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這一名句出自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這樣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僅此一句便寫出了中國古代文人對於荷花的熱愛,然而周敦頤並不是最早這樣形容荷花的人,早在周敦頤之前,就有過無數的文人墨客用生動的筆法描繪過荷花「潔淨」的特點。
正是因為荷花具有「潔淨」的特點,所以人們喜歡用荷花去比喻品格高潔之人,在古代文人的心中,荷花也具有了相對「神聖」的地位。儘管中國文人對於荷花情有獨鍾,但荷花並非是中國獨有的植物,荷花的分布非常廣泛,大部分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都能夠找到荷花的蹤影。在中國,北到黑龍江,南至海南島,西近天山北麓,東臨沿海地區,都可以見到荷花。
荷花外表呈現出來的是「聖潔嬌柔」,而內在卻極為堅強。
作為一種遠古時期的植物,它經歷了地球環境的幾度驟變,挺過了寒冷的冰河時期,才使得今人能夠得見它的美麗。荷花是現今可以找到的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所以人們也習慣於將荷花稱之為「活化石」。
地球的兩代霸主都曾經目睹過荷花之美,一個就是我們人類,而另一個就是地球歷史上最強大的生物恐龍了。是的,在恐龍時期就已經有了荷花。要知道,在那一時期,地球上布滿了蕨類植物,這些龐然大物隨隨便便就可以長到數十米之高,那是一個蕨類植物統治的時代,對於種子植物而言,那個時代就是一個噩夢。而荷花作為種子植物的元老,並沒有像其它種子植物那樣被消滅,而是堅強地活了下來。
人類喜愛荷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荷花看起來永遠那麼「乾淨」。
但卻少有人會追究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秘密。小時候曾天真地以為荷花從淤泥中發芽,經歷了水的洗禮,淤泥都被洗掉,出淤泥而不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事實並不是這樣,荷花的乾淨不僅限於「出淤泥而不染」,無論何時,我們所見的荷花都是那麼乾淨,幾乎沒有一絲塵土,而其它的花卉時間一長就會蒙上一層灰塵。
荷花的乾淨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秘密就在於其獨特的結構,在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荷葉的表面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光滑,實際上布滿了短小的鈍刺,這些短小的鈍刺之間存在著一層蠟質白粉,這對於荷花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不僅是泥土灰塵,就是水也無法沾染其上。
當我們把水滴落在荷葉之上,荷葉並不會因此而被打溼,水只會凝成滾動的水珠,水珠還會順便帶走荷葉上的微塵,這就是荷花永遠看起來那麼乾淨的原因。
荷花不僅美麗聖潔,而且全身是寶。早在原始人類時期,人們就發現了荷花的食用價值。作為一種水生植物,荷花在淤泥之中埋有肥大的地下莖,在這些地下莖的橫斷面上遍布著大小不一的孔洞,這是荷花作為一種水生植物所獨有的,這些孔洞實際上就是為了適應水中生活而形成的氣腔。
荷花這種有趣的地下莖是可以食用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藕」。藕不僅中間有孔洞,而且分節,一般而言,主藕少則四節,多則七節。荷花的種類很多,所以藕的種類自然也就很多。
除了受品種的影響之外,藕的好壞還受到栽培技術和外部條件的多重影響。
任何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藕的口感、風味、大小、色澤出現變化。荷花發展到今天,種類眾多,而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觀賞,一類為食用。中國人講究「藥食同源」,藕既是一種食材,同樣也是一種藥材,作為一種食材,藕中含有維他命C以及多種礦物質,而作為一種藥材,它能夠消食止瀉、開胃清熱,還有促進新陳代謝、防止皮膚粗糙的效果,這可能是很多女性朋友的最愛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也將藕描述為「靈根」,認為藕有消除淤青和消煩解渴的功效。藕風味獨特,閒暇時刻,品藕觀荷,心念古人詠蓮的佳作,也是一番別有意味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