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百億光年外的輝光

2020-12-04 人民網

核心閱讀

宇宙中神秘的「巨無霸氣泡」萊曼—阿爾法團塊,是百億光年外的一種巨大氣體雲。多年來,天文學家致力於解開其起源之謎。由中外14家單位的學者共同參與的國際研究,揭示了「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對了解包括銀河系在內的眾多星系如何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大爆炸。天文學的迷人之處在於,讓我們有機會乘坐「時光機」,來回望137億年前的早期宇宙,遙望古老星系最初的模樣。

日前,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美國猶他大學等14家單位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來自百億光年外萊曼—阿爾法團塊的能量來源,或許有助於解開星系形成和演化之謎。

觀測發現巨型雲團,找到其能量來源

「巨無霸氣泡」的發現,要從茫茫宇宙中充盈著的氫元素說起。

如果有機會「鑽」進氫原子裡,會看到許多電子在不同能級的軌道上繞核運動。電子從更高能級的外層軌道重回最內層時,會發出特定波長的紫外光子,科學家稱其為萊曼—阿爾法輻射。

一般來說,地面望遠鏡觀測不到這種輻射。但從早期宇宙中發出的萊曼—阿爾法輻射,藉助宇宙大爆炸的膨脹過程,波長拉伸,變身為七彩的可見光,可以被地面望遠鏡捕捉到輝光。

20年前,天文學家在搜索早期星系時,偶然發現了一類巨型氫氣體雲團,能夠發出奪目的萊曼—阿爾法輻射,光芒相當於幾十億個太陽,因此得名萊曼—阿爾法團塊。雲團綿延數十萬光年,物理尺度是銀河系的幾倍大小,像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型肥皂泡,又被稱為「巨無霸氣泡」。

正如汽車運行需要發動機,如此巨型雲團自然也需要強有力的能量來源才能發出輻射。那麼,「點亮」巨大雲團所需要的能量,究竟從哪裡來?

理論模擬給出了可能的來源:星系中的恆星形成、星系中心的黑洞、來自星系外部的冷氣流……但這一切都需要觀測證據來支撐。

國際合作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提供證據表明「巨無霸氣泡」的主要能源,來自其中心產生恆星的星系。團隊還在「巨無霸氣泡」中首次觀測到,有一股氣體物質,因為引力作用被拉向「氣泡」中心。「觀測證據表明,這股向中心下落的氣體,也是『巨無霸氣泡』的能源之一。」合作項目組發起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敖宜平說。

科學家進一步分析,兩個供能來源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關聯?

研究合作者、美國猶他大學物理和天文系副教授鄭政認為,觀測到的下落氣體來自團塊的中心星系外部。通過推斷,這股下落氣體是「氣泡」中心產生新一代恆星的組成物質之一。也就是說,兩個能量來源間存在部分交集。

國際合作富有成效,期待解開更多謎團

合作團隊盯上這個「巨無霸氣泡」,源於一次意外收穫。

10年前,敖宜平和團隊裡的法國科學家在一個選定天區中,開展宇宙早期星系的觀測研究,碰巧包含了4個超大尺度的萊曼—阿爾法團塊。

然而,後續研究並沒有馬上開展,主要受制於觀測儀器的精度、觀測數據的缺乏。

轉機發生在2016年。科學家利用位於智利聯合阿爾瑪天文臺的阿卡塔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幹涉陣列,獲取了「氣泡」中心星系中分子氣體的信息。同處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建設了8.2米口徑的甚大望遠鏡,提供了萊曼—阿爾法輻射的譜線輪廓。

科技的發展帶來機遇,但「巨無霸氣泡」的謎團,還未徹底解開。

一方面,「巨無霸氣泡」的能量來源還有其他可能,比如超大質量黑洞也能產生萊曼—阿爾法輻射。不過,這種黑洞的存在還有待確定。另一方面,目前在「氣泡」中觀測到氣體下落的案例還很少,需要通過構建更複雜、更接近實際的模型來細緻分析。

多年來,這一前沿領域開展著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我們只是發現了冰山一角,還有很多謎團等待探索。」敖宜平說。

遙遠的氣體雲,蘊藏星系演化信息

光的傳播需要時間。太陽光以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跑」過近1.5億公裡,傳到地球需要8分20秒,所以我們此刻看到的是8分20秒之前的太陽。

「從百億光年之外傳回的雲團輝光,使我們有幸對正在形成的原始星系團驚鴻一瞥。目前的天文觀測和理論模型都表明,宇宙中存在著連接星系之間的大尺度纖維狀結構,這些結構裡的氣體可能會落向星系並進一步冷卻,為成長中的幼年星系提供『營養與能量』,或者成為孕育新一代星系的『骨骼和肌肉』。」敖宜平說。

這也正是本項研究的最大價值:這股向中心下落的氣體,蘊含著星系生長演化的關鍵信息,如果後續研究能夠證實它們普遍存在,將對了解包括銀河系在內的眾多星系如何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137億年前,廣袤宇宙中極其微小的密度起伏,還無法形成恆星和星系,宇宙處於「黑暗時代」。直到數億年後,第一批恆星和星系開始出現,群星從此閃耀,宇宙迎來了「黎明時分」。

相比之下,太陽系的年齡僅50億歲、地球才46億歲,實在太過年輕。要解開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之謎,我們還要將目光投向更為遙遠的宇宙深空。

「天文學的研究範圍廣泛,每個團隊的研究都是細小分支。如同浩瀚無邊的茫茫宇宙,人類的了解也只是滄海一粟。對無垠宇宙的好奇、對人類家園的求索,是對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一終極命題的不斷追問,也是一代代科學家仰望星空的原因。」敖宜平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5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遙望百億光年外的輝光
    本報記者 姚雪青核心閱讀宇宙中神秘的「巨無霸氣泡」萊曼—阿爾法團塊,是百億光年外的一種巨大氣體雲。多年來,天文學家致力於解開其起源之謎。由中外14家單位的學者共同參與的國際研究,揭示了「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對了解包括銀河系在內的眾多星系如何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大爆炸。
  • 既然光速最快,天文學家如何知道星系在百億光年外?
    每當發現新的天體或者天文事件時,天文學家總會告訴我們這個天體離地球有多少光年。既然光速是已知最快的速度,那麼,天文學家如何在短時間內知道天體離地球有多少千光年,多少百萬光年,甚至多少億光年呢?對於遙遠的太陽系外天體,我們不可能向那些天體發射光,比如無線電波,然後等待光反射回來,再通過時間差來算出天體的距離。
  • 1光年究竟有多遠?步行1光年要多久?
    遙望深邃的星空,我們想知道這些星星離地球有多遠。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長度單位,例如,釐米、米、千米,但這些長度單位太小了,用於表示天體的距離很不方便,需要用到天文學中的長度單位。1天文單位約等於1億5千公裡,在太陽系內,用天文單位就足以用來表達太陽、月亮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但是在太陽系外呢?太陽系外的天體離地球更遙遠,從地球到宇宙中的其他恆星,即便用天文單位來表示距離也顯得太小了,我們就需要用到還要更大的長度單位——光年。
  • 1光年究竟有多遠?步行1光年要多久?
    遙望深邃的星空,我們想知道這些星星離地球有多遠。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長度單位,例如,釐米、米、千米,但這些長度單位太小了,用於表示天體的距離很不方便,需要用到天文學中的長度單位。宇宙裡的各個天體的距離看似「親密」,但實際上它們之間的距離則是非常遙遠,所以天體的距離就要運用到更大的單位來計算,例如,天文單位。
  • 走完1光年需要花多少時間?
    遙望深邃的星空,我們想知道這些星星離地球有多遠。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長度單位,例如,釐米、米、千米,但這些長度單位太小了,用於表示天體的距離很不方便,需要用到天文學中的長度單位。宇宙裡的各個天體的距離看似「親密」,但實際上它們之間的距離則是非常遙遠,所以天體的距離就要運用到更大的單位來計算,例如,天文單位。
  • 為何「哈勃」能看到百億光年外,卻不用來尋找鄰近星球外星人?
    哈勃拍攝其實在哈勃望遠鏡對人類所有的幫助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可觀測宇宙」概念的形成,目前哈勃望遠鏡在宇宙中觀測到的最遠距離為465億光年其實相對論並沒有錯,因為超越光速的並非星系本身,而是包括星系在內的「空間」,由於空間並不具備靜止質量,它一直保持著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起得擴張狀態,所以說這種「速度」並沒有違反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因此得到的465億光年的半徑範圍,就成為了人類可觀測宇宙極限。
  • 27年前哈勃望遠鏡,在百億光年外發現的「上帝之城」,真的存在嗎
    在上百光年的超遠距離下,城市輪廓還如此清晰可見,也就是說這座城市的巨大已經超乎了人類的想像,甚至它的體積或許比整個太陽系還大,圖片被解析後的第一時間,就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時間人們紛紛猜測這就是外星文明,並且把它命名為-上帝之城,那麼當年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這組圖片,真的是外星人的城市嗎?本期內容我們就來深度刨析一下,這座上帝之城到底存不存。
  • 人類能觀測到150億或者50億光年外的星球嗎?
    首先,人類不可能會觀測到距離地球150億光年的星球。宇宙誕生到現在才過去138億年,所以光在宇宙中的傳播距離最多只有138億光年。不過,由於宇宙膨脹,遙遠天體的共動距離可達465億光年,但這與觀測到距離地球150億光年外的星球是兩碼事。
  • 科普 | 蘇聯科技樹點歪實例:輝光管(Nixie tube)
    輝光管,全名為輝光放電管,亦稱為「冷陰極充氣管」或「冷陰極離子管」, 是一種利用氣體輝光放電原理而工作的離子管,在電子電路中指示、穩壓等作用(摘自百度百科)。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為了非點陣而是線狀化顯示數字而發明的一種電子管,發明於上世紀50年代。
  • 為什麼哈勃能看到幾十億光年外,但卻看不到附近有沒有外星生命?
    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幾十億光年外的星系,為什麼看不到一個星球的表面?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得先來簡單了解下看見與看清這兩個概念,可能在大家都沒在意過兩者的區別,但即使在生活日常中都有明顯的區別,比如我們能看見幾百米甚至千米以外的人,但很抱歉如果不是特殊構造的眼睛的話,肯定是看不清這人長什麼樣!
  • 距離地球百億光年外的恆星亮度驚人,專家稱其可能剛剛發生爆炸?
    而最近在這款刊物上發表的兩篇有關天文學方面的論文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兩篇文章聲稱,科學家在宇宙當中發現了兩顆「閃爍」的恆星,它距離地球是百億光年,這一次的發現是史無前例的觀測,因為人們之前使用引力透鏡根本沒有看到超遠距離的恆星,其中的一個恆星距離我們大約一百四十億光年。這項觀測也使科學家們發現了隱藏在疏散星團內的暗物質信息。
  • 為什麼哈勃能看到100億光年外的星系,但卻看不清冥王星?
    哈勃發現的最遠星系是134億光年外的GN-z11(目前固有距離320億光年),這幾乎是哈勃所能觀測到的最遠極限,也接近了所能觀測到的宇宙極限。直到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在2015年飛掠冥王星時,我們才真正首次看清了冥王星的表面:雖然海王星比冥王星更靠近地球,而且尺寸也要大得多,但哈勃看到的海王星和旅行者2號看到的海王星相差非常大:既然哈勃有能力觀測到134億光年外的星系,那麼,為什麼無法看清太陽系中的天體呢?
  • 7000萬光年外!美麗的星系「像盛開的玫瑰」正在孕育新的恆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7000萬光年的一個螺旋星系中捕捉到了這束令人難以置信的恆星和恆星氣體。這個螺旋星系位於距我們不到7000萬光年的白羊座。1784年,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首次發現了這個星系。在NASA的照片中,NGC 972星系就像一束五顏六色的玫瑰。 哈勃照片中深橙色的色調顯示,氫氣飄過整個NGC 972。 更明亮的光斑也可以通過旋轉的暗星雲和星塵看到——新生的恆星將它們的光投射到太空中。
  • 哈勃望遠鏡能看到百億光年外的天體,為何還發現不了外星文明?
    望遠鏡的能力,在於能看得有多清楚,而不是看得有多遠;如果說看得遠的話,人眼還能看到254萬光年外的仙女星系呢!哈勃望遠鏡於1990年升空,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哈勃望遠鏡經過多次維修和升級,大大擴展了人類認識宇宙的視野,還觀測到100多億光年外的天體。對於望遠鏡的能力,大部分人會覺得「看得遠」,才是衡量望遠鏡能力的標準,其實這是片面的,除瞭望得遠,看得清才是望遠鏡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 為何哈勃望遠鏡能看到100多億光年外的星系?卻看不到眼前行星?
    文/行走天涯為何哈勃望遠鏡能看到100多億光年外的星系?卻看不到眼前行星?作為目前世界上觀測距離最遠的天文望遠鏡,哈勃望遠鏡一直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據哈勃望遠鏡面世以來,也已經幫助人類觀測到了很多距離,地球至少有著百億光年之外的星系,也讓人類真正認識到了宇宙究竟有多麼的浩瀚,這也是為何人類一直堅信在宇宙中肯定存在著和地球一樣的文明,哪怕目前處在的階段是不同的,他們很可能比人類要先進百倍
  • 天文學家觀測到7億光年外目前已知的最大黑洞
    如果這一推測能夠得以證明,這將是以此為中心半徑10億光年區域內最大的超大質量黑洞。據科技日報報導,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地外物理研究負責人凱努斯徹梅甘介紹稱,霍爾姆15A是一個亮堂的星系團,其內核已經耗盡,這一點非常反常。在最新研究中,他們運用超大望遠鏡對霍爾姆15A耗盡的內核進行了觀測。
  • 《我的起源》輝光套裝效果是什麼 輝光套裝效果介紹
    導 讀 我的起源輝光套裝效果是什麼?
  • 輝光放電光譜技術受青睞 市場前景可瞻——訪HORIBA輝光放電光譜儀...
    那麼,輝光放電光譜儀目前的技術水平和市場情況怎麼樣?用戶的實際反饋情況如何?為了深入了解輝光放電光譜儀的技術及市場概況,日前儀器信息網編輯特別採訪了HORIBA輝光放電光譜儀應用支持工程師武豔紅及汕頭大學王江勇教授。
  • 哈勃能看到130多億光年外的行星,為何卻看不清冥王星?
    在相關理論逐漸完善後,科學家們還進一步規範了天體劃分的標準,曾經作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就不幸被排除在外。直到今天,「旅行者」系列成功飛出了太陽系,人們也沒有徹底見識到冥王星的真面目。由於距離遙遠,載人航天短時間內不可能到達,所以只能藉助發達的太空望遠鏡進行觀測。然而,在此過程中有科學家發現,即便是強大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也無法看清冥王星,不僅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 看不見的「人體輝光」--中國數字科技館
    輝光試驗  尤其令人驚奇的是,科學家在研究「人體輝光」的照片中發現,照片中的光暈明亮閃光處,恰恰與中國古代針灸圖上標出的針灸穴位相吻合,而每一個人又都有一種獨特的輝光樣式。  另外,前蘇聯研究人員曾對酗酒者進行「人體輝光」追蹤拍攝,他們發現飲酒者在剛剛開始端杯時,環繞在手指尖的輝光清晰、明亮;喝醉酒之後,指尖光暈會變成蒼白色,同時光圈無力。他們對吸菸者也做了類似的試驗,吸菸上癮的人,輝光就會脫離與指尖的接觸而偏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