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0月9日23時,在我國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天問一號在軌道設計中,安排了一次深空機動和四道五次軌道修正。這次深空機動相當於唯一一次「變道」,意義重大。
至此,探測器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也就是說,沿著變道後的軌道飛行,天問一號就能直接抵達火星附近。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天問一號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其間還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天問一號探測器深空機動軌道示意圖。圖/國家航天局
為什麼要進行深空機動?
——為了調整奔火軌道
自從7月23日發射升空,天問一號在抵達火星之前,需要經過多次軌道調整,任何一個火星探測器都不可能飛在一條理想的地火轉移軌道上,中間需要數次軌道修正和深空機動。
軌道修正是為了減小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深空機動是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
打個比方,就像駕車過程中,修正是微調方向盤,機動就是大拐彎。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環繞器團隊介紹,這次深空機動,改變了天問一號的飛行速度和方向,沿著變軌後的軌道,就可以順利飛行到火星了。
10月1日,國家航天局發布的天問一號「自拍」照,由分離測量傳感器拍攝。圖/國家航天局
深空機動難度多大?
——約3億公裡誤差控制約200公裡
火星環繞器團隊介紹,與速度增量較小、發動機工作較短的常規中途修正不同,深空機動過程中,探測器由發射入軌的逃逸轉移軌道,變軌為精確到達火星的軌道,速度增量大,發動機工作時間長,對探測器控制和推進系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這次深空機動中,瞄準的制動捕獲時火星位置約3億公裡遠,誤差控制約200公裡,相當於北京到上海約1200公裡距離中瞄準一個直徑約0.8米的目標,最終實現的實際精度優於設計指標。
為了實現深空「變道」,火星環繞器團隊根據預定到達火星時間、軌道參數與即時測控定軌參數,制定變軌策略,完成了對應的探測器姿態和軌道控制,確保探測器在深空機動後處於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上。
為了完成地面測控的精密定軌和精確自主的軌道控制,本次深空機動中,定軌任務由我國深空測控站和天文臺共同完成。火星環繞器上裝備了高精度陀螺、加速度計以及具備故障識別與自主處理能力的器上計算機,充分保證了軌控的精度和可靠性。
深空機動有什麼好處?
——能攜帶更多燃料,確保捕獲精度
起初選擇深空機動的方式,也有很多優勢。比如,能允許天問一號攜帶更多燃料,更好地完成探測任務。
另外,深空機動將一個大的捕獲速度增量,分解為兩次相對較小的速度增量,減小發動機單次工作時間;同時,有利於對發動機進行推力和比衝標定,更好地確保火星捕獲的精度。
通過深空機動,火星環繞器研製團隊還實現了對探測器到達時間的優化,得到更有利的捕獲點處的光照條件和通信條件,也使捕獲時探測器經歷的火影時間(探測器進入太陽光被火星遮擋的陰影區)和通信盲區時間更短,保證探測器被火星軌道捕獲,順利環繞火星。
距離到達火星還有多遠?
——4個月後到達,還需多次「闖關」
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天問一號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抵達火星附近,其間還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此前,天問一號已經進行過兩次軌道修正。8月2日7時,剛出發10天的天問一號完成首次軌道修正,3000N推力的發動機工作20秒鐘。9月20日23時,天問一號探測器4臺120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20秒,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120N發動機的實際性能。天問一號發射入軌和第一次中途修正的精度很高,因此第二次修正量很小。
火星環繞器團隊介紹,後續將根據實際飛行狀態,再進行精確的軌道修正,保證探測器能夠按計劃準確進入火星捕獲走廊,被火星引力捕獲。
被火星捕獲是整個任務中技術風險最高的環節之一,俗稱「踩剎車」,只有一次機會。「剎車」早了,探測器速度降得過低,會墜入大氣層撞擊火星; 「剎車」晚了,探測器就會錯過火星,飛向深空。
順利進入環火軌道後,天問一號還要經過多次軌道調整,進入周期約兩個火星日的停泊軌道。天問一號在停泊軌道飛行近三個月,一次次從首選著陸點烏託邦平原上空掠過,觀察著陸點,開展預著陸區成像探測。
最終在窗口到來的那一刻,天問一號完成環繞器和著陸器的在軌分離,著陸器在大約9分鐘的時間裡,執行升力控制、彈傘開傘、拋大底、拋背罩、懸停、避障和著陸緩衝等一系列動作,降落在火星表面。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