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被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之後,轟動全球,使得幾乎所有科學家都在愛因斯坦方程式的基礎上,對宇宙中的時空和引力進行計算,而之後在1916年美國的一位物理學家約翰·A·惠勒,通過計算愛因斯坦場方程得出一個真空解,表明黑洞的存在。
然而近日,有科學研究卻發現,黑洞可能不存在?關於這個引力巨獸,可能只是宇宙中模糊、振動的弦球?
黑洞,號稱為任何光都無法逃脫的天體。
由於它的特殊性,根本無法直接觀測得到,直到2019年,經過科學家多年的觀測和計算,才最終合成了首張黑洞照片。
1974年,著名的史蒂芬霍金也以量子效應理論推測出一種由黑洞發出來的熱輻射,而這種熱輻射同時在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質量。
這導致了一個悖論:落入黑洞的所有信息都被鎖定在內部。但是這些輻射並不能帶走這些信息。因此,當黑洞最終消失時,所有這些信息會去哪裡?
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任何信息來解釋黑洞。一些能解釋這個悖論的信息,以及一些有效的數學來代替宇宙奇點的東西。
在這些物理學家中,有研究弦理論的,這是一種宇宙模型,它用亞原子的、振動的弦取代了所有粒子和力。在弦理論中,這些弦是宇宙中物質的基本組成成分,但我們看不到它們是弦,因為它們太小了。為了讓弦理論的數學工作,必須有額外的維度--所有微小的任何捲曲在自己身上的亞原子尺度,所以我們也看不到這些。
弦理論宣稱是一個關於一切的理論,能夠解釋每一種粒子、每一種力,以及宇宙中的基本一切,還包括整個宇宙本身。
所以,弦理論應該能夠解釋無法解釋的事情:他們用"模糊球"替代黑洞。
在弦理論中,黑洞既不黑,也不是洞。
相反,想要解釋什麼是模糊球的最好參照物是:中子星。
當天體坍縮的引力不足以形成黑洞時,就會變成中子星。
在中子星內部,物質被壓縮成可能的最高密度的狀態。中子是原子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但它們通常與質子和電子等其他粒子一起運動。
在中子星中,這種原子會被分解並溶解,而留下的中子則儘可能緊密地聚集在一起。
有了模糊球,基本弦就不再一起工作,而是簡單地擠在一起,成為一個大的--琴弦球。
雖然目前地球上的探測器已經捕捉到了數十次的黑洞合併,看起來就是相對論預言的那種黑洞,可是未來會發明一種先進的雷射天文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正常黑洞和模糊球時間的區別;
如果這個證明模糊的證據找到了,可不是回答一個黑洞是什麼這麼簡單,而是會揭示自然界最深層次的基礎,解釋宇宙最底層的形成。
文章資料來源《Live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