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小練習】
第四章 光現象
第3節平面鏡成像
知識梳理
知識點1平面鏡成像
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鏡子叫做平面鏡。把出現在鏡子裡的「面孔」叫做物體的______。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______。
知識點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像與物體的大小______;像到平面鏡的距離______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提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像與物關於鏡面對稱。
知識點3虛像
在圖1中,光源S向四處發光,一些光經平面鏡反射後進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視覺。由於有光沿直線傳播的經驗,人會感覺這些光好像是從進入人眼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S′處發出的。S′就是S在平面鏡中的虛像。
圖1
課堂練習
1.決定平面鏡所成像大小的因素是( )
A.物體本身的大小
B.物體離平面鏡的距離
C.平面鏡放置的位置
D.平面鏡的大小
2.人站在豎直放置的穿衣鏡前4m處,若人向鏡移動1m,則此過程中像的大小變化及移動後人離像的距離為( )
A.變大;6m
B.變大;5m
C.不變;6m
D.不變;8m3.圖2中能正確表示小丑在平面鏡中成像的是( )
圖2
4.小立身高1.60m,站在鏡前0.50m處,則他在鏡中的像離鏡面______m,像高 ______m;當他慢慢遠離鏡子時,像的大小將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如圖3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在豎立的玻璃板前12cm處放一支點燃的玻璃多蠟燭A,燭焰高6cm,在玻璃板的後面出現A的像。他再取一支未點燃的同樣的蠟燭B放在像處,發現B與A的像完全重合,則蠟燭B到玻璃板的距離為______cm。為了使像看起來更清晰,實驗最好在______(填「較亮」或「較暗」)的環境中進行。
圖3
6.「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實驗小組用蠟燭、玻璃板、直尺等器材進行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玻璃能透光,便於確定______。(2)兩段等長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與像______的關係,直尺的作用是便於比較物與像______的關係。
(3)只點燃蠟燭A,移動蠟燭B與A的像完全重合,在B蠟燭的燭焰上放根火柴,火柴______(填「能」或「不能」)被點燃。說明平面鏡成的是______像,如果以5cm/s的速度勻速將A蠟燭遠離玻璃板2s時,B蠟燭應遠離玻璃板______cm,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