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其它行星一樣,除了不停地繞太陽運轉以外,本身還有自轉。我們每天清晨看到旭日東升,中午烈日當空,傍晚夕陽西下,就說明地球在自轉。
地球自已轉一周是一天,它繞太陽轉一周就是一年。我們可以假想地球是繞著一一根軸自轉的。這根軸和地面(即球面)相交的兩個點,就是北極和南極。在地球表面垂直這根軸畫一個圓圈,這個圓圈上的每一點離開兩個極的距離都相等,這個圓就叫赤道。
赤道所在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如果我們設想在球面上畫出許多和赤道平行的小圓圈,這些小圓圈叫做緯圈。同樣,過北極和南極假設畫很多圓圈,這就是經圈。利用它們,我們就可以很方便地表示地面上各個地方的位置。在太陽系中除了這九個較大的行星外,還有許多小的行星也一樣在太陽周圍運動。它們的體 積比大行星小得多,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不過八百公裡,小的則只有一、兩公裡,以至更小些。小行星數目很多,僅現在已發現並正式編號的就有一千六百多顆。
彗星也是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它除了「頭部」是個亮點外,往往還拖著一條尾巴,有的尾巴很長,可以布滿半個天空。彗星和其它行星一樣,也是按一定的規律運動的。因為彗星繞太陽一周要幾年、幾十年,甚至要更長的時間,而且,只有當彗星運行到離太陽比較近的時候,我們才容易看到它,所以彗星不常出現,不像一般星星那樣為我們所常見。試用民蟲商小跡的能德彗星是我國勞動人民最早發現的。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他們就對彗星進行觀測,並作了記載。這是世界公認的關於彗星的最早記載。一九六五年我國紫金山天文臺又發現過兩顆新的彗星,並計算了它們的軌道。除了行星和彗星外,在太陽系裡還有無數小的它們有時會闖入大氣層,塵粒和物體布滿著星際空間,它們也繞太陽運轉。
它們有時會闖入大氣層,這時在夜空就會有一划而過的亮光,人們就叫它流星。一般的流星體積很小,在它們還沒有來得及落到地面之前就已經在大氣層 中因劇烈的摩擦而燃燒殆盡。少數較大的流星殘骸能落到地面,就成為隕石。
在太陽系中,還有一些校小的天體路著大行地運轉,我們稱它們為這些行星的衛星。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也沒有空氣;溫度變化很大,在月亮上既沒有水,白天可達130°C以上,夜晚又可下降到零下150℃,甚至更低些。因此,月亮上沒有生物存在。體積只月亮離地球大約有三十八萬四千公裡,有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早就對月亮進行過細緻的觀測,並根據它繞地球一周的變化,確定為陰曆的一個月。因為月亮得依靠反射太陽光才被人們看到,所以,在陰曆初一,月亮暗的一面對著地球,我們就看不見它;陰曆十五,月亮整個亮的一面對著我們,於是我們就會看到「滿月當空」。在其它時間裡,月亮朝向我們的一面一部分被太陽照亮,一部分是暗的,於是我們就可以看見不同的月相。
月亮除了繞地球運轉外,本身還會自轉,不過它自轉一周的時間正好與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所以有一半月亮永遠對著地球,另一半永遠背著地球,不讓人們看見。
太陽系中,除了地球有衛星外,還有好幾顆行星也有衛星,而且數目比地球多。如火星和海王星各有兩顆衛星,天王星有五顆衛星,土星有九顆衛星最多的是木星,有十二顆衛星圍繞著它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