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方圓秧歌隊為非遺月「秧歌進城活動」做準備

2021-01-1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膠東在線2月24日訊 正月裡,海陽市方圓秧歌隊的演員們沒閒著,他們載歌載舞,積極排練,為煙臺市非遺月的「秧歌進城活動」做準備。

&nbsp&nbsp&nbsp&nbsp在海陽市方圓街道的戲臺前,穿紅著綠的演員們扭得正歡。海陽大秧歌角色眾多,有樂大夫、花鼓、小嫚、醜婆等,多樣的角色設定給民間藝人提供了更多的表演空間,而民間藝人們也將自己的智慧運用其中,賦予了每個角色獨特的表演風格。

&nbsp&nbsp&nbsp&nbsp今年70歲的盛玉賓,是方圓街道東石蘭村人,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盛玉賓從事大秧歌中錮漏匠一角的表演已經有五十個年頭了。最初接觸錮漏匠一角,還要追溯到盛玉賓21歲那年。盛玉賓說:「俺村演秧歌,我就看著,以後俺村辦秧歌,我就接觸幹這個去了。」

&nbsp&nbsp&nbsp&nbsp盛玉賓師從本村著名藝人顏明玉,自從接觸錮漏匠這個角色,就愛上了。不管多累他都堅持排練,而且還融入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採訪中,聊著聊著,盛玉賓就比劃著來上了一段:「表演最重要的是表情和動作,花樣都不一樣,你就像這一步過來完,我一翻身,兩個人一眨眼,鏘……」

&nbsp&nbsp&nbsp&nbsp錮漏匠與王大娘的故事,是大秧歌表演中最受歡迎的一對角色。傳說玉皇大帝的女兒私自下凡變成王大娘,錮漏匠是南天門土地神的化身,受玉皇大帝之命去凡間捉拿王大娘歸天。藝人們選取二人相遇後逗戲打鬧、互相周旋的情節,變成一段男女大膽求愛的舞蹈場景。幾十年來,盛玉賓刻苦鑽研,將錮漏匠表演得惟妙惟肖,也形成了幽默、風趣的風格。

&nbsp&nbsp&nbsp&nbsp如今,很多人都慕名找到盛玉賓,跟他學習錮漏表演,盛玉賓也樂而為之。盛玉賓說:「我是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有責任把這一文化——海陽大秧歌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海陽:拜年秧歌熱鬧開鑼 場面火爆
    「沒有秧歌不叫年。」19日上午,一年一度的海陽大秧歌賀年會再次隆重上演。與往年不同的是,本次除了秧歌展演,還增加了海陽大秧歌傳承發展研討會和虎頭灣祭海祈福大典兩大環節,更加豐富了賀年會的內涵,不僅讓海陽百姓享受到了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大餐,又為海陽大秧歌這一非遺瑰寶的傳承搭建了良好平臺。
  • 海陽大秧歌賀年會震撼開演 8支優秀秧歌隊同臺鬥法
    大小新聞客戶端2月13日訊(記者 逄苗 通訊員 姜雅靜 孫智謙 攝影報導)大年初七,一年一度的海陽大秧歌賀年會伴隨著激昂的鑼鼓在市民的翹首期盼中如約而來,8支優秀秧歌隊齊聚海陽新元廣場,用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表演帶來新一年的美好祝願。
  • 「追蹤」這位登上湖南衛視的「海陽秧歌少年」,大家怎麼看?
    各位親愛的「V粉」們,10月12日,我們發布了《這支山東海陽秧歌豪放自由又不失現代元素的巧思,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前述推文中說:「在沈培藝和張藝興兩位風暴鑑證官的配合下,呂科鏑生動地介紹了山東三大秧歌的主要特點,還用野豬和糖醋裡脊的例子解釋了他與海陽秧歌的緣分。貢獻了笑點的同時,這位剛滿21歲的年輕舞者也讓海陽秧歌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收穫了更多的關注和喜愛。
  • 甘肅定西的剪紙藝術,兒時美好的記憶,現今的非遺藝術品,好美
    小時候一到冬天,到了冬閒的時候,女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剪紙,一雙小剪刀能夠剪出五顏六色各種圖案多重寓意的作品來。記得剪紙有兩樣比較深刻,一是剪窗花,那時候農村的窗戶都是木質的,基本上是方格狀居多,然後上面粘一張白紙,每個窗戶格格裡就貼一張剪紙,各種圖案的。
  • 法庫縣小牡丹二人轉藝術團舉辦秧歌匯演
    法庫縣小牡丹二人轉藝術團舉辦秧歌匯演 法庫縣政府
  • 東阿大王秧歌:百年舞出來的風採
    「大王秧歌經過幾代人的傳承,不但豐富了內容,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11月20日傳承大王秧歌的東阿縣新城街道大王村黨支部書記王士越告訴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於是,在村裡有地位的人牽頭下,組織村裡及周邊村能歌善舞的人向王有典學習跳秧歌。而王有典在教村民跳秧歌的同時,根據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在技巧中加進簡單情節,他組織表演的秧歌受到村民的稱讚。從那時起,秧歌便成了大王村特有的舞蹈,此後,不斷發展壯大,經常被邀參加縣裡的各種吉慶文化活動。
  • 常州有秧歌?有,還曾是過年大戲
    蔡俊說,符號為曲譜,是古用工尺譜。2006年,華明先生研究後寫下說明:工尺譜源於隋唐,手抄本上的「豎折」「△」「×」「·」分別代表不同的節奏。  「不懂工尺譜的人拿著這個秧歌本,根本不會唱,秧歌燈在談莊也都靠口口相傳」,金壇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稱。
  • 沁源秧歌和南月蘭的故事
    沁源秧歌又稱「沁源小調」,是由沁源縣當地民歌發展起來的地方小劇種戲曲,其形式短小活潑,曲調柔和細膩,表演自然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成為了沁源人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在沁源秧歌的傳承發揚中,全縣產生了一大批沁源秧歌愛好者,她們將自己的情懷、熱愛與沁源秧歌緊密相連,為沁源秧歌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沁源秧歌傳承人南月蘭老師,一起來聽聽她與沁源秧歌的故事。
  • 平山縣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統戲劇西調秧歌專場演出
    8月16日上午,平山縣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傳統戲劇西調秧歌專場演出在縣文體活動中心廣場舉行。 此次活動由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主辦,縣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承辦,旨在弘揚我縣傳統文化,傳承本土傳統戲劇
  • 跑旱船 扭秧歌 民眾樂翻天 寶塔區河莊坪鎮舉行各村秧歌匯演
    核心提示: 為了讓全鎮人民過一個喜慶熱鬧、文明祥和的新春佳節,進一步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2月8日上午,由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政府組織的2017年元宵節秧歌展演活動在河莊坪金延安鼓樓廣場舉行。來自河莊坪鎮餘家溝村、李家灣村、井家灣村等6支秧歌代表隊400多人參加了此次秧歌匯演。
  • 「外地人在海陽」臨沂籍電商常光波:夫妻檔創業 做優海陽特產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0日訊 1981年出生的常光波是臨沂費縣人,初中畢業後到青島打工,在那裡認識了妻子於巧玲,由於妻子是海陽人,他也由此跟海陽結下了不解之緣。2007年,兩人步入婚姻殿堂,婚後第二年女兒出生,一家人回到了海陽生活。
  • 2020廣州正佳廣場非遺文化直播活動時間+活動內容
    廣州正佳廣場非遺文化直播活動  時間安排:  第一場活動:6月19日開展  活動內容:以「讓傳統帶著愛延續」為主題,訪談一眾非遺大咖,傳承中國非遺文化,聯動正佳廣正街非遺內容展開。  第二場活動:6月25日開展  活動內容:適逢端午佳節,划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結合端午龍舟非遺文化,聯動正佳端午場景展開,在疫情影響之下,帶大家體驗不一樣的「龍舟節」。
  • 戲曲·廣靈秧歌|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瑰寶
    廣靈秧歌又名「優歌」,它是流行在廣靈、渾源以及河北省的淶源、蔚縣由此可見,廣靈秧歌的形成年代,起碼也在乾隆十九年以前,甚至在清初康熙年間就有其雛形。 清末同治、光緒年間,隨著梆子劇種的蓬勃發展,廣靈秧歌也不斷成長壯大。
  • 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開啟
    2020年12月31日,「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在江西省文化館開幕。本次活動以線上和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包含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我畫非遺」全省主題創作美術作品展、非遺項目展示及年貨展銷、贈閱非遺知識讀本、非遺普法、非遺衍生品展等內容。
  • 核能綜合利用為山東海陽人民提升幸福感
    2019年11月15日,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一期工程建成後,山東著力打造由政府牽頭、核電廠與熱力公司協作推進、居民盡享核能供熱的新模式。2019年-2020年首個供暖季為周邊73個小區持續供熱136天,居民普遍反映核能供熱清潔低碳、安全可靠、幸福感獲得感強。
  • 以盞為舟 助非遺遠行
    于慧慧回憶,當時當地非遺匠人只有十位左右,年輕匠人寥寥無幾。匠人們不太相信網際網路。「以前也吃過一些網際網路代運營公司的虧,花了幾萬塊做網店,根本沒賣出幾隻盞。」「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我們承諾在賣出產品、產生效益後再回收成本。」于慧慧說,「非遺的『距離感』主要還是產品設計脫離市場,我們的想法是先突破設計瓶頸,再通過電商銷售。」 她們註冊了文化傳播公司,輪流住在吉安縣。
  • 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山湖《雙龍戲珠》  12月3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江西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