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盡頭是什麼?看看學術界的權威說法

2020-12-06 懷疑探索者

在中國大陸的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即「神學應該指引科學」。後來,這個說法被變形,成為「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但是,這些說法不僅缺乏依據,而且僅限於在內地中文論壇上出現。而在國外學術界,或者知識界,從來沒有聽聞過這類說法。也就是說,所謂的「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純粹是內地網民的「自產自銷」,和所謂的「長城是明朝末年才有的」這些個人說法,都是民科或者民哲不能自圓其說的個人主張。

由於這些說法迷惑了一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網民,我把這個所謂的「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的句子向國外的朋友進行了通告。他們都對此表示非常的驚訝和難以理解,認為我是在「開玩笑」。他們表示,在國外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類似這樣的說法。即使有,也不會被知識分子承認。英國的一位哲學系的教師,他對我表示,即使是在英國哲學界,也從來不會認為神學的地位會超然於哲學之上,而是恰恰相反。他還把問題向英國科學哲學學會進行了反饋,對方的回覆函件則特別指出:「……如果人們願意接受知識界的真知灼見,那麼自然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所有的證據和事實都指向哲學被科學化。」

黑格爾

在這裡,哲學學會提出了他們的見解:哲學會被科學化。用大白話解釋,就是:哲學的盡頭是科學。

不過,這只是主流知識界的一種定論解釋,並不是唯一的解釋。

主流知識界還有一種解釋,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哲學都可以被科學化。因為哲學還保留著一些純粹的思辨,這是無法被實驗化和數學建模的。也就是說,哲學也可以永遠是哲學本身,哲學可以依據需要不斷地提出新的主張,而這些主張也允許是沒有科學理論基礎的。

量子比特海洋的信仰者文小剛教授,被譽為「當代牛頓」,他對宇宙時空結構的宏觀描繪,對蟲洞和量子糾纏之間聯繫的猜測,其實在嚴格意義上來說,其理論根基就是一種哲學思辨。好在,他還試圖建立起一種嚴整的數學模型來對其理論進行描述,這樣就已經超越了純粹的哲學認知階段。

超弦理論

為了創造出一種物理學意義上的「大一統理論」,上世紀8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的弦理論,就是一種哲學思想被數學化的典型。

由於缺少科學實驗的有效驗證,出現了一個悲劇,即弦理論始終無法真正地被科學化,只能首先進行數學化。如果想要驗證弦理論的正確性,過去曾經認為需要建造一個銀河系直徑大小的加速器,而最新的研究認為,這個加速器的規模應該達到整個宇宙的尺度大小。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價值百億歐元的歐洲強子對撞機

雖然弦理論一度吸引了全球數以萬計最出色的科學家給這個研究領域發表了大量的論文,但由於缺乏驗證的手段,該理論實際上已經走上末路,連其領軍人物,大名鼎鼎的「弦論教皇」威騰(他本職工作是數學家,而不是物理學家)都改行去做纖維叢論研究。威騰原本就是一位頂級的數學家,由於缺乏實驗工具,他試圖從數學入手來解決問題,但最後發現各個方向都完全走不通路徑。就如同某種哲學思想,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的美妙和諧,但最終如果不能被實證,也不過是一種價值有限的思想。

這也證明,哲學思想如果缺乏被科學化的底蘊,即使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威名赫赫,甚至被溫伯格、霍金、格林這些頂級大佬力挺,依然要不可避免的走向頹廢和沒落。

威騰

在思想界,關於不通過實驗是否找到確認結論有效的途徑,對此已經激烈爭論了很久,但最終激進派未能說服主流知識界。迄今為止,對於科學核心的定義,共識就是科學實驗的科學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核心。僅僅依賴於哲學思辨,是沒有資格稱之為科學理論的。

在我個人來看,基本上同意哲學學會的意見,一部分哲學必將走向科學化,因為允許它們有實驗做支撐。另一部分哲學,則走向數學化。

除外,還有一種哲學是純粹的形上學,它們不具備擁有科學實驗的基礎,只具備超經驗的特徵。也許它們是永恆的思辨,但是也僅此而已。

對於這第三種哲學,即反理性的形上學的哲學,其價值是最低的。可以將之分為兩種,一種是亂猜,比如神學哲學思想,它們比哲學在邏輯體系要顯然落後很多,本質上它們不過就是亂猜。還有一種形上學哲學,完全強調極端個人主義的感觀,雖然比神學哲學更加高級,但由於其被主觀性色彩制約,所以它只屬於理想主義。

作者:懷疑探索者

相關焦點

  • 科學的盡頭,哲學的盡頭
    總聽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我知道這世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這世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哲學就是這頭和那頭的辯論,大和小的辯論,寬和窄的辯論,直與彎的辯論,空與實的辯論,宏與微的辯論。它不要求你選擇,在哲學裡,你可以隨心而選,哲學都可以根據你所選而給你力量。但是告訴你辨認方向,面積計算,大小排列,寬窄距離,彎曲弧度的,稱之為科學。
  • 科學有盡頭嗎?科學的盡頭是什麼?
    常常聽到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句話對嗎?在展開討論之間,我們需先對這三者進行定義。何為科學?哲學介於理性和感性之間,哲學通過嚴密的邏輯來研究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很多時候哲學的研究對象都是抽象的、很難用實踐來驗證的。而神學則是完全偏向於感性,神學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其研究對象基本上是脫離了理論和實踐的。為什麼會存在科學、哲學和神學呢?
  • 物理的盡頭是神學?不,是人生哲學!
    一提到物理,我不得不要提一下哲學,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古至今大多數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特別是在古代,可以說是哲學引領者物理,而隨著物理法則的越來越精確,我們逐漸看清世界的本質,慢慢的物理開始引導著我們的哲學。
  • 他們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你信嗎?
    哲學家羅素曾說,科學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哲學是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哲學是人們胡說八道的一種特殊權力,哲學是有道理的猜想。你可以用一個圓圈表示人類已有的知識——這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圓圈之外就是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
  • 大陸學術界提「智統臺灣」說法 國臺辦回應
    有記者提問,最近大陸學術界有「智統臺灣」的說法,請問發言人有何看法?朱鳳蓮表示,最近大陸學術界有舉辦很多涉臺的研討活動,其中有一個是2020年12月29日全國臺灣研究會在京舉辦「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4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兩岸關係熱點問題進行研討交流。
  •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一套書釐清西方哲學發展脈絡!有趣又有料!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廣泛在朋友圈裡流傳。然而,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充滿爭議。而科學的盡頭卻一定是哲學! 作家周國平說:「如果你希望自己或者孩子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那麼,哲學恰恰是最有用的。」
  • 與其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不如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我想,有人初聽這句話時,難免會要「嘲諷」這句話的,那不妨請你問問他,又如何解釋歐洲物理研究所門前所擺放的印度溼婆神像呢?凡對於哲學有一定研究的人們,並不會像普通群眾那樣拒絕所有對自己認知有衝擊性的信息,宇宙浩瀚,學海無涯,一個人至少做到永遠不要嘲諷自己認知以外的觀點,因為,每一個人的所知所學對於這無盡的宇宙而言,都只是「恆河沙數」罷了。人類龐大群體相互之間的認知,和能夠涉及的知識的差距是相差非常大的,謙虛樂於和進步為伍,驕傲則只剩下落後的結果。那麼,這座銅像又隱藏著怎樣的深奧哲理呢?
  • 宇宙有盡頭嗎?宇宙的盡頭是什麼
    莊子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來曰宙」,也就是說宇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組合,按照現代科學邏輯更準確說法就是,空間、物質、時間。那邊宇宙有多大?他有盡頭嗎?如果宇宙有盡頭,他的外面是什麼?是有什麼來放置宇宙?如果宇宙之前沒有,那這個沒有之前又是什麼的有——存在?他是怎樣孕育了宇宙?
  • 世界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宇宙的盡頭又是什麼?
    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世界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大海的盡頭是大海,還是大陸,就看你有沒有能力看到。世界的盡頭,這是一部難以預判到的。也是一個哲學話題,世界的盡頭,按照現代科技來說,一架高手飛機,就可以繞地球一圈,不是什麼問題。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哲學是什麼?網友:神也不是無所不能的!
    科學作為我們探索世界最直觀的運用,它就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陷入了瓶頸當中,許多人就認為科學的盡頭或許就是神學,所以很多人也就加入了神學的研究隊伍但事實上,科學和神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並且科學也並沒有盡頭,當我們感覺走到盡頭的時候
  • 宇宙的盡頭有什麼?三種情況都指向了同一個結果,令人無力
    宇宙的盡頭有什麼?三種情況都指向了同一個結果,令人無力宇宙是十分廣袤無垠的,是一切物質和時空的總稱,關於宇宙的來源學術界擁有很多的說法,而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由一場大爆炸形成的,爆炸產生的能量,促使空間開始膨脹,宇宙形成後,就開始出現了我們熟悉的星系,星系中出現了行星,有一些行星開始誕生了生命,就如同地球一樣。
  • 宇宙的盡頭有什麼?三種情況都指向了同一個結果,怎麼回事?
    宇宙是十分廣袤無垠的,是一切物質和時空的總稱,關於宇宙的來源學術界擁有很多的說法,而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由一場大爆炸形成的,爆炸產生的能量,促使空間開始膨脹,宇宙形成後,就開始出現了我們熟悉的星系,星系中出現了行星,有一些行星開始誕生了生命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還是哲學?你怎麼看?
    科學與哲學的關係其實是很密切的,可以簡單認為哲學就是科學的「鼻祖」,科學研究的是具體的事物,而哲學研究的是抽象的事物,哲學為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而科學(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科學與哲學是具體與一般,實踐與理論的關係。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什麼意思?
    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一聽,哎!挺酷炫的啊,但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說到科學與哲學的區別,首先在早年物理學在蓬勃發展到定量時代以前,哲科是不分家的,科學基本上就是哲學的小弟,科學和哲學的研究方法上都基於兩個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什麼是歸納法呢?比如有一個歐洲古代學者觀察發現,他見過的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凡天鵝都是白色的。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愛因斯坦、牛頓這兩位科學家,可謂是科學界中響噹噹的大佬。研究神學的說法從何而來?坊間對兩位科學家晚年研究神學的說法,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是無稽之談,是別有用心之人胡亂編造的輿論。也有人認為他們的確開始研究神學,總之,眾說紛紜。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愛因斯坦認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他只是先行一步。那麼這句話為何在愛因斯坦的相關資料中,從未出現記載?當時愛因斯坦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的這句話?又是跟誰說的?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科學的盡頭是什麼?是神學嗎?我們知道科學家愛迪生發明了眾多的事物,但是他在生命的盡頭之時卻開始研究起神學。按道理來說,作為一個秉持著客觀主義的科研人員,不應當去相信神。因為在科學的領域,並沒有神的生存之地,所謂的神不過是人們意識形態上的東西,並不真實存在。
  • 宇宙的盡頭到底有什麼?專家研究表明,宇宙最終結果可能有三種!
    宇宙的盡頭到底有什麼?科學家研究表明,宇宙最終結果可能有三種!人類追求科學真理的動力一直從未停止,宇宙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未來的發展又會是怎樣的?在學術界中有很多的說法。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時間是否真的有盡頭呢?宇宙究竟存在了多久?對宇宙的具體年齡,這些年來在科學界引起了諸多猜測,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宇宙的年齡大概在100多億年左右。而它的直徑大約是在1000多億光年,那這是否是宇宙的盡頭呢?答案是否定的。宇宙的邊緣是指的是我們能觀測到,而不是宇宙真正的盡頭。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但介乎這兩者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就是哲學。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把尚未可知的暫時付諸於哲學和神學,而隨著人類可知區域的不斷誇大,不確切的區域將越來越小,科學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越來越光明的明天,現代文明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於科學就是明證。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敢於批判權威】
    所有的權威和所有的規律和理論也是意識的範疇。在宇宙中的物質和意識,都是以絕對與相對的統一體的方式產生和存在於宇宙中的,如果只有絕對而沒有相對,或者只有相對而沒有絕對,那就是完全的意思,完全就是無極,就是0,就是純陰或者純陽,就是有矛無盾或者有盾無矛,就是什麼都沒有,就是物質和意識的消亡。
  • 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哲學不像化學那樣有確切的研究對象,甚至都沒有一個公認的對哲學的定義。如果哲學有了確切的研究對象以後就會從哲學中脫離而出。比如心理學,一開始是屬於哲學的,但是有了確切的研究對象以後,就從哲學裡脫離出來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二、採取的方法不同科學能夠證實或證偽;哲學不能證實或證偽。科學採取的是論證的方法,通過實驗進行證偽或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