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幾十年來,宇宙起源的各種理論盛行於世界,但都沒有一個定論。其中,他們中的一些人,傾向於通過神聖的設計來解釋所有的事情,而其他則基於科學原理,其餘的都是純粹的幻想。那麼誰創造了宇宙?根據常識,哪些理論最為客觀?這將在這裡來討論。
神創論
誰創造了宇宙?根據信徒的看法,所有的事情都是造物主計劃和活動的結果。這個理論的支持者,根據舊約中提到的創造世界記載,來看待他們的觀點。在19世紀末,由於技術革命和科學知識領域的發展,特別是物理學,生物學和天文學,這一立場受到嚴重批評。進化論的追隨者,成為了創造論的反對者,然而,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社會的重大矛盾,因為科學發現的結果,完全違背了創造宇宙的聖經畫面。
儘管科學取得了現代進展,但世界上還有許多創造論的支持者。這樣的人基於以下規定:
聖經中的信息是自然科學唯一的客觀來源。宇宙是根據造物主的意志,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所有已知的動物類型,最初都存在於這個星球上,並沒有經歷任何變化。現代大陸和地質救濟是由於世界洪水而形成的,創造宇宙的人,最初設想了事物的「完美秩序」。
宇宙是固定的
這個理論的支持者認為,我們的世界一直存在於一個不變的狀態。在科學家發現所謂的遺物輻射之後,這一觀點失去了相關性。後者是一束輻射,據說在大爆炸之後,仍然存在,這導致了宇宙的膨脹。「靜止世界」理論的堅持者一直無法找到對遺物輻射存在的合理解釋。
宇宙的膨脹
誰創造了宇宙?大多數現代科學理論都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真空的能量,逐漸將外層空間中的基本粒子分離開來,這些基本粒子彼此相距很遠,然後,它進入靜態,形成了所謂的「初級肉湯」。在宇宙膨脹的概念中,這一過程持續不斷地移動,基於這個想法,發展了宇宙不斷擴張的概念。
擴大的宇宙
在上個世紀的20年代後期,傑出的天體物理學家埃德溫哈勃,發現銀河系附近的星系正在不斷離開這一組物質。根據這一發現,恆星傾向於相互「逃跑」。因此,觀察到了宇宙物質的擴張。那為什麼宇宙在擴張?這個現象的根源基於宇宙大爆炸,但是,直到現在,尚未發現導致其發生的根本原因。
宇宙大爆炸
這個理論的基礎是這樣一種觀點,即:在萬物出現之初,物質就是由稱為「奇點」的自由能聚集而成的。由於宇宙大爆炸,它膨脹成了一種密度高的物質,開始緩慢冷卻超過幾十億年。
大反彈(the big bounce)
這個理論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一個替代。根據大反彈的理論,在所有物質出現之前的整個反應鏈中,奇點的爆炸起著單一的聯繫作用。
這個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宇宙會定期複製自己。在之前的「版本」被破壞後,大量的能量被釋放,由於「反彈」,導致了新世界的誕生和擴張。
多元宇宙(Multiverse)
這個理論,講的是平行世界的多樣性。在流行文化中,多元理論是科幻小說的基礎,例如史詩般的「星球大戰」。
弦理論
所謂的弦理論,假設的基礎,世界是由十幾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組成,大爆炸引起了這種測量的「散射」。它們之間是一個高密度能量集中的暗物質,它的存在,導致測量「增長」的擴大和放慢。
宇宙什麼時候形成的?
正如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所顯示的那樣,宇宙在大約140億年前就形成了,之後是大爆炸,這個年齡是由觀測星系的「擴散」所決定的,它們的差異速度是通過觀測來自天體的光譜的紅移來確定的。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結果表明,星系是恆星、行星物體、宇宙塵埃和氣體的集群。根據它的起源理論,宇宙的規律,引起了所謂引力的不穩定性,某些物體被吸引和排斥,這樣就形成了物質集團。
在宇宙誕生期間,由於重力的不穩定性,形成了一些物質簇。漸漸地,它們獲得了一個像盤子一樣的形狀,在這些星團的邊界,有一些物質的渦旋,變成了一個密集的物質,成為天體的基礎。
宇宙的中心是什麼?
如果我們從宇宙物質不斷膨脹的假設出發,那麼這個過程必須有一個起點。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想像一個氣球就足夠了。當充滿空氣時,氣球向不同的方向膨脹,但是,球沒有一個中心點。因此,科學家說,宇宙的中心可以被看作是物質擴張的觀察對象。
星星是如何誕生的?
已經科學證明,恆星核是一種熱核反應堆,其中,較重的是由輕化學元素合成的。天體越重,恆星的能量就越多。如果我們的太陽能夠存在大約100億年,那麼巨星就能夠保持穩定的核心結構。反過來,質量相當於太陽一半的侏儒恆星可以活1000億年。
當熱核反應結束時,恆星「掉落」物質的上層。這個過程伴隨著巨大的爆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大量的物質中,就形成了超新星,在較小尺寸的熱核反應的死源周圍,充滿了氣體星雲和游離物質。
我們已知道星星是如何死亡的,但是新的天體又是如何誕生呢?事實上,它們是由於前一顆恆星爆炸後留下的氣體雲和物質的壓縮而形成的。但在很多方面,這個過程都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因為它在一定時間內不能被追蹤。畢竟,它可能需要數十億年。
總之
至今,宇宙起源的問題,沒有一個客觀證實的答案。在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中,這個主題是最有趣的謎語之一。比如,宇宙是否有開始和結束?雖然沒有定論,但我們應該知道有哪些理論,這也是本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