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每一個動作都有其中醫經絡理論的內涵,這裡以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芙蓉出水」動作為例,結合經絡學說,說明此動作的功理功用。
動作一:隨著吸氣,左腳向左開步,同時兩臂內旋,兩手背相靠上提等連續動作的進行,可抻拉手三陰經絡、手三陽經絡,然後疊腕又對手三陰經、手三陽經的原穴進行了按摩,接著卷指彈甲重要的是又起動了三陰經脈、手三陽經脈的井穴,中醫把井穴比喻水的源頭,它是經脈氣的發源地。所以卷指彈甲又起動了井穴。兩掌再分別向左右分開,與肩同高,掌心朝上。這樣就暢通了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脈,有助於強心益肺、潤腸化結、調理三焦等。
動作二:隨著呼氣,重心移於左腳,右腳向左腳後方插步,腳尖著地,然後成盤根步。這一動作在於疏通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有助於和胃健脾、疏肝利膽、固腎壯腰。其依據在於兩點:
第一點,足三陰經在腿的內側(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末端,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脾經的井穴隱白穴經常刺激對(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有一定的療效),上行至內踝前邊,沿脛骨內側緣,上行經膝關節和大腿的內側前緣,進入腹部,聯絡胃。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足小趾下端,斜行走向足底心,脾經的井穴湧泉穴經常刺激對(頭頂痛、眩暈、便秘、小便不利、癲癇、足心熱等有一定的療效),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之後,分支進入腳跟中,上行小腿內側,出膕窩內側,上行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屬腎,絡膀胱。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背上叢毛邊際,肝經的井穴大敦穴經常刺激對(疝氣、陰縮、陰只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遺尿、淋疾等有一定的療效)。向上沿足背到內踝前,上沿脛骨內緣,沿膝關節和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環繞陰器,到達小腹,挾胃旁,屬肝臟,聯絡膽腑)。
第二點,足三陽經在腿的外側,足陽明胃經,起始於鼻旁,它的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趾外側,出中趾末端,胃經的井穴歷兌穴經常刺激對(面腫、齒痛、足痛、熱病等有一定的療效)。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交會於頭頂。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經過髖關節部,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於膕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出外踝後方,沿第五 骨粗隆,到小趾的外側,膀胱經井穴至陰穴經常刺激對(頭痛、目痛、鼻塞有一定療效),下接足少陰腎經。
足少陽膽經,從眼角開始,向上到頭角,再向下到耳後,沿著頭項下行至第7頸椎退回來前進入缺盆部,缺盆直行的經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脅肋,向會合前脈於髖部,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腓骨之前,且下腓骨下端淺出外踝前,沿著足背,進入第4趾外側到末端,膽經井穴足竅陰穴經常刺激對(偏頭痛、目眩、耳聾、耳鳴、胸脅痛、多夢有一定療效)。通過左右腳向後插步,起動井穴刺激了相關穴位。
成盤根步的健身功理是抻位、按摩了奇經八脈,可有效促進人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治未病」,這裡舉兩例:
例一,成盤根步,兩掌輕握拳,右拳落在右胸前,左拳下落於左胯旁,拳眼朝裡離胯30釐米,逐漸握緊最後中指點勞宮穴,勞宮穴是(心包經輸穴、原穴)經常刺激按摩勞宮穴可防治(心痛、中風、中暑、嘔吐等疾)。例二,成盤根步,兩掌握拳,右拳落在右胸前,左拳下落於左胯旁。在這同時,頭向左慢慢轉動,轉頭能刺激大椎穴,大椎穴是六陽經的匯點,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經常刺激可防治(熱病,咳嗽,氣喘,頭痛頸強,腰脊強痛,風疹)。在大椎穴旁開0.5處還有個定喘穴,刺激定喘穴可防治(哮喘,咳嗽,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不舉等疾)。所以轉頭一定要轉最大幅度,才能受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