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 顛覆傳統理論?

2020-12-07 快科技

新浪科技援引美國《赫芬頓郵報》的報導稱,《自然》雜誌近日刊載了一篇文章,其中論述了一種此前未知的梨形原子核的發現。這種不規則形狀的原子核將有望顛覆傳統的原子物理理論,並揭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團。

原子核是由強核力聚合在一起的,這種力必須克服質子間的靜電斥力而將原子核聚集在一起,然而要想使用第一性原理來計算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因此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些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模型來描述原子核結構。他們的依據一般是長期以來的經驗,以及一些簡單化的假設。

這樣做的結果是,大部分的原子核都會被描述成是圓形的,或是橄欖球形的,但是根據這些模型,有些原子核的一端也可能擁有一個永久性的突起,也就是說,它們是梨形的!事實上甚至還可能有些原子核是香蕉形狀或金字塔形狀的。

不過這些不同的模型在究竟哪些原子核更加容易擁有此類不規則形狀的問題上並沒有達成一致的結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界僅僅發現了一種梨形的原子核,即鐳226,這是早在1993年便取得的發現。這種同位素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操作,因為它的半衰期時間較長,而其它被懷疑擁有類似形狀的同位素原子核都太不穩定了,難以進行測量和操作。

為了在這方面尋求突破,英國利物浦大學物理學家皮特·巴特勒(Peter Butler)和他的同事們利用設在瑞士-法國邊境地區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ISOLDE同位素分離器裝置進行了研究。在實驗過程中,巴特勒的小組向一小塊碳化鈾物質發射出一束高能質子束。巴特勒表示:「當我們的質子束擊中這一材料時產生了大量的同位素粒子。」

研究組從這些產物中分離出兩種粒子:鐳224和氡220。研究組隨後收集這些同位素粒子並再次將其發射向第二個靶標,當這些粒子與靶標中的原子核近距離遭遇時,它便會受激並旋轉,隨後發出伽馬射線輻射並損失能量。

在這一過程中,原子核的形狀會影響在近距離遭遇時原子核受激的難易程度。

伽馬射線探測器的數據顯示,氡220的原子核會在近似圓球形和兩頭不對稱形狀之間變動震蕩,但是鐳224的原子核則的確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梨形,不過不是那種細長的梨,而是較為「短脖子」的梨。

意義重大

找到這兩種新的梨形原子核之後,物理學家們便可以從現存的不同理論模型中進行比對並從中排除那些已經可以被證偽的模型了,比如所謂的「群模型」,該模型認為梨形原子核的本質實際上就類似於氦核附著於原本呈球形的其它原子核上,並預言鐳較輕的同位素相比其較重的同位素會顯示出更加明顯的「梨形」特徵。

然而現在的實驗觀測已經證明鐳224的梨形特徵程度要比鐳226更小,這與「群模型」給出的預言相反,這就讓這一模型的正確性受到了質疑。

另一個名為「平均場模型」的理論,其與實際觀測結果更加接近,儘管仍然並不完美。在目前這一階段還無法非常明確的斷言某一理論的正確或謬誤,因為現有的設備還不允許進行非常明確的實驗檢驗,但是巴特勒和他的科研組正翹首以盼,等待預計於2015年建成的歐洲核子中心新型的「HIE-ISOLDE」設備投入使用後儘快著手進行這樣的驗證性實驗觀測。這臺新型設備擁有更高的能級和強度。

另外一篇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文章則指出了對於處理不同類型原子核所需要的不同數學模型。而在歐洲核子中心的ISOLDE,一個由德國海登堡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物理學家德楊·約達諾夫(Deyan Yordanov)領銜的研究組正在對鎘離子發出的紫外輻射光譜開展研究,其原子核的形狀會對這一現象的結果產生輕微影響。

鎘原子核幾乎是圓形的,但是這一研究組發現一個將原子核理解為層層疊加的殼層結構的模型可以精確預測其原子核發生的輕微變形。然而巴特勒也表示這種簡單化的描述模型對於他發現的鐳同位素的梨形原子核卻無法進行描述。

更讓人感到驚奇不已的是,這項實驗還能揭示一些最基礎的物理學原理。粒子物理學的基石,描述強作用力、弱作用力以及電磁力的標準模型中還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舉例而言,它無法解釋為何在宇宙中物質的量要比反物質更多。如果物質和反物質的行為是相同的,那麼在宇宙最初誕生的幾秒之內物質和反物質便早就已經相互湮滅而消亡殆盡,留下的只有輻射。

幾個試圖代替標準模型的理論可以解釋這種神秘的物質存在問題。這些理論也同時預言一些原子核會產生很弱的電子偶極磁場,就像條形磁鐵所表現出來的磁場那樣。如果這一觀點得到證實,那麼梨形原子核可能將擁有最強的電子偶極磁場,而這一結果的最終給定將幫助物理學家們判斷那些與標準模型並駕齊驅的宏偉理論的真偽。最近的實驗結果顯示鐳同位素的原子似乎是尋找這種電子偶極磁場的不錯對象,而其它一些原子,如釷和鈾的同位素原子核則可能更加理想。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加溫·史密斯(Gavin Smith)表示:「我相信這一研究最終將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產生影響,而不會僅僅局限在這一實驗本身。因為它提供的結果將有望對粒子標準模型進行限定。」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或顛覆傳統理論
    等到2015年歐洲核子中心更高能級的設備安裝完成之後,科學家們將有望對梨形原子核方面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因為它提供的結果將有望對粒子標準模型進行限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4日消息,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近日《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文章,其中論述了一種此前未知的梨形原子核的發現,這種不規則形狀的原子核將有望顛覆傳統的原子物理理論,並揭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團。  原子核是由強核力聚合在一起的,這種力必須克服質子間的靜電斥力而將原子核聚集在一起。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不對稱梨形原子核
    據《科學現場》在線版及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一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團隊,首次觀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現出不對稱的梨形。新發現可能導致科學家找到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學現象,並有助於解答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的不對稱性問題。該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9日的《自然》雜誌上。 原子核的形狀,應由它所含核子數量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決定。
  • 超弦理論:顛覆一切的超級理論
    那在超弦理論被提出之前,有什麼理論是其先驅理論,或者說是指導理論呢?萬物皆由原子組成1803年,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萬物皆由原子組成的學說,馬上顛覆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原來世間的萬物,看似紛繁複雜,實際上本質上卻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由無數的原子組成,而原子之下,再不可分。
  • 核物理理論出現漏洞,宇宙中的原子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原子之外,質子和中子具有確定的大小和形狀,它們中的每一個都由三個較小的稱為夸克的粒子組成,並且這些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強烈,以至於沒有外力能夠使它們變形,甚至沒有核中粒子之間的強大力。實驗表明,在原子核內部,質子和中子看上去比它們應有的要大得多,而最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該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
  • 科學家發現秘密將原子放大千萬倍後,顛覆認知
    原子則是物質的基本組成結構,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兩者本是沒有任何聯繫的,但是科學家卻是通過實驗將兩者聯繫在一起。那麼宇宙和原子到底有著什麼相似之處,能夠讓科學家們將兩者聯繫在一起呢?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一聊「人類被禁錮?科學家將原子放大千萬倍後,發現驚人秘密,顛覆認知」。
  •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
    此後不久,他前往英國劍橋,在湯姆孫領導下從事研究,湯姆孫是一位著名科學家,他曾發現了電子。幾個月後,玻爾又轉到曼徹斯特,在厄內斯恃·盧瑟福手下從事研究,盧瑟福數年前曾發現了原子核。盧瑟福提出,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中心有一個重核,電子在其外圍。不久玻爾就提出了他自己的更新的原子結構理論。
  • 最新的研究,揭示了超新星創造元素之謎,該發現顛覆了一個理論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宇宙中最重要的反應之一是超新星的爆炸。這個發現也揭示了地球上一些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顛覆了一種理論,該理論解釋了火星上釕和鉬等元素的同位素含量異常高的現象。
  • 最大恆星級黑洞被發現,現有黑洞理論被顛覆,中國科學家功不可沒
    當然,理論上的數值都需要在宇宙中找到答案,在2010年,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600萬光年的恆星級黑洞,它的質量要比在2007年發現的處於M33星系中的恆星級黑洞大很多,後者只有太陽質量的15倍,而前者的質量估算是太陽質量的23倍左右。
  • 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1967年,時間單位秒用基於原子躍遷的「原子秒」取代「天文秒」,標誌著國際單位體系從實物時代開始邁向量子時代。原子時誕生50年來,時間頻率的測量準確度躍升1000萬倍,成為目前測得最準的物理量。正是基於時間定義的量子化變革,實現了衛星導航定位,其精度更是達到了釐米級別,成就了數萬億美元的衛星導航定位產品與服務市場。
  • 測出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值 2018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1967年,時間單位秒用基於原子躍遷的「原子秒」取代「天文秒」,標誌著國際單位體系從實物時代開始邁向量子時代。原子時誕生50年來,時間頻率的測量準確度躍升1000萬倍,成為目前測得最準的物理量。正是基於時間定義的量子化變革,實現了衛星導航定位,其精度更是達到了釐米級別,成就了數萬億美元的衛星導航定位產品與服務市場。
  • 可能發現了自然界的第五種基本力量!全新未知粒子被命名為X17
    還有兩種力被稱為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它們在微小的亞原子距離上產生力並支配核物理。多年來,有很多未經證實的觀點聲稱自然中存在第五種基本力量, 然而長期尋找暗物質的努力卻沒有結果。暗物質是一種理論中存在的物質,據推測佔宇宙總質量的85%,但至今尚未被發現。為了填補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法解釋的空白,科學家們付出了更多努力來尋找新的力量。
  • 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實際上在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現象來推測未知的事物,例如原子的內部結構。縱觀人類研究宏觀物理和微觀物理的歷史,這兩個領域的進展幾乎是同步的,因為有時候微觀領域的一些發現可以應用在宏觀領域中,同時宏觀領域的現象也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現象進行解釋和推測,原子結構差不多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提出來的。
  • 科學家稱發現第五大基本力,可能顛覆現有物理體系
    我們知道宇宙存在四大基本力,分別是強核力(Strong nuclear force)、弱核力(weak nuclear force)、電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及引力(gravitation)。可以說自愛因斯坦起(愛因斯坦時代就只發現了引力和電磁力),科學家就一直想要實現宇宙的大一統。
  • 【科技日報】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  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 在核裂變未發現之前,愛因斯坦是如何知道原子核中有巨大能量的?
    不過,在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當時的科學界還並未發現原子核內部的準確結構,確切的說都還沒有發現中子的存在,直到狹義相對論提出後10多年,才由查德威克通過α粒子轟擊方法首次探測到原子核中的中子。到1938年的時候,德國化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應用中子轟擊鈾原子,從而首次發現了重元素的核裂變反應,並在此過程中發現有大量能量的釋放。
  •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未知真核生物 助揭開複雜細胞起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真核生物通常分為植物、動物、真菌和被稱為原生生物的微小多細胞生物4個界,涵蓋了地球上找到的幾乎所有真核生物。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達爾豪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自然》網站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了生命之樹上的新分支——一種以前未知的新型真核生物,或許應該使其所在的「門」升級為新的「界」。
  • 相對論要被顛覆,歐科學家再次證明中微子超光速
    儘管這一速度僅比光速值高出大約百萬分之二十,但即使是這樣的超越也將顛覆整個物理學的基石。  有待其他科學家獨立實驗驗證  他們打算明年進行更多的實驗來進一步改進實驗的精度。  事實上早在2007年,Minos實驗的科學家們便已經發現這些微粒的運行速度似乎超越了光速,但是他們沒有引起重視,認為這一結論不具備統計顯著性。  喬·瓦爾丁(Joe Walding)是Minos項目科學家,他說:「我們現在重新回過頭去審視我們當時的數據並嘗試改進我們的系統。比如對我們的原子鐘進行升級以便獲得更高的時間精度。
  • 歐洲科學家發現新次原子粒子 這是從未見過夸克組合
    據臺灣「中央社」7月7日報導,歐洲科學家7日表示,他們已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含有以往從未見過的夸克(quark)組合,夸克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此粒子是名為Xicc++的重子(Baryon),含有兩個魅夸克(c)和一個上夸克(u),質量是更常見的重子--質子的大約4倍。
  • 科學界頭疼的問題:為什麼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過去?
    引言:人類科學的發展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先人們在沒有任何理論和實踐基礎的情況下建立起了一個個科學理論體系,這確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在科學家做研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現象來推測未知的事物,例如原子的內部結構。
  • 黑洞王者被科學家發現,顛覆以往科學認知,或將改寫黑洞研究理論
    從現在的研究成果來看,蟲洞目前還是一個理論上的天體,至今科學家沒有找到任何直接證據。雖然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見解的證據,但是這些證據都不能指明蟲洞的真實性。白洞對於科學家來說更加神秘,因為白洞的隱匿性,甚至比黑洞更神秘。雖然很多科學家認為,一些類星體應該是白洞,但是經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依舊沒有找到任何證據。現在黑洞是人類唯一發現的天體,但是我們現在對於黑洞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