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楊
一輛汽車中,最能影響你情緒的功能是什麼?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車機系統。生長在電子資訊時代的我們,可以接受一臺車沒有車機,但決不能容忍一臺車的車機猶如人工智障。
此前試駕某豪華品牌車型時,本來明媚的陽光,秀麗的風景讓人心情愉悅,結果活活被一個車機的BUG,和毫無用戶體驗的人機互動折磨出路怒症。如果我有罪,請讓法律制裁我,別派智障車機來折磨我,怕了怕了。
而即將過去的2020年,我願意稱之為真正的智能車機元年,因為在這一年,智能車機終於開始從人工智障到人工智慧演進。更為重要的是,大多數車企開始覺醒,真正地從用戶體驗出發去設計開發自己的車機系統,而非簡單粗暴地將集成一個供應商方案丟給車主。
先說技術,被證明是正確的路線,總會快速成為行業共識,智能車機在2020年也逐漸凝聚出了很多共識,簡單總結如下:
分屏式主頁
智能車機不是簡單地將手機平板的內容移植到車上,車機的使用場景要比手機複雜很多,有駕駛場景,靜態使用場景,甚至是兼容主副駕動靜態需求的場景。目前用戶體驗最好,也是最主流的做法是分屏式主頁+APP陳列式的次主頁。
駕駛場景是車機需要最優先滿足的,而在駕駛場景下,安全是第一位的。分屏式主頁可以將地圖導航、音樂、日期天氣信息等按比例同時呈現,駕駛員快速獲取目標信息的同時,不會對駕駛產生幹擾,例如切換音樂的時候,依然能夠看到導航,不至於走錯路。
分屏式主頁也減少了駕駛過程中操作屏幕的頻次,因為不需要來回切換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目前大多數品牌車型的車機系統都採用了分屏式主頁,不過追溯起來,似乎最早採用分屏設計的是ios 13版本的Carplay。目前Carplay還支持在其他頁面時,下方簡潔顯示地圖導航箭頭播報,也非常實用,這是大多數車機沒有的,希望能夠快速加上。
語音控制成主流,多模態仍是概念
智能車機用戶體驗的快速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語音交互能力的提升。車企2020年開始廣泛地與科大訊飛、百度、賽輪斯等語音人工智慧企業合作,也逐漸將更多的控制權限開放給語音助手。現在車機用戶體驗好的車型,空調、車窗、天窗、娛樂系統、導航,甚至駕駛模式切換都可以通過語音來控制,進一步減少駕駛過程中觸控屏幕,提升駕駛安全。
語音成為車內主要的交互方式,也成為用戶體驗的最大影響因子。此前語音交互已經實現了90%以上的準確率,雙音區聲源定位等能力,能夠實現便捷車輛控制的功能。2020年語音交互開始將目標從實現功能上升到提升用戶體驗,很多新技術也開始上車。
首先是免喚醒功能,頻繁地「你好,XX」,實在太傻了,因此今年多數車企的最新車機系統,都已經支持免喚醒,一次喚醒後可以連續下達指令,語音助手則在後臺實時過濾非指令的信息,體驗是非常不錯的。
除了免喚醒,多輪對話、說錯改寫、多指令執行也是提升用戶體驗的必備,能夠讓人機互動更貼近於人與人的交互。但是這些相對於免喚醒而言,難度更高,需要車機系統建立自身的知識網絡,具備和人一樣的邏輯思維能力,即便現在很多車機都支持多輪對話,但僅查天氣的時候能用到,並不能支持全場景的覆蓋。
要想用戶體驗好,車機語音的音色和說話方式也是要能接近人類,這樣才能帶來親近感,目前僅少數車型的車機語音在自然語言上做的不錯,很多車機的語言聽起來還是不夠自然,讓人非常出戲。目前多數語音人工智慧廠商已經在自然語言上發力,讓語言助手在發音和說話習慣上更貼近人類,甚至還推出聲音復刻功能,讓親人、愛豆的聲音成為語言助手。
此外,多模態交互在2020年依然還是概念,語言交互還是車機唯一的頂梁柱,雖然部分車型利用座艙攝像頭,已經實現了駕駛員視線追蹤,手勢控制等功能,但目前這些功能都是割裂的,無法和語音交互形成聯動。唯一算是多模態交互突破的,是科大訊飛推出的地圖功能,用手按著地圖上某一位置,說「我要去這裡」,就能發起對該目的地的導航,確實多模態,但實用性就......
隨心聽取代單個影音娛樂
影音娛樂是車機最高頻使用的功能,2020年呈現的趨勢是,由一個集成式的影音娛樂應用,取代此前單獨的音樂、FM、有聲書等應用。
集成的影音入口,例如隨心聽,能夠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車主可以在一個頁面內,快速地切換音源,例如從聽QQ音樂的歌曲,到聽喜馬拉雅FM的語言課程,再到聽車載廣播,都能在聚合頁內快速完成。
地圖導航不再是舊版,定製化地圖開始出現
地圖導航版本過舊,是多數車機用起來很勸退的原因,此前由於成本及穩定性等諸多原因的考慮,車機搭載的高德地圖或百度地圖都是手機端2到3年前的版本,用起來非常不方便,因此很多人依然會採用手機導航。
2020年開始,多數車企開始擁抱版本更新的導航,目前來看,高德地圖是車載地圖導航絕對的霸主。現階段車機版高德地圖,基本都能實現組隊位置共享、輸入車牌號規劃限行路線、顯示擁堵信息、收藏目的地、生活服務生態顯示等非常實用的功能,讓車機導航擁有和手機同等的用戶體驗。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圖功能,來自上汽通用12月最新OTA的版本,在導航途中,搜索前往附近的加油站,系統並不會覆蓋此前的導航目的地,而是將加油站作為去目的地的途經點,而且自動規劃出一條最優路線,非常實用。但是如果能更智能一點就好了,例如系統根據目的地路程,及當前油表信息,主動在最優路徑上規劃一個加油站,並提前告訴車主去加油,這樣用戶體驗會更好。
除此之外,蔚來、小鵬等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根據自己的屬性對導航地圖做了DIY,加入了充電樁位置等信息。按照自身特色在地圖中做DIY也將成為一種趨勢,例如將導航中行駛的圖標替換為自家品牌的LOGO或自家車型的小模型,都能在地圖中強化品牌印象,也讓車主更有歸屬感。
隨著5G的加入,VR導航也成為了車機的一個趨勢,目前手機端高德地圖已經可以在5G信號下開啟VR導航,車機端僅有廣汽Aion V具備該功能,不僅能將導航信息AR映射在道路上,還能加入一些ADAS信息,如碰撞預警等,功能是不錯的,但開車的時候盯著AR畫面總覺得怪怪的,可能是還沒有適應。
車主APP與車機生態共建車主帳號
千人前面的車主服務是提升用戶體驗的必經之路,要想做到千人千面,帳號體系的構建和無感帳戶登錄是基礎。
構建帳號體系上各大車企都非常積極,做法基本都是利用車主APP來完成註冊,在通過授權,綁定QQ音樂、高德地圖、喜馬拉雅等生態,這樣上車登陸車主帳號後,就能自動關聯各個生態,帶來手機到車機的連貫體驗。例如手機上開通了QQ音樂會員,上了車照樣可以提周杰倫的音樂,雖然目前多數車機沒辦法開啟SQ無損,也不能做到手機播放到哪兒,上車接著放。
車主帳號和生態帳戶的綁定只是第一步,要想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無感個性化帳戶登錄是關鍵。目前認為最優的方案是FACE ID,不過目前受制於隱私保護、成本和技術等因素,做到FACE ID無感個性化帳戶登錄的寥寥無幾,而且即便做到了,也沒能實現下車自動退出,上車自動登錄,保護帳戶隱私。
除了FACE ID方案,領克05上的指紋登錄也是不錯的方案,雖然操作繁瑣一些,但如果靈敏度足夠高,還是不錯的過度方案。除此之外,目前市面上的車機都是採用車主APP掃碼登陸車機帳號,操作繁瑣,不能保護帳戶隱私,還經常會無故退出,體驗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