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道期中測試題:
這道題滿分12分,均分不到3分,可謂是「失效題」,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靠第一問拿分,第二問能做對的同學鳳毛麟角。因此,該問題值得去分析。
1 命題角度分析失效
試題的得分如此低,一方面說明學生水平還沒達到測試的水平,另一方面則說明命題出了問題。有些教師命題時選題很有隨意性,將轉化多、思維量大、綜合性強甚至是偏難怪的題目選來測試基礎年級學生,完全沒有根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情況和能力選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命題),便導致試題完全失去了測試目的,試題的難度,效度和區分度都很難得到應有的保證,導致命題出現「失效」現象(可看本公眾號查閱前幾日關於命題「失效」的舊文重讀)。
究其原因,命制測試題時可能在選題上存在「拿來主義」的現象。選了就用,沒有做一些思考:沒去思考在當前知識體系下能選這道題?選該題測試的目的何在?該題對知識理解有多大功能?該題是否切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認知基礎?更何況很多流行在資料中的好題本身就是人為編制出的「偏、難、怪」呢?——選題的「拿來主義」是命題中一個極其嚴重的不良傾向。
從知識點看,試卷的第17題(2)和第19題就以a^x-a^ (-x)考過,而本題中函數f(x)和g(x)就是此函數模型。同一函數模型在同一份試卷中出現三次,知識點的重複考查在周練卷中未嘗不可,而在綜合性考查的期中卷中出現這樣處理值得商榷。
2 解題角度分析學生能力
本題第二問,首先需要學生通過已學知識表徵函數對稱性,抽象要求比較高,很多學生並沒有達到問題解決所需的表徵力,從一些寫的同學看,幾乎都採用運算的方式來嘗試獲得F(x)存在的關係——由於指數運算的基本功薄弱以及運算方向的迷失,基本都是無果而終。即便學過對稱性的學生,也不能由y=e^x-e^(-x)/e^x+e^(-x)的奇偶性來引導自己通過圖象平移的相關認知來迅速表徵出F(x)的對稱性。
其次,在獲得對稱性的前提下,如何處理H(n)=F(1/n)+F(2/n)+……F(n-1/n)也是超出學生認知範圍——倒序相加法(首尾相加法)學生知道嗎?學生似乎還沒有達到神通高斯的水平,所以本就少得可憐有了對稱性表徵意識的學生由於糾纏整數n的奇偶性,導致最後計算H(n)出現混亂而錯。
最後,處理不等式恆成立對學生在細節的把控要求也過高。其一是說明y=e^x+e^-x單調性時,無論採取定義證明還是複合函數單調性都顯得拖沓與邏輯性不夠,而其實這個問題在學習過導數後就顯得較為自然;其二是對其下界2的細節考量,學生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和意識去考慮如此細,這些都嚴重超出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
3 基於分析的講評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在講評過程中需要分三個層次講評:
第一,引導學生準確表徵F(x)的性質。指導他們在面對複雜結構時要學會觀察(代數問題看結構應時刻滲透),並採取以退為進的思維策略發現其根源是奇函數y=e^x-e^(-x)/e^x+e^(-x)的演變和拓展,從而找到信息表徵的著力點,然後再進行相關的運算操作進行確認。
第二,引導學生準確處理H(n)。在此環節中,應先順著學生的思維去引導,他們很可能陷入奇偶性討論的糾結狀態,可藉助特殊值n輔助思考,準確解決了計數中的個數問題,再從最後結果和高斯思維中尋找「倒序相加法」的運算支撐力,引導學生認識到運用該法的實質是「等值配對」,而並非個數!
第三,引導學生再次鞏固不等式恆成立常用方法——分離參數,並讓學生對分參後對複雜結構要具備化簡意識,化繁為簡,簡中求道,這是數學解題的一條重要準則。再聚焦到函數求最值的過程與細節上考進行局部研究,尤其要讓他們理解n-1是否可取到2,可採用貼近學生理解水平的方式進行教學,如藉助取具體的數值或圖象,讓認知的難點具體化和形象化。
總之,無論是命題,還是講題,都要做到「眼裡有生」,這樣的命題與講題才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