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這兩天,醫療界的一個關鍵詞是「舉報」。
圖片來源於新聞截圖
蘇州科室主任被其博士生實名舉報,剛剛,又傳來「海南一醫生舉報自己吃回扣」,被稱之為自殺式舉報。
接下來又有醫生爆料,有醫生「收紅包」後沒有幫忙,患者將其舉報到當地衛生健康委。
有醫生同行說,對這個回扣和舉報問題,噤若寒蟬。大家不約而同地將朋友圈類似的新聞消息刪除乾淨,因為太容易產生負面暗示和影響——你們醫生是不是一樣黑?
醫療是最需要信任的特殊行業,沒有基本信任,醫療就寸步難行,醫生的工作會變成一種虐待,這是一個行業的特點。
而恰恰,這類的新聞卻最容易傷害到醫患信任關係。怎麼辦?
我的看法是,這些事情既然發生了,而且預計未來,這類的事情還將會此伏彼起的發生。與其裝聾作啞,視而不見,等待別人猛潑髒水。還不如讓討論來得更深入和充分一些,讓公眾能夠客觀理性的認識清楚當下的「中國醫療回扣」現象。
別人向你潑髒水的時候,你以為沉默隱忍,就可以免除其辱?這種想法可能並不現實,沉默或許是默認的信號。
首先,討論前,當有一個基本共識,這是可以討論的基礎條件。這個共識是什麼?用衛生法專家、醫療管理者、前醫生胡曉翔老師的話說,那就是——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違法和違規行為,即便是惡法、陋規,也是先遵守,後討論促進修改,不能以收入不公放任自己。
我想,這是一個基本是非的判斷。只有堅持這一個判斷,醫療界才能得到廣泛民意和輿論的支持。
後面的話,主要是針對非醫群體說的話。希望可以幫助你對這個現象,形成一個靠譜的判斷。
第一個視角,當然是同理心。在中國,醫生和別的職業一樣,醫療和別的行業也一樣,既不多好一分,也不會多壞一分。如果身邊的各行各業,都伴隨著紅包回扣現象,想要辦事就要疏通關係。那麼在這種染缸下,醫療行業想獨善其身,醫生化身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這太不現實。
用道德潔癖和法治潔癖的視角觀察衡量醫療行業,不是不可以,但卻很可能太超前極端,容易生成全盤黑暗的醫療印象。
第二個視角,是想說說醫生的責任大小。回扣和紅包現象屬於個例,那就的確完全純粹是醫生個人道德覺悟的問題。但如果這屬於一種行業現象,無論是多麼大牌的院長,國家級的名醫,還是普通醫生,都頻頻地被這一顆顆流彈擊中倒下。我們是應該怪醫生防線太脆弱,還是應該找準那個在不斷狠毒射出子彈的肇事者。答案,顯而易見。
在今天的中國醫療界,
一方面,在醫療體系下,醫生的權力小得可憐,根本進不了決策層面。行業的分配機制和遊戲規則的擬定,把醫生這個群體排除在外。大牌的醫療專家,在當下的醫療環境,有哪些實權?對不起,基本沒有!更不要說普通醫生了。
這個行業問題根本不是醫生群體製造的(如果有選擇,醫生怎麼可能投票給這種隨時會把自己送進監獄的機制?),醫生也沒有任何權力資源來改變這種機制。唯一的自由只不過在於——配合不配合?配合到什麼程度,僅此而已。
在這種邏輯關係下,你要醫生擔任起救世主的角色,改變這種遊戲規則和分配機制,這不現實。
魚塘汙染了,不追責肇事者,卻要怪魚兒不乾淨!
這些魚兒就是醫生。
當某些魚兒成為環境汙染的犧牲品,準備被送上問責臺的時候。
我只希望你有一些同情心和明辨力!
不要把這個汙染水塘的罪魁禍首,指向這些倒黴的醫生受害者。
也不要把改變水質的重任,落在這些魚兒身上。河流汙染是人為的,不要以為「死」幾條魚,河流就會幹淨。怎麼可能啊?
那個舉報自己的醫生,到那個舉報導師的博士生醫生,他們傳遞的一個信號是——汙染嚴重,難以生存,我不想「活」了。
不是到絕境,一個人怎麼可能迸發出這種如此破壞力十足的力量和失常行為呢?
謝謝閱讀,讚賞轉發支持原創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