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兩句千古名句
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這是來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
《愛蓮說》的詩文
周敦頤,我國繼孔孟之後的第二代大儒,由於在哲學上的貢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百度了很多,都說周敦頤是湖南人。但其實這位寫了經典不朽作品《愛蓮說》的宋人是一位廣西賀州人。
據民國二十三年的《賀縣誌》記載:
廣西賀州市所轄桂嶺鎮位於湘、粵、桂三省(區)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省」之說,三國時屬吳地,始設縣治;是秦修蕭賀古道必經之地。
北宋大中祥符年(1016年),湘楚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周輔成考取進士,是年被委任為廣西賀州桂嶺縣縣令。
輔成到任後,桂嶺當年即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桂嶺有大片荷塘,這年臘月, 一般在夏季開放的蓮荷,卻開出滿塘五色荷花,整個冬天都盛開不敗。
第二年,即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周輔成縣令的夫人鄭氏在縣衙中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周縣令為兒子取名敦實,字茂叔,後因避宋英宗皇帝舊諱而改名敦頤。
現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仍存有「周家祠堂」,富川縣福溪村仍存有「濂溪祠堂」。2015年我們的賀州學院成立了周敦頤研究所,開展周敦頤研究。
賀州學院今年舉辦的活動▲
該校圖書館也組織了項目研究團隊深入廣西、湖南、江西等地調查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有關周敦頤的資料,於2016年建成周敦頤理學資料庫,作為圖書館特色資料庫之一進行建設。
周輔成縣令出身於書香門第,為官開明勤勉,「務行政德澤,人人久而不忘。」他在桂嶺掌政多年, 深得百姓擁戴。
兒子周敦頤受家庭薰陶,常年耳濡目染,從小便喜愛讀書,加之天資甚慧,過目成誦,在家鄉桂嶺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周敦頤出生於桂嶺荷塘邊,整個童年和求學階段都離不開荷塘,由此對荷塘情有獨鍾,特別青睞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在廬山蓮花峰下創辦了濂溪書院。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因酷愛蓮花,還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蓮池」,種植蓮荷。
在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於堂前。後寫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愛蓮說》中提倡的「出汙泥而不染」的品格,已構成中國優秀人文精神中的寶貴要素之一,它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人們處世立命的一桿標尺,影響源遠流長。
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由於廣泛的閱讀,他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到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周敦頤的舅父鄭向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特別喜愛聰慧仁孝的周敦頤。在周敦頤20歲時,鄭向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簿的職位。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宦業「過人」。
周敦頤在贛州為官多年,清廉勤勉。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餘)司理參軍時,為一個法不當死的囚犯,和上司轉運使王逵據理力爭,並遞上辭呈不願為官,終於使剛愎自用的王逵承認自己的錯誤,囚犯因此逃過一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周敦頤通過研究《周易》,寫出了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他所提出的哲學範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死後名聲才逐漸顯揚。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愛蓮說》中表達的
不隨世俗、潔身自愛
這正直向上的寶貴精神
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本期至此 謝謝觀看
素材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