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廣靈秧歌|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瑰寶

2020-12-08 騰訊網

廣靈秧歌又名「優歌」,它是流行在廣靈、渾源以及河北省的淶源、蔚縣、易縣一帶的地方戲曲,由當地的蹦蹦戲、民歌以及北路梆子劇種之影響發展壯大而成。據清朝乾隆十九年撰寫的《廣靈縣誌》記載:「春場在先農壇。是日,設春筵用優歌。」由此可見,廣靈秧歌的形成年代,起碼也在乾隆十九年以前,甚至在清初康熙年間就有其雛形。

清末同治、光緒年間,隨著梆子劇種的蓬勃發展,廣靈秧歌也不斷成長壯大。大同、渾源、陽高以及河北省蔚縣、淶源縣、易縣等地區經常有廣靈秧歌班社的演出活動,因為它演出的「上墳」「趕腳」「過年」「打雁」「殺鞋」「殺狗」等劇目,生活氣息十分濃厚,符合觀眾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心理,因此很受廣大觀眾歡迎。據調查,本世紀30年代,廣靈縣大部分農村都建立了業餘班社,這種業餘秧歌班社後來逐漸發展到臨近的蔚縣、陽高、陽原、靈丘、渾源等縣,廣靈秧歌傳入這些縣以後,又和當地的民歌、小調、方言、土語相結合,於是產生了「蔚縣秧歌」「陽高秧歌」「陽原秧歌」「靈丘秧歌」「渾源秧歌」。僅「陽高秧歌」又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桑乾河以南的「堡村秧歌」,另一派是桑乾河以北的「八裡臺村秧歌」。「南派」行腔穩健,「北派』行腔華麗。解放以後,1983年7月廣靈縣正式建立廣靈秧歌劇團。

廣靈秧歌唱腔包括訓調十九個、小曲三個、各種板式八種。訓調、小曲屬弦索調,是秧歌的早期唱腔。一般為四句一段,反覆演唱,在傳統的「三小戲」中經常使用。秧歌的板腔體唱腔共有八種,即:「揚腔」「頭性」「二性」「三性」「介板」「倒板」「滾白」「夢昏」。其中:「揚腔」是「頭性」的引子;「頭性」屬慢板;「二性」節奏平穩,可快可慢;「三性」與「介板」適宜表現激動情緒;「滾白」與「夢昏」適宜表現悲痛和昏死復甦的情緒。

文武場樂器與其它劇種大致相同。

傳統代表劇目有:「烈女傳」「三賢」「合鳳裙」「花亭」「送枕頭」「打瓦罐」「殺狗」「潑水」「趕腳」「借冠子」「張喜鵲打老婆」「王三小求妻」等一百多個劇目。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沁源秧歌和南月蘭的故事
    沁源秧歌又稱「沁源小調」,是由沁源縣當地民歌發展起來的地方小劇種戲曲,其形式短小活潑,曲調柔和細膩,表演自然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成為了沁源人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在沁源秧歌的傳承發揚中,全縣產生了一大批沁源秧歌愛好者,她們將自己的情懷、熱愛與沁源秧歌緊密相連,為沁源秧歌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沁源秧歌傳承人南月蘭老師,一起來聽聽她與沁源秧歌的故事。
  • 海陽:拜年秧歌熱鬧開鑼 場面火爆
    「沒有秧歌不叫年。」19日上午,一年一度的海陽大秧歌賀年會再次隆重上演。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除了秧歌展演,還增加了海陽大秧歌傳承發展研討會和虎頭灣祭海祈福大典兩大環節,更加豐富了賀年會的內涵,不僅讓海陽百姓享受到了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大餐,又為海陽大秧歌這一非遺瑰寶的傳承搭建了良好平臺。
  • 劉衛兵 | 林盤,最重要的是保住那股鄉土氣息
    劉衛兵:也許是因為從小繪畫,對在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田野裡寫生特別喜歡,那種和自然的接觸讓人特別自在,所以對林子的民居建築有骨子裡的偏好,就像對民窯土瓷和穿鬥撐拱。它是先人留給成都平原最為深厚的文化依戀,我要做的就是留住歷史,保住那股鄉土氣息,書面語言就是天人合一的樸素低碳可持續發展觀。這也是我近日在曼谷聯合國會議中心舉行的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表達的川西林盤的當代價值。這就是全球化現代大工業背景下,當下人類都渴望的與自然平和相處之道,是產生於蜀地鄉土的道家之「道」。
  • 「追蹤」這位登上湖南衛視的「海陽秧歌少年」,大家怎麼看?
    這支山東海陽秧歌豪放自由又不失現代元素的巧思,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前述推文中說:「在沈培藝和張藝興兩位風暴鑑證官的配合下,呂科鏑生動地介紹了山東三大秧歌的主要特點,還用野豬和糖醋裡脊的例子解釋了他與海陽秧歌的緣分。貢獻了笑點的同時,這位剛滿21歲的年輕舞者也讓海陽秧歌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收穫了更多的關注和喜愛。
  • 杭州戲曲的經與緯
    從戲曲誕生以來,杭州的戲曲活動就從來不曾消歇,劇種、演員、劇目、演出、創作等構成了杭州的戲曲風貌,但將這散金碎玉的戲曲活動串聯起來,系統翔實地描述杭州戲曲的發展歷史卻並非一件易事。作者在這一章裡側重表現的是杭州戲曲演出的繁盛局面——當時在杭州演出的有京劇、崑劇、越劇、杭劇、目連戲和三腳戲等,演出市場十分熱鬧,作者對不同劇種的演出情況進行了梳理,使讀者對當時杭州的戲曲演出一目了然。
  • 「敦化傳統秧歌文化」秧歌音樂的命脈,中華精神的象徵
    敦化傳統秧歌文化在敦化市秧歌文化博物館正廳,有兩面直徑1.5米描金彩繪的巨型大鼓。相信它給所有到過秧歌博物館的觀眾帶來深刻印象的展品。說起鼓可謂是秧歌音樂的命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秧歌表演過程中的力量,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周易》記載:「鼓之舞之以盡神」。
  • 常州有秧歌?有,還曾是過年大戲
    總共68頁中記錄了秧歌燈的唱段、曲調;其中還有兩頁專門標註出20多種道具燈的扎制草圖。1999年《秧歌燈》甫一面世,便打破了「江南有秧無歌」之說。  「秧苗天下算第一,七棵秧苗栽全了,風調雨順豐收年」,60歲的湯金龍張口就來,他是談莊秧歌燈第五代傳人。至今逢年過節,包括老湯在內的民間藝人依然會張羅表演。
  • 平山縣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統戲劇西調秧歌專場演出
    8月16日上午,平山縣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統戲劇西調秧歌專場演出在縣文體活動中心廣場舉行。我縣專門組織西調秧歌劇種集中展演,在歷史上尚屬首次。活動吸引了我縣多個鄉鎮10多個村莊100餘名西調秧歌愛好者踴躍報名參加,近50位民間藝人化妝著裝登臺演出了《殺樓》《劉公案》《賣水》《訪海寧》《小八義》《戲寶寺》《雙鎖櫃》等傳統經典劇目。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
  • 濃鬱的銀杏果實散發出濃鬱的香味,讓許多遊客流連忘返
    隨著銀杏葉在風中翩翩起舞,濃鬱的銀杏果實散發出濃鬱的香味,讓許多遊客流連忘返。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原名鴨腳樹或公孫樹,是世界珍貴樹種之一。該樹是一種珍寶,葉、皮、根、果均可作為藥用,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我們把這些古老的銀杏樹當作「神樹」,村民們細心地照顧了他們幾代人。每棵銀杏樹都長滿了銀杏,每家每戶都會在成熟的季節收穫銀杏果實。」
  • 中華橘源有「瑰寶」 探尋「指尖」上的黃巖非遺|上海歆克勒
    歷史悠久的橘鄉,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了一大批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2020浙江台州黃巖柑橘旅遊節開幕之際,「跟著農遺遊鄉村」——農遺良品展示也同時亮相。就讓我們一起探尋黃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換個視角來體驗一下黃巖之美。
  • 戲曲·婺源徽劇 | 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戲曲·婺源徽劇 | 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2020-12-03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麗中國鄉村行——壺流河畔廣靈美
    美麗中國鄉村行——壺流河畔廣靈美 2021-01-07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坐落在雪山腳下的磨西古鎮,充滿著鄉土的氣息,體驗多種民族文化
    坐落在雪山腳下的磨西古鎮,充滿著鄉土的氣息,體驗多種民族文化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很多人都是很喜歡雪的,尤其是一些南方人,因為之前他們可能很多年都沒有見過雪,都不知道雪是長成什麼樣子的,算起來他們對雪其實還是很鍾情的。
  • 戲曲·遠安花鼓戲|表演粗獷誇張,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表演形式遠安花鼓的表演,粗獷誇張,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解放前,其表演已形成了粗略的系列:行、坐、立、做;手、眼、法、步都已定型。如行:正旦走「碎步」,彩旦走「搖步」,搖旦走「風浪步」;生角走「方步」,丑角走「課步子」「排山步」「拙步子」等。在坐功上,正生坐「滿月」,旦角坐「半月」。在做功上,有亮相、整發(整冠)、整衣、使扇等。
  • 「花燈滇劇藝術周」「戲曲進企業」來到元謀人世界公園
    雲南花燈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演出的許多劇目反應出農村中生產、勞動、婚姻等民間藝術特色,充滿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其中猜調以活潑、詼諧的特色,載歌載舞,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其實這樣的演出活躍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了他們的文化生活新期待,也可以增進廣大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跑旱船 扭秧歌 民眾樂翻天 寶塔區河莊坪鎮舉行各村秧歌匯演
    核心提示: 為了讓全鎮人民過一個喜慶熱鬧、文明祥和的新春佳節,進一步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2月8日上午,由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政府組織的2017年元宵節秧歌展演活動在河莊坪金延安鼓樓廣場舉行。來自河莊坪鎮餘家溝村、李家灣村、井家灣村等6支秧歌代表隊400多人參加了此次秧歌匯演。
  • 【論文精選】廣靈驢HSL基因克隆、序列分析與差異表達
    摘    要:試驗旨在對廣靈驢的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基因進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並對HSL基因在廣靈驢不同組織中的差異表達水平進行分析。使用RT-PCR法擴增並克隆廣靈驢HSL基因CDS區部分序列,將序列拼接後得到HSL基因完整的CDS區全長序列,並對序列進行一系列生物信息學分析,通過實時螢光定量PCR檢測HSL基因mRNA在廣靈驢的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背最長肌和皮下脂肪7個組織中的表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