模擬出了胡夫金字塔由內而外建造的全過程。「如果(這一理論)正確,它將證明埃及建築師和工程師制定計劃的水平比以往認為的要高得多。」美國長島大學的考古學家鮑勃·布萊爾(Bob Brier)評論道。他介紹這一新理論的文章即將發表在下個月出版的美國《考古學》雜誌上。
4500年的謎題
胡夫金字塔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而且是目前巍然獨存的奇蹟。4500年前,當古埃及人為法老建造這一奇觀時,他們並不會使用鐵器,也沒有車輪或滑輪的知識。胡夫金字塔高146米,在建成之後的3800年裡曾一直是這個星球上最高的建築。它由大約200萬塊巨石構成,巨石的平均質量達到2.5噸。
於是,胡夫金字塔的存在挑戰著後人的智慧: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樣將它建造起來的?千百年來,各種稀奇古怪的答案被人提出,甚至有人認為是外星人幫了忙。
由於埃及人並未留下任何關於金字塔建造方法的記錄,現代的考古學家只能在一些為數不多的古希臘記錄中尋找答案。
公元前450年前後,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胡夫金字塔建成2000年的時候訪問埃及,他記錄下了當地的傳說,認為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時候使用了某種「機器」。300年後,另一位古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洛斯則記載,「坡道」在建造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在考古學界,關於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主要有兩種觀點,它們都源自史書記載。一種觀點認為,古埃及人使用了一種類似桔槔的起重設備,將巨大的石塊一層層堆砌起來。桔槔是一種現在仍在使用的基於槓桿原理的汲水工具。另一種觀點認為,古埃及人建造了一個坡道,這個坡道與金字塔的一個面垂直,巨石是經由坡道運送上去的。
「我教授這些知識已經有20年了,但是在內心深處,我知道它們其實是錯誤的。」布萊爾表示。
1950年春,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一組人員開始嘗試「重建」金字塔,他們以古埃及人的技術水平來建造一個縮小了的金字塔模型。當時他們已經認識到,以垂直的坡道來建造金字塔是「毫無可能的」,因為金字塔的主體每升高一點,建設者就要把坡道加長加高,在這個過程中主體的建設就要暫停,而且這種建設方法會消耗大量人力和石材。
據計算,假如當年埃及人真的建設這樣的坡道,那麼坡道的傾角是不能大於8度的,因為再大的話,以當時的人力會無法搬運巨石,這也就意味著,坡道將長達1.6公裡,坡道本身耗費的石料將和金字塔一樣多。在實際的考古活動中,學者們也並未找到坡道遺蹟。並且,金字塔旁也沒有足夠的平地可供建設坡道。
波士頓藝術館的人員當年使用了一種改良的坡道,這種坡道類似於盤山公路,環繞著金字塔主體盤旋而上,這樣就聰明地避免了垂直坡道遇到的難題。這種改良在當時看上去是奏效的,但也有學者指出了這種方法的瑕疵:建造過程中,金字塔主體可能會被攀附其上的坡道完全掩蓋,造成整體建設難以控制。
至於使用起重設備的建設方法,缺陷也是明顯的。一方面,它需要大量的起重設備,這也就要使用大量木材;另一方面,金字塔越靠頂端,設備能夠落腳的面積就越小,於是到一定高度後就不可能使用吊裝設備了。而且更加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金字塔某些重達65噸的石塊如何能夠用這種方法吊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