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大王秧歌東阿大王秧歌是一種民間舞蹈,歷史悠久,表演形式獨特,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大王秧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表現了當地民間藝人的美好心靈和高尚藝德。
東阿大王秧歌排練現場
延伸
東阿大王秧歌百年舞出來的風採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在魯西地區,傳統舞蹈眾多,民間秧歌也分不同的流派。東阿縣新城街道大王村的大王秧歌,歷經140餘年,至今仍在春節等喜慶節日裡展演,並且舞出了不一樣的風採。「大王秧歌經過幾代人的傳承,不但豐富了內容,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11月20日傳承大王秧歌的東阿縣新城街道大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士越告訴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淵源——
東阿大王秧歌來源於河北平山
在山東西部很多地方的志書裡都有對秧歌形態的記載,比如「元宵張燈火,放花炮,多人圍聚,持花燈為秧歌之戲,即古儺遺也」,再比如「上元燈節,沿鄉儺古俗,各村鎮徒步裝男扮女,二三十人不等,諺曰秧歌,城鎮則遊行四街,在鄉間則週遊附近村落,至則男婦臨觀,途塞巷滿」。
東阿大王秧歌也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形式獨特,在當地影響力大,歷史悠久。清光緒二年(1876年),大王村15歲的王有典被父親送往河北平山縣戲團學唱戲,在戲團跟一戲友學會了秧歌,並且經常被邀參加平山縣的吉慶文化活動。三年後的1879年,王有典回到老家大王莊。
得知王有典在外學會了跳秧歌,並且水平很高。於是,在村裡有地位的人牽頭下,組織村裡及周邊村能歌善舞的人向王有典學習跳秧歌。而王有典在教村民跳秧歌的同時,根據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在技巧中加進簡單情節,他組織表演的秧歌受到村民的稱讚。從那時起,秧歌便成了大王村特有的舞蹈,此後,不斷發展壯大,經常被邀參加縣裡的各種吉慶文化活動。
特點——
東阿大王秧歌隊列像橫寫的8字
據大王秧歌第三代傳承人、67歲的王士俊介紹,大王秧歌屬於小型隊,表演時其動作自然流暢。一般有4個點,按順序進行,交叉前進。隊伍按行排列,四人為一行,一起前行,然後轉身回頭,交叉串花,像似橫寫的8字,也叫雙人過橋;也可一人前進再返回頭串單花,秧歌隊保持步調整齊、行動一致,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大王秧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程式和藝術風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表現了當地民間藝人的美好心靈和高尚藝德。
大王秧歌隊一般與高蹺隊一起活動和演出,高蹺隊的主要角色有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白蛇、青蛇、傻小子、醜老婆等,大王秧歌主要角色為鼓和花,鼓為領舞者,花為女角,多在30至50人左右,動作自然流暢,深受群眾喜愛和歡迎。演出的主要服飾有:樂大夫頭飾、翻毛對襟皮襖、花鼓頭飾、傻小子頭飾、傻小子肚兜、虎頭娃娃鞋、醜婆頭飾等,演出的道具有:傘、甩子、花鼓、箍漏擔、芭蕉扇、棒槌、撥浪鼓等。
王士俊表示,大王秧歌,從古至今,伴隨著民間豐富紛繁的民俗文化活動,經歷了及其漫長和不斷漸變的發展歷程,在民間藝人世代保護及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幾個特點,伴隨著民間喜慶節日、民俗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形成獨特的對區域民俗習慣的依存性特徵;經過民間藝人長期實踐,在跳法上已經形成具有獨特風格和固定模式;大王秧歌還具有群眾自發以及參與大型民俗文化藝術活動的群眾性特徵;跳法上,大王秧歌既簡練單純又複雜細膩,人物眾多,形神兼備,具有極強的觀賞性。
傳承——
東阿大王秧歌已傳承到第四代
東阿大王秧歌在第一代傳承人王有典的傳承和創新中,成了大王村特有的舞蹈形式。後來,王有典將這一技藝又傳給大王村的村王成福(1913年生人),王成福經過幾十年與老藝人不斷切磋,學習交流,形成大王秧歌新的風格。現在大王秧歌的傳承人為67歲的王士俊,經過王士俊積極發展、宣傳,大王秧歌已廣泛流傳於茄李、卜莊等周邊村莊集附近鄉鎮,乃至在普及聊城其他縣市。
東阿大王秧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大量道具也散落在民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年青一代,雖然也愛好秧歌這種民間舞蹈藝術,但又因生活所迫而長年外出務工或經商,已無暇顧及它的傳承和延續。」王士越說,2017年之前,大王秧歌每年過年過節都組織演出。隨著2017年大王村的拆遷,3年來村民都分散租房居住,很難集中起來進行秧歌演出。所以,3年來,村裡沒再組織演出。待2021年五一期村民喬遷新居,基本都住到一塊了。那時,還繼續組織村民踩高蹺、跳秧歌,將這一傳統文化舞蹈形式傳承下去。
目前,東阿大王秧歌已確定不惑之年的王士越為第四代傳承人。相信在王士越的帶領下,東阿大王秧歌會越跳越紅火,舞出一片吉祥和祥和。
【來源:聊城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