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傳統秧歌文化」秧歌音樂的命脈,中華精神的象徵

2020-12-05 悠遊吉林

敦化傳統秧歌文化

在敦化市秧歌文化博物館正廳,有兩面直徑1.5米描金彩繪的巨型大鼓。相信它給所有到過秧歌博物館的觀眾帶來深刻印象的展品。說起鼓可謂是秧歌音樂的命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秧歌表演過程中的力量,源於中國遠古時期。《周易》記載:「鼓之舞之以盡神」。鼓是中國常用的打擊樂器,屬於八音中的「革」類樂器。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現存最古老的鼓大約有3000年。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廣泛。說道此處有人不僅會問,在全球的人類文化當中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鼓文化元素,遠到非洲的非洲鼓、歐洲的科爾特鼓、美洲的神鼓、朝鮮半島的長鼓,為什麼中國人要對鼓有如此崇高的文化地位?這就要從中華人文初祖黃帝說起。

(圖為大鼓)

(圖為鼓陣)

(圖為石鼓)

黃帝殺夔以其皮製鼓

《通監外紀》說:「黃帝命岐伯作鼓。」《黃帝內傳》說:「帝伐蚩尤,元女為帝制鼓」;《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東海中有流坡山,人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天角,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鼓,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以威天下的事實便是戰勝螢尤。繭尤為炎帝後畜,在炎帝被黃帝大敗之後,起而為炎帝復仇。狀頭鐵額,能吃鐵石,飛空走險。黃帝在九天玄牛女的幫助下,製成夔牛皮鼓八十面,其威力之大,一震五百裡,連震三千八百裡。但尤也本領高強,變化多端,九次擊鼓才使他停下來,不能飛走。黃帝殺之於青丘。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製成夔牛皮鼓,取得天雷一樣的效果,終於戰勝尤,成功統一中原。

古代制鼓離不開獸皮與陶土。鼓的產生,正是由於原始先民漁獵生活有了剝皮與制陶的技藝。《禮記·明堂位》記載:「土鼓羨桴,葦,伊者氏之樂也。」表明在很早的「伊者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為框,兩面蒙皮的一種原始打擊樂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變而成。傳說伊者氏用草編成的鼓槌敲擊土鼓,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呂氏春秋·古樂篇》說,堯命質用糜鹿皮蒙在瓦的口上,用來敲擊,也是類似的土鼓。

鼓之應用狩獵、祭祀、軍事等用途廣泛

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據說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裝飾;中間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鼓在殷商時期開始廣泛應用,尤其是軍旅和宮廷、郊廟祀典的用鼓,已積累了許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農耕文化進入高度發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並制定了一套鼓樂制度,將鼓納入了儒家的禮制規範。據《周禮地官》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六鼓,指分(音)鼓、雷鼓、路鼓、靈鼓、晉鼓、皋鼓;四金,指醇、鐲、繞、鐸。可見,此時鼓已用作各種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分(音)鼓專門用於軍事,據《說文》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於軍旅,這些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應用。

財權重器彰顯尊榮

《隋書地理志》說:「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由於戰爭和祭祀都由統治階級的頭人主持,鼓也就逐漸上升為禮器,成了佔有者身份和地位的化身。鼓,不單是敲擊和實用的東西,更多的是作為重器陳設,以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花紋之精,顯示主人的權勢和富有。

鼓,作為珍貴物品,常被民族首領賞賜給有功者,並被作為貢品進獻給中央王朝。統治者亦「必爭重價求購,即百牛不惜」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相反,社會地位不高而經濟上富有的人,即可購入鼓而提高社會地位。

晉代:「廣州夷人,寶貴銅鼓」

唐代:「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

宋代:「嶺南豪家則有之」「有鼓者,極為豪強」

明代:「得鼓二三,便可餐號稱王」(見《明史·劉顯傳》)

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鼓在古時不僅是權力的象徵,而也成為財富的象徵,正所謂「財權重器,彰顯尊榮」。

眾樂之指揮內涵深遠

鼓是遠古音樂的核心。古代樂舞開始先要擊鼓,表現周武王伐紂的《大武》樂舞,就是在奏樂之前先擊鼓,以此警戒眾人而使眾人先存敬意,此為「先鼓以警戒」。至今民樂和戲曲中都以鼓為指揮,這可說是自古流傳的規範。杜明介紹說,鼓在音樂中標示節拍、統一節奏,使眾樂器張馳有度、秩序井然,「鼓在音樂中可以表現歡快、沉重、號召等,起到烘託和色彩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樂器,它的功能是其他樂器不能替代的。"

古往今來,「鼓」的用場寬泛,文化內涵更是深遠:圖騰崇拜時期以鼓為舞;廟堂祭祀、宮廷慶典都離不開鼓人掌教;更夫以鼓報更,軍旅以鼓鼓舞士氣;舊官衙大堂懸鼓,擊堂鼓可以鳴冤;釋、道教僧道道場,繞鼓伴作法事;酒令擊鼓傳花,戲曲鼓板領奏,農事擊鼓插秧,圍獵以鼓驅獸。鼓常常被編入成語、戲文和故事:曹別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三國名士禰衡「擊鼓罵曹」,成為不容遺忘的歷史人物;「張飛擊鼓古城會」是兄弟情義相知。

源遠流長威震下

鼓,源遠流長的遠古重器、神器、昭示力量、穩定、剛毅與正義。嘉立於天地問,它那鏗鏘之聲,朗朗正氣,連綿不絕。在華夏諸多民族傳說中,鼓既具美好的寓意,更具神奇的威力。壯族傳說,鼓能降龍、服虎、鬥犀,能幫助人克敵制勝,彝族更有習俗,認為鼓能驅除邪氣,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水族認為:將鼓置於床下,可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貴州苗族傳說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法力無邊的法器,銅鼓一響,妖魔鬼怪都會被鎮住。更多民族將鼓分為雌雄兩種,認為鼓是通人性的神器。

寓意深遠歷久常新

歷經歷史滄桑演變的中國鼓在古代和現代的許多領域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蘊含新的魅力,具有廣泛的用途。正所謂「金鼓迭起,鏗鏘鐺盤"。「擊之以為樂」;作為樂器演奏或伴奏歌舞,如「黃門鼓吹"。傳遞信息:報警、報時、通傳等。用作重器:南方民族以鼓為重器,象徵權勢和財富,五嶺地區最貴「銅鼓」。塞神祭祀:鼓被古人視為神器是受崇拜的器物。指揮作戰:「擊鼓其鏜,踴躍用兵」「漁陽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主要用來協調統一作戰。

今日中華大地正演繹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新局面,新時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展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競爭愈演愈烈。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有志之士需要高昂的鬥志、鼓舞的士氣,也需要「援袍而鼓忘其身」的先行者胸襟和開拓進取、勇猛精進的氣魄、更離不開的執纏擊鼓、運籌帷幄的智慧。惟有如此,才能一馬當先,決勝千裡,真正的立於不敗之地,如金鼓般威填四方,成為時代的贏家,成功的引領者。

秧歌文化博物館正廳中的兩面巨型中國鼓,鼓面繪製了敦化境內2萬6千年前摩崖石刻古人類壁畫,畫中遠古人類歌舞場景。敲擊鼓面起伏跳動的畫面仿佛穿越千萬年的祖先悅動起舞鼓聲震徹環宇。它守候著中華精神的生生不息期盼著您的文化之旅。

來源:敦化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相關焦點

  • 平山縣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統戲劇西調秧歌專場演出
    8月16日上午,平山縣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統戲劇西調秧歌專場演出在縣文體活動中心廣場舉行。 此次活動由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主辦,縣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承辦,旨在弘揚我縣傳統文化,傳承本土傳統戲劇
  • 「追蹤」這位登上湖南衛視的「海陽秧歌少年」,大家怎麼看?
    「人物」這個「00前」的小夥,把海陽秧歌舞上了熱門綜藝》,介紹了身上流淌著一半海陽人血液的這支山東海陽秧歌豪放自由又不失現代元素的巧思,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前述推文中說:「在沈培藝和張藝興兩位風暴鑑證官的配合下,呂科鏑生動地介紹了山東三大秧歌的主要特點,還用野豬和糖醋裡脊的例子解釋了他與海陽秧歌的緣分。貢獻了笑點的同時,這位剛滿21歲的年輕舞者也讓海陽秧歌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收穫了更多的關注和喜愛。
  • 沁源秧歌和南月蘭的故事
    沁源秧歌又稱「沁源小調」,是由沁源縣當地民歌發展起來的地方小劇種戲曲,其形式短小活潑,曲調柔和細膩,表演自然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成為了沁源人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在沁源秧歌的傳承發揚中,全縣產生了一大批沁源秧歌愛好者,她們將自己的情懷、熱愛與沁源秧歌緊密相連,為沁源秧歌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沁源秧歌傳承人南月蘭老師,一起來聽聽她與沁源秧歌的故事。
  • 跑旱船 扭秧歌 民眾樂翻天 寶塔區河莊坪鎮舉行各村秧歌匯演
    核心提示: 為了讓全鎮人民過一個喜慶熱鬧、文明祥和的新春佳節,進一步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2月8日上午,由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政府組織的2017年元宵節秧歌展演活動在河莊坪金延安鼓樓廣場舉行。來自河莊坪鎮餘家溝村、李家灣村、井家灣村等6支秧歌代表隊400多人參加了此次秧歌匯演。
  • 東阿大王秧歌:百年舞出來的風採
    東阿大王秧歌東阿大王秧歌是一種民間舞蹈,歷史悠久,表演形式獨特,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大王秧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表現了當地民間藝人的美好心靈和高尚藝德。
  • 法庫縣小牡丹二人轉藝術團舉辦秧歌匯演
    法庫縣小牡丹二人轉藝術團舉辦秧歌匯演 法庫縣政府
  • 常州有秧歌?有,還曾是過年大戲
    總共68頁中記錄了秧歌燈的唱段、曲調;其中還有兩頁專門標註出20多種道具燈的扎制草圖。1999年《秧歌燈》甫一面世,便打破了「江南有秧無歌」之說。  「秧苗天下算第一,七棵秧苗栽全了,風調雨順豐收年」,60歲的湯金龍張口就來,他是談莊秧歌燈第五代傳人。至今逢年過節,包括老湯在內的民間藝人依然會張羅表演。
  • 海陽:拜年秧歌熱鬧開鑼 場面火爆
    「沒有秧歌不叫年。」19日上午,一年一度的海陽大秧歌賀年會再次隆重上演。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除了秧歌展演,還增加了海陽大秧歌傳承發展研討會和虎頭灣祭海祈福大典兩大環節,更加豐富了賀年會的內涵,不僅讓海陽百姓享受到了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大餐,又為海陽大秧歌這一非遺瑰寶的傳承搭建了良好平臺。
  • 戲曲·廣靈秧歌|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瑰寶
    由此可見,廣靈秧歌的形成年代,起碼也在乾隆十九年以前,甚至在清初康熙年間就有其雛形。 清末同治、光緒年間,隨著梆子劇種的蓬勃發展,廣靈秧歌也不斷成長壯大。大同、渾源、陽高以及河北省蔚縣、淶源縣、易縣等地區經常有廣靈秧歌班社的演出活動,因為它演出的「上墳」「趕腳」「過年」「打雁」「殺鞋」「殺狗」等劇目,生活氣息十分濃厚,符合觀眾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心理,因此很受廣大觀眾歡迎。
  • 海陽方圓秧歌隊為非遺月「秧歌進城活動」做準備
    &nbsp&nbsp&nbsp&nbsp膠東在線2月24日訊 正月裡,海陽市方圓秧歌隊的演員們沒閒著,他們載歌載舞,積極排練,為煙臺市非遺月的「秧歌進城活動」做準備。
  • 「地評線」秦平:喚醒文化記憶,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
    文章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 腰鼓,精神與力量的象徵,對視覺和聽覺都可形成極大的震撼
    腰鼓,是一種漢族傳統棰擊膜鳴樂器之一,短圓柱形,兩頭略小,中間有點胖,掛在腰間敲打。鼓類樂器大多聲音宏厚莊重,故而多見於喜慶節日表達慶賀之意。擊打腰鼓的聲音輕鬆愉快,頗受人們喜愛。在和平時代,鼓則作為民間歡度佳節、求神祈福的象徵。鼓聲洪亮,可以傳得很遠,所以鼓是一種力量與精神狀態的象徵。腰鼓奏法變化繁多,如「止點」、「單點」、「花點」、「亂點」、「長點」、「流水」、「緊三錘」等。鼓點與動作結合的技法則有「鳳凰三點頭」、「老虎大洗臉」、「雷神鼓」、「蝴蝶飛」、「雞啄米」、「馬步大纏腰」等。
  • 「社畜」青年為什麼需要「沙雕」文化?
    數據來源:雲合數據近幾年,「沙雕」深受年輕網友的喜愛,不少網友還以「沙雕網友」自稱。「沙雕」的貶義色彩逐漸淡化,好玩、搞笑成為其內涵新解,如今更成為劇集市場的常客。今天,劇研社就從風靡市場的「沙雕劇」開始,和大家聊聊「沙雕文化」。
  • 河北這9地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一起了解這些民間文化藝術石家莊市井陘縣(井陘拉花)井陘拉花類屬北方秧歌,起源於明清,產生並流傳於井陘縣境內,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井陘拉花經過多次挖掘、整理、發展,享譽國內外,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此全面、系統、合理、正義、公平的設計智能,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體現,是中華文明精神文化的根和本的所在,在當時獨領世界之鰲頭,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貢獻。   世界各國休戚與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