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的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即「神學應該指引科學」。後來,這個說法被變形,成為「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但是,這些說法不僅缺乏依據,而且僅限於在內地中文論壇上出現。而在國外學術界,或者知識界,從來沒有聽聞過這類說法。也就是說,所謂的「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純粹是內地網民的「自產自銷」,和所謂的「長城是明朝末年才有的」這些個人說法,都是民科或者民哲不能自圓其說的個人主張。
由於這些說法迷惑了一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網民,我把這個所謂的「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的句子向國外的朋友進行了通告。他們都對此表示非常的驚訝和難以理解,認為我是在「開玩笑」。他們表示,在國外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類似這樣的說法。即使有,也不會被知識分子承認。英國的一位哲學系的教師,他對我表示,即使是在英國哲學界,也從來不會認為神學的地位會超然於哲學之上,而是恰恰相反。他還把問題向英國科學哲學學會進行了反饋,對方的回覆函件則特別指出:「……如果人們願意接受知識界的真知灼見,那麼自然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所有的證據和事實都指向哲學被科學化。」

在這裡,哲學學會提出了他們的見解:哲學會被科學化。用大白話解釋,就是:哲學的盡頭是科學。
不過,這只是主流知識界的一種定論解釋,並不是唯一的解釋。
主流知識界還有一種解釋,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哲學都可以被科學化。因為哲學還保留著一些純粹的思辨,這是無法被實驗化和數學建模的。也就是說,哲學也可以永遠是哲學本身,哲學可以依據需要不斷地提出新的主張,而這些主張也允許是沒有科學理論基礎的。
量子比特海洋的信仰者文小剛教授,被譽為「當代牛頓」,他對宇宙時空結構的宏觀描繪,對蟲洞和量子糾纏之間聯繫的猜測,其實在嚴格意義上來說,其理論根基就是一種哲學思辨。好在,他還試圖建立起一種嚴整的數學模型來對其理論進行描述,這樣就已經超越了純粹的哲學認知階段。

為了創造出一種物理學意義上的「大一統理論」,上世紀8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的弦理論,就是一種哲學思想被數學化的典型。
由於缺少科學實驗的有效驗證,出現了一個悲劇,即弦理論始終無法真正地被科學化,只能首先進行數學化。如果想要驗證弦理論的正確性,過去曾經認為需要建造一個銀河系直徑大小的加速器,而最新的研究認為,這個加速器的規模應該達到整個宇宙的尺度大小。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雖然弦理論一度吸引了全球數以萬計最出色的科學家給這個研究領域發表了大量的論文,但由於缺乏驗證的手段,該理論實際上已經走上末路,連其領軍人物,大名鼎鼎的「弦論教皇」威騰(他本職工作是數學家,而不是物理學家)都改行去做纖維叢論研究。威騰原本就是一位頂級的數學家,由於缺乏實驗工具,他試圖從數學入手來解決問題,但最後發現各個方向都完全走不通路徑。就如同某種哲學思想,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的美妙和諧,但最終如果不能被實證,也不過是一種價值有限的思想。
這也證明,哲學思想如果缺乏被科學化的底蘊,即使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威名赫赫,甚至被溫伯格、霍金、格林這些頂級大佬力挺,依然要不可避免的走向頹廢和沒落。

在思想界,關於不通過實驗是否找到確認結論有效的途徑,對此已經激烈爭論了很久,但最終激進派未能說服主流知識界。迄今為止,對於科學核心的定義,共識就是科學實驗的科學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核心。僅僅依賴於哲學思辨,是沒有資格稱之為科學理論的。
在我個人來看,基本上同意哲學學會的意見,一部分哲學必將走向科學化,因為允許它們有實驗做支撐。另一部分哲學,則走向數學化。
除外,還有一種哲學是純粹的形上學,它們不具備擁有科學實驗的基礎,只具備超經驗的特徵。也許它們是永恆的思辨,但是也僅此而已。
對於這第三種哲學,即反理性的形上學的哲學,其價值是最低的。可以將之分為兩種,一種是亂猜,比如神學哲學思想,它們比哲學在邏輯體系要顯然落後很多,本質上它們不過就是亂猜。還有一種形上學哲學,完全強調極端個人主義的感觀,雖然比神學哲學更加高級,但由於其被主觀性色彩制約,所以它只屬於理想主義。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