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又名蓮花。其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有「水中芙蓉」「六月花神」之稱。 荷花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真是因為其具有如此的高尚品格,所以荷花歷來深受文人墨歌詠繪畫的青睞。
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 荷花全身是寶,藕和蓮子能使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等皆可入藥。
荷花之名,是以其外形特徵命名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這樣解釋的:「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故名」。
古代江南風俗,陰曆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生日。故而荷花又有「六月花神」之稱。 為了表達對荷花的高潔形態的讚賞,所以就以金芙蓉和草芙蓉比喻荷花品性的難得。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類之前,大約十萬年前,地球大部分被海洋、湖水覆蓋,隨著氣候的變化,地球上很多的生物遭到了滅絕,但其中被如今的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了大自然的考驗,在阿穆爾河、黃河、長江流域和北半球的沼澤中存活了下來。
到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了解。 在人類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荷花的生長習性、生活環境有了相當豐富的認知,這也為中國古老的荷花文化的產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荷花的記載了。 進入西周時期,荷花就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進入了人們的田間池塘。 同時當時的野生荷花也開始作為食用蔬菜了。
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將荷花和部分分別定了專名。漢初時期的《爾雅》中記載: 「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對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割據相互攻伐,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混戰局面。在這個統一大帝國裡,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逐步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
自從北宋的周敦頤寫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後,荷花就成了「君子之花」。
中國自古熱愛蓮花,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蓮花自然是道教的象徵之一。蓮花在道教中象徵著修行者,於五濁惡世而不染卓。 蓮花冠,是道門三冠之一,因其外形是一朵盛開的蓮花,故稱為蓮花冠。
當然,除了道教外,佛教跟蓮花也有很大聯繫,佛教認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同時又很香潔,喻意佛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又從生死煩惱中開脫,故有「蓮花藏世界」之義。同時蓮花也是「報身佛居之」淨土。
荷花,清白、高尚而謙虛,其具有高風亮節之品格。 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具有堅貞、純潔、無邪、清正的品格。 顯示出其高雅的品質。
荷花自來受文人墨客的青睞,故而也留下了很多的名作,比如宋朝詩人楊萬裡寫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還有一篇比較著名的就是《愛蓮說》,《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荷花,又名蓮花,大家喜歡此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