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研究,揭示了超新星創造元素之謎,該發現顛覆了一個理論

2020-12-03 老胡說科學

  • 仙后座A是仙后座中的一顆超新星殘骸。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宇宙中最重要的反應之一是超新星的爆炸。這個發現也揭示了地球上一些重元素是如何形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顛覆了一種理論,該理論解釋了火星上釕和鉬等元素的同位素含量異常高的現象。

「這很令人驚訝,」盧克·羅伯茨說,他是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稀有同位素束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羅伯茨設計了用來模擬超新星內部環境的計算機代碼。他們花了很多時間來確保結果是正確的。

12月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超新星最深處形成碳原子的速度比之前認為的快10倍以上。這種碳的產生是通過一個叫做三重過程的反應發生的。「在很多方面,三重反應是最重要的反應。它定義了我們的存在,」羅伯茨的合作者亨德裡克·沙茨說。沙茨是大學物理系和天文系的傑出教授。

地球上所有東西的原子都是在恆星中形成的。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也許沒有什麼恆星物質比由三重阿爾法過程在宇宙中產生的碳更重要了。這個過程從阿爾法粒子開始,阿爾法粒子是氦原子的核心,也就是原子核。每個阿爾法粒子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

在三重阿爾法過程中,恆星將三個阿爾法粒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新粒子。這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碳形式。其他核過程也產生了其他同位素,但這些同位素只佔地球碳原子的1%多一點。

儘管如此,將三個阿爾法粒子融合在一起通常是一個效率低下的過程,除非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它。斯巴達團隊揭示,超新星最深處的區域可以有這樣的輔助物——過量的質子。因此,富含質子的超新星可以加速三重阿爾法反應。

但是加速三重阿爾法反應也抑制了超新星產生元素周期表上更重元素的能力,羅伯茨說。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富含質子的超新星創造了地球上某些富含釕和鉬的同位素(數量驚人),這些同位素包含近100個質子和中子。

  • 在「三重阿爾法」過程中,恆星將三個氦核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能量過剩的碳原子,稱為霍伊爾狀態。霍伊爾狀態可以分裂成三個阿爾法粒子,或者通過釋放一對伽馬射線到穩定碳的基態。然而,在超新星內部,穩定碳的生成可以在額外質子的幫助下得到加強。

「你不能在其他地方製造這些同位素,」羅伯茨說。但根據這項新的研究,你可能也不會在富含質子的超新星中製造它們。「我覺得有趣的是,你現在必須想出另一種方式來解釋它們的存在。他們不應該有這麼多的同位素,」沙茨說。「要想出替代方案並不容易。」

​此外,密蘇裡州立大學為新理論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裡是美國培養下一代核物理學家的頂尖研究生項目的所在地。它也是吉林大學的一個核心機構,推動核物理和天體物理學的合作。金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做博士後,之後加入了中國科學院。因此,儘管奧斯丁對這個結果與長期存在的元素創造理論相矛盾表示了一點失望,但他也知道這將推動新的科學和對宇宙的更好理解。

相關焦點

  • 超新星內部暗藏元素之謎團
    當地時間12月2日,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宇宙中最重要的反應之一可以在超新星內部加速進行。這個發現不僅挑戰了地球上部分重元素的形成假說,而且還顛覆了解釋行星上高含量釕、鉬同位素現象的理論。MSU物理與天文學系稀有同位素束研究中心(FRIB)的助理教授Luke Roberts在模擬運算中運用了特定的計算機代碼,其團隊曾用該代碼模擬超新星的內部環境。
  • 超新星內部暗藏元素謎團
    《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宇宙中最重要的反應之一可以在超新星內部加速進行。這個發現不僅挑戰了地球上部分重元素的形成假說,而且還顛覆了解釋行星上高含量釕、鉬同位素現象的理論。MSU物理與天文學系稀有同位素束研究中心(FRIB)的助理教授Luke Roberts在模擬運算中運用了特定的計算機代碼,其團隊曾用該代碼模擬超新星的內部環境。
  • 科學家在地球上製造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解開了一個宇宙之謎
    最近,科學家們在地球上的一個實驗室裡創造了超新星衝擊波的微型版本,以解開這個由來已久的宇宙之謎。領導這項新研究的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高級職員科學家弗雷德裡科菲烏扎(Frederico Fiuza)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很迷人,但因為它們離我們太遠,所以很難對它們進行研究。」
  • 宇宙之「金」由誰創造?「失蹤金元素之謎」待解
    論文作者、ASTRO 3-D副教授Karakas解釋說:「恆星就像一個巨大的高壓鍋,創造出了各種新元素。產生元素的反應為恆星提供了閃耀數十億年的能量。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其內部的溫度逐漸升高,產生的元素也越來越重。」在所有重於鐵的元素中,有半數(如釷和鈾)被認為是中子星碰撞時產生的。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研究人員稱,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在這些行星上,濃厚的氫氣和氦氣包裹著一個固體內核,但以前從未有人看見這些固體內核,最新天體據信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濃厚大氣層被剝奪後留下的固體內核。
  • 什麼是未解之謎?
    一類是我們的感覺出了問題,聽到的和見到的與實際發生的現象有著很大差異,所以我們不能給出解釋的;另外一類就是我們的科學理論出現了問題,所發生的現象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範圍。現在許多未解之謎的問題滿天飛,有人會說這是我們的知識體系太為龐大了,因為知識體量龐大所以它的邊界就變大,這樣產生的未解之謎也就增多了。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揭示人類和130種哺乳類動物大腦連通性守恆!來源:腦友記BrainUp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大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先進的擴散MRI掃描,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旨在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連通性。
  • 最新證據揭示宇宙大爆炸之後重元素是如何產生的!
    此前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宇宙學家艾倫·科利和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伯納德·卡爾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一些所謂的原始黑洞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前的大爆炸中產生,這為大爆炸不是單一事件的理論提供了支持,這種理論認為,大爆炸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隨著宇宙壓縮到一個點,然後再一次爆炸,一次又一次發生。
  • 最新觀測顛覆了海氣通量的傳統科學認知——Eos以編輯亮點報導該研究成果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黃傳江研究員和喬方利研究員關於海洋邊界層動量通量的研究成果被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會刊《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os)作為「編輯亮點」(Editors』 Highlight)的形式進行報導。
  • 宇宙之「金」由誰創造?
    論文作者、ASTRO 3-D副教授Karakas解釋說:「恆星就像一個巨大的高壓鍋,創造出了各種新元素。產生元素的反應為恆星提供了閃耀數十億年的能量。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其內部的溫度逐漸升高,產生的元素也越來越重。」在所有重於鐵的元素中,有半數(如釷和鈾)被認為是中子星碰撞時產生的。
  • 研究發現引力波可以解決哈勃常數之謎!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如果科學家幸運的話,通過分析雙星碰撞對空間和時間結構產生的漣漪,可能很快就能解開宇宙膨脹速度之謎這是一項新研究的結論,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也可能揭示宇宙的最終命運。宇宙自138億年前誕生以來一直在擴張,通過測量目前宇宙膨脹的速度,即哈勃常數,科學家可以推斷宇宙的年齡和它當前狀態的細節。
  • 發現最長超新星爆炸:徹底湮滅母星,連渣兒都不剩!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非比尋常的超新星,爆炸持續時間超過此前發現的任何超新星。這場爆炸徹底摧毀了母星,連渣兒都不剩。科學家表示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發現徹底湮滅母星的罕見超新星。宇宙中最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方式有望被揭示。此次爆炸與科學家對罕見超新星的預計不符,這意味著科學家需要重新審視他們的模型。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
  • 天文學家發現最長超新星爆炸:徹底湮滅母星 連渣兒都不剩
    科學家表示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發現徹底湮滅母星的罕見超新星。宇宙中最大質量恆星的死亡方式有望被揭示。此次爆炸與科學家對罕見超新星的預計不符,這意味著科學家需要重新審視他們的模型。億光年一個此前從未被發現的星系,科學家發現一顆極具戲劇性的超新星。
  • 來自星星的元素,創造宇宙萬物
    鎝沒有穩定的形態,因此物理學家稱其為「人造」元素。Merrill 曾保守地說:「在恆星中找到一個不穩定元素是有些令人驚訝的。」任何在恆星形成過程中出現的鎝,都應該在很久以前就轉變成了不同的元素,比如釕(ruthenium)或鉬(molybdenum)。作為一種人造元素,一定有人已經創造出了 Merrill 發現的鎝。但在那顆遙遠恆星上的鎝又是誰創造的呢?
  • Nature重磅:新研究顛覆了單細胞生物進化多細胞生物的核心理論
    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6月12日發表在《nature》最新研究結果,顛覆了生物學家對動物進化史長達一個世紀的理解。研究小組通過對所有表達的基因進行測序,繪製了單個細胞的圖譜,讓研究人員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比較相似類型的細胞。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當恆星死亡並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強大的激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噴射到宇宙中。激波就如同粒子加速器,可以使高能粒子的噴射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激波是如何加速這些粒子的。
  • 研究顯示——地球上的金子是超新星爆炸的結果
    金子的產生,是超新星爆發還是中子星合併?在一項可能推翻我們對地球的重金元素如金和鉑的來源的理解的發現中,圭爾夫大學物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在空間和時間很遠的地方,以一種恆星爆炸的方式。
  • 宇宙終結的最新理論:黑矮星大爆炸
    所以請坐下來,放鬆心情,我們來談談關於宇宙萬物,最終將如何結束的最新理論。 你可能聽說過關於宇宙終結的常見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其他行星體不復存在之後,只有黑洞和死亡的恆星會漂浮在太空中,這個理論通常被稱為「熱寂理論」。
  • 密院教師科研發現將顛覆經典光電導增益理論
    論文揭示光電導器件的巨大光增益來自器件導電溝道的寬度調製效應,並進一步推導出具有一般通用性的顯性光電導增益公式。該公式可定量預測並完美擬合實驗數據,研究成果將顛覆經典光電導增益理論。但亞平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何佳晶和博士畢業生陳愷翔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王曉明和西安交通大學賀永寧教授及學生黃楚林參與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