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星的元素,創造宇宙萬物

2020-12-05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物理類

66年前,在美國加州帕薩迪納的威爾遜山天文臺上,天文學家 Paul Merrill 用一臺望遠鏡對天空進行觀測。當他在觀察一顆來自遙遠恆星所釋放出的光芒時,驚奇地發現了元素鎝(technetium)的蹤跡。

○ Paul Merrill站在威爾遜山天文臺上的60英寸望遠鏡上的攝譜儀邊。| 圖片來源:卡內基科學研究所。

這是一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發現。鎝沒有穩定的形態,因此物理學家稱其為「人造」元素。Merrill 曾保守地說:「在恆星中找到一個不穩定元素是有些令人驚訝的。」任何在恆星形成過程中出現的鎝,都應該在很久以前就轉變成了不同的元素,比如釕(ruthenium)或鉬(molybdenum)。作為一種人造元素,一定有人已經創造出了 Merrill 發現的鎝。但在那顆遙遠恆星上的鎝又是誰創造的呢?

○ 鎝原子核在幾百萬年內轉化為釕或鉬。所以如果我們現在發現它們,那它們就不會是從宇宙大爆炸中遺留下來的產物。| 圖片來源:Erin O'Donnell,密西根州立大學。

1952年5月2日,Merrill 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發現。Merrill 所提供的三種解釋指向的結果都是:恆星能創造重元素!Merrill 不僅解釋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觀測結果,還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理解宇宙起源的大門。在科學中,並沒有多少新的發現足以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但是這個發現做到了。它所揭示的新的宇宙繪景簡直令人興奮,而這一發現所帶來的影響,到現在仍推動著核科學的研究。

元素從何而來?

在20世紀50年代初,我們尚不清楚構成我們的宇宙、太陽系甚至我們人類自身的元素都是如何形成的。最初,一種廣為流行的說法是認為它們全部都源自於宇宙大爆炸。第一種替代方案是由 Hans Bethe、Carl Friedrich von Weizscker、還有 Fred Hoyle 等一批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所發展的。但是,直到 Merrill 的觀察出現之前,並沒有誰能真正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論來解釋元素的起源。

Merrill 的發現標誌著一個全新領域——恆星核合成——的誕生。它是一門研究元素——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研究原子核在恆星中如何合成的學科。很快,科學家就開始試圖弄清恆星中元素的合成究竟有著怎樣的過程。這是核物理必須發揮作用的地方,以幫助解釋 Merrill 驚人的觀測結果。

恆星中心的原子核聚變

恆星中發生的核過程將豐富的氫原子一步步構建成更重的元素,一路從氦和碳發展到鎝、以及更重的元素。

1957年,有四位當時著名的核天文物理學家一同合作,發表了《恆星中元素的合成》一文,他們分別是 Margaret Burbidge、Geoffrey Burbidge、William Fowler 和 Fred Hoyle。這一著作根據四位作者姓氏的開頭字母,被稱為B2FH。這篇論文至今仍是描述恆星中天體物理過程的一大參考。同年,Al Cameron 也在他的論文《恆星中的核反應和核生成》中闡述了他獨立得出的相同理論。

下面便是他們共同努力譜寫的故事。

恆星,非常的重。或許你會認為它們會因自身的引力而徹底坍縮——但是,它們並不會。阻止這種坍縮的原因是發生在恆星中心的核聚變反應。

○ 當原子核相撞時,它們有時會聚變,形成新的元素。| 圖片來源:Borb

一顆恆星包含了數以億計四處遊蕩的原子。有時,它們會相互碰撞。一開始恆星的溫度太低,因此當原子核發生碰撞時,只會簡單地相互彈開。但是,隨著恆星因引力的作用而被壓縮,其中心處的溫度開始升高。在如此高溫的條件下,原子核再次相遇時,就有了足夠合併在一起的能量。這就是物理學家所說的核聚變反應。

這些核反應能達到兩個效果。

首先,它們釋放出的能量會增加恆星的溫度,從而提供一個向外的壓力。這會防止因引力而造成的坍縮,並讓恆星在數十億年間都保持平衡。其次,它們會將較輕的元素融合成較重的元素。從氫氣和氦氣開始,恆星慢慢地製造出 Merrill 觀測到的鎝、我們骨骼中的鈣、還有首飾中的黃金。

○聚變反應發生在恆星的不同部位,鎝創造於殼層之中。| 圖片來源:ESO, CC BY-ND

許多不同的核反應負責這一切的發生。而在實驗室中對它們進行研究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原子核很難融合。這就是為什麼60多年來,核物理學家仍夜以繼日的致力於研究驅動著恆星的核反應。

揭開元素的起源之謎

現在,我們有更多的方法來觀察整個宇宙中元素誕生的跡象。古老的恆星在形成之時就記載著宇宙的成分。隨著越來越多不同年齡的恆星被我們所發現,它們的成分開始為我們講述著星系中元素合成的故事,從它們形成於宇宙大爆炸之後的不久到今天。

研究人員了解得越多,所得到的圖景就越是複雜。在過去10年中,天文觀測為元素創造的過程提供了比預期更為寬廣的證據。對於其中的一些過程,我們甚至無法知道它們出現在哪種恆星或恆星爆炸中。但是天體物理學家認為,所有這些與恆星有關的事件都已經對漩渦狀塵埃雲的形成提供了它們特有的元素混合。這些旋渦狀塵埃雲最終成為了太陽系。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去年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同時探測到了雙中子星合併事件所輻射出的引力波和電磁波信號。這一觀測結果表明,雙中子星的合併也會對宇宙中的重元素的產生做出巨大貢獻——它們創造出的是手機中使用的鋱、釹和鏑等所謂的鑭系元素。就像當時 Merrill 作出的發現一樣,世界各地的核科學家正爭先恐後地運轉著他們的加速器,試圖弄清楚究竟是怎樣的核反應才可能解釋所有這些新的觀測結果。

○ 現代的核合成實驗會通過核物理設備運行,其中包括粒子加速器。|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超導回旋加速器實驗室。

改變我們世界觀的發現不是天天都能發生。但是當它們出現時,就能提供比答案還要更多的問題。這需要花費我們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才能找到新的科學拼圖遊戲中所有的組成部分,再將它們一個一個地拼湊完整,最終得到新的理解。利用現代望遠鏡進行的先進天文觀測不斷地為我們揭示著越來越多隱藏在遙遠恆星中的秘密。最先進的加速器實驗設備對恆星中能創造元素的核反應展開研究。複雜精密的計算機模型將這些全部匯聚在一起,試圖重現已知宇宙中的各個部分。同時,也繼續探索著那些仍然隱藏著的部分,直到下一個重大發現的出現。

博科園-科學科普|撰文:Artemis Spyrou(密西根州立大學核物理學家)、Hendrik Schatz(密西根州立大學核天體物理學家)|來自:原理(principia1687)

相關焦點

  • 萬物是誰創造的嗎?
    與許多創世神話不同,阿那克西曼德並不認為宇宙開始於水,而是更傾向於認為世事萬物來自於原初混沌的火海,這在很大程度上利於他解釋自然現象。早期的創世神話只是武斷地認為事物是由上帝創造的,但阿那克西曼德卻追尋著光照出現的原因—太陽、月球和星星。他認為,這個火海仍然存在,宇宙只是被一個巨大的外殼保護起來了。這個外殼上有洞口,火焰就是通過這些洞口提供了天體的光線(和太陽的熱量)。
  • 宇宙中的元素都是從哪兒來的?星星決定我們的命運?
    元素周期表元素是從哪兒來的1957年以前,科學界主張所有的元素或原子核都是在宇宙大爆炸時形成的B2FH論文B2FH理論說了什麼宇宙大爆炸只產生了氫和氘,並沒有生成其他元素每個核子的結合能與質量數如果想合成更重的元素就需要更大外來的能量。這種能量來自於超新星爆發。
  • 意念創造宇宙?
    然後,開始努力構思過程(對「記憶的事物」進行各種形式的改造;在「記憶」元素基礎,進行了想像、拼湊、組合等各種方式的構造)。最後,你絞盡腦汁創造出一個「離奇」事物——貌似是宇宙之外的事物。但當我們對你的「想像物」進行「還原」,最後發現它的初型仍是宇宙中原有的事物(你只是對宇宙存在物做了表象改造,並沒有脫離宇宙存在,創造嶄新事物)。故而,你並沒有創造出超越宇宙之外的事物。
  • 人體由碳氧等十幾種元素構成,那這些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刻,人類的起源其實就是萬物的起源,沒有地球又怎麼會有人類。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形成有機物的關鍵就在於碳元素,那麼這些元素是怎麼來的呢?今天科學探索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元素的起源。●古代元素論關於萬物的構成,古人很早就進行了相關的思考。
  • 創造宇宙萬物的並不是上帝,而是原始宇宙的吸引力和離心力
    這兩大問題是,一是宇宙的本體論,宇宙究竟是誰創造的?二是地球上究竟有沒有靈魂鬼神?人類文明,科學進步發展到今天,對這兩個問題必須給予科學的回答。關於宇宙的本體論神創論的問題,人類早期文明是沒有的。晚於中國文明數千年的印度文明,宇宙的本體也沒有神創論,認為宇宙的本體是梵,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梵,或者梵的組成部分,一切都來源於梵,宇宙的本體,世界的根本是梵。梵是最高本體。雖然這種梵究竟是什麼,印度人也說不明白,對梵的認識只是處於初級的階段。
  • 宇宙起源於何處?量子物理學家:意識創造萬物,包括我們這個宇宙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認識,以及科學的不斷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宇宙一定不只有我們所處的這一個,在我們宇宙之外,一定還存在著其他諸多宇宙。所以宇宙在演化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智慧生物,一定會出現智慧生物的高級演化,宇宙裡的一切萬物都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演變著,發展著。在宇宙程序的運行中,一旦中間程序出現差錯,最終都可能導致整個宇宙演化進程的崩潰。這種觀點,很類似於傳統中的「宿命論」觀點——一切早已被設定好,無可爭脫,無可改變。
  • 頂級藝術家就要像神創造宇宙萬物那樣去創造藝術作品
    頂級藝術家就要像神創造宇宙萬物那樣去創造藝術作品蔡元通寫實工筆花鳥畫:鳳凰花間雀逍遙諸位,上帝之所以要創造這個世界,那是因為上帝想創造了另一種存在,一個擁有像神那樣自由,智慧和能力的存在。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目的就是為了榮耀,這榮耀是真實的榮耀;而世間人所追求的榮耀,其實都是虛榮的。
  • 《創造》萬物都是藉著耶穌造的
    第二:未有宇宙萬物之先-就有了獨一的真神我們查考經文一起讀[箴言8章22節]「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23節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我們再翻到[創世紀1章1-3節]"神的創造"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註:起初,神創造天地萬物以前,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 從物理角度談人類的起源:構成人體的元素是怎麼來的?
    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刻,人類的起源其實就是萬物的起源,沒有地球又怎麼會有人類。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形成有機物的關鍵就在於碳元素,那麼這些元素是怎麼來的呢?今天科學探索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元素的起源。古代元素論關於萬物的構成,古人很早就進行了相關的思考。
  • 萬物都有起源嗎?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源是水,因為水能以液態存在,也能以固態或者氣態存在,並且當洪水退去,平原上長出各種植物,雨水過後昆蟲成批湧現,一切都來自於水,泰勒斯認為除了水以外,還有火、土、氣等元素構成了宇宙萬物!
  • 高維意識:宇宙的律動、萬物的律動、你的律動
    我們的宇宙處於不斷地擴張狀態。行星、恆星、星系之間的距離每一刻都在拉大。宇宙在無限地膨脹與擴張。在其內的萬事萬物也都在擴張,或者說、因為萬事萬物的膨脹與擴張,宇宙被不斷地撐開了、一直在膨脹中。觀其微、知其大;見其外、了其內。如果你知曉神聖幾何的話,你便會知道所有的規律存在於萬事萬物。
  • 誰創造了宇宙?說法不一,在這裡有幾種主流說法,但很少人知道
    進化論的追隨者,成為了創造論的反對者,然而,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社會的重大矛盾,因為科學發現的結果,完全違背了創造宇宙的聖經畫面。儘管科學取得了現代進展,但世界上還有許多創造論的支持者。這樣的人基於以下規定:聖經中的信息是自然科學唯一的客觀來源。
  • 來自星星的人類,未來究竟要去向何方?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一度引爆了「來自星星」的話題。外星賦予都教授的高智商、超能力讓觀眾們羨慕不已,但畢竟地球離星星太過遙遠了,普通人認為自己一生都不可能與星星產生什麼實質性的交集,幸好有科學家幫助我們與星星套上了近乎。據研究發現:構成人體的原子,可追溯至宇宙之初構成星雲的各種元素。物理中關於人與星辰最詩意的描述莫過於:你身體裡的每一粒原子,都來自於一顆爆炸的恆星。
  • 陳藝通創建萬物軟體學,人類從此能夠全面完整地認識宇宙萬物了
    因為在此之前人類認識理解學習宇宙萬物只有硬體的概念,沒有廣義軟體的概念,即對宇宙萬物只認識理解到硬體層面部分,還沒有認知理解清楚明白到其內含的內在的軟體層面部分,所以沒有認識認知理解明白宇宙萬物的全部,所以造成對宇宙萬物的認識認知和理解是缺少了最重要與最內在的軟體部分。
  • 塑造宇宙的力量(4)宇宙萬物幾乎都是空的?
    因為據推測這幅壁畫記載著宇宙中一種最壯觀和最神奇的事件。公元1054年7月4日,一顆明亮的新星出現在夜空,三周的時間裡,它光芒奪目,令其他所有星星都黯然失色。這顆耀眼的新星,甚至在白天也能看見。據推測,這幅壁畫正是查科人對此天文事件的記錄。因為通過現代計算機技術,我們能倒推算出過去的夜空中月亮和星星的位置。
  • 萬物起源於宇宙大爆炸 (從大爆炸到地球的產生)
    是什麼在推動著萬物演化的方向,並最終演化出了人類這種高級生命?相對於整個宇宙,人類乃至地球僅是其中的一粒微塵,但是這粒微塵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而生命對於宇宙的演化究竟有著什麼樣的作用呢?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生命的本質。由於本人知識面還過於狹窄,所以各位讀者就不要苛求後續的論述我都能夠羅列出完整的證據。
  • 孫燕姿《克卜勒》:來自星星的她
    「克卜勒」的本意是一顆星星的名字,十六世紀被發現,是唯一的一顆能在白天看見的星星。從十六世紀至今,不論白天黑夜,「克卜勒」始終閃耀著光芒,它用永恆的光芒向我們詮釋了「永遠」。孫燕姿坦言,在自己的多重身份中,這種感覺尤其溫暖。在歌迷心、愛人和親人們心中,孫燕姿仿佛是一顆星星,而這顆星星的光是來自歌迷、愛人和親人們的支持和厚愛,是他們的付出和給予使得她閃閃發光。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何大爆炸之後,宇宙中會形成各類元素?
    我們生存在地球之上,地球與無數的星球一起,生活在宇宙之中。宇宙是怎麼來的呢?科學家經過研究後告訴我們,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一場大爆炸,雖然這也只是諸多猜想中的一個,但是卻深入人心。有科學家認為,奇點或許是黑洞的最終演化形態,我們都知道黑洞吞噬一切,引力很大、質量很大、密度很大,黑洞的前身是大質量的恆星,很多人都認為黑洞是恆星演化的最終階段,不過卻忽略了萬物都有生死的自然規律。
  • 廣袤的宇宙從哪來?細說創造萬物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的廣袤無垠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宇宙大到包含了所有事物,我們腳下的地球,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月亮,以及夜空裡的繁星,都是它的一部分,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宇宙是怎麼來的呢?它是一直就存在,還是像生命一樣有一個開始呢?
  • 於許成 | 宇宙萬物的終極理論(五)1
    研究結論:元素和原子是組成和構成宇宙萬物生命的基本生命體,元素周期律是宇宙萬物生命的周期律,是統一所有理論的終極理論;融合了東西方科學文化的「元素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科學文化,是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