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遠安花鼓戲|表演粗獷誇張,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2021-01-15 湘湘愛旅行

遠安花鼓戲是我國368個劇種之一,俗稱花鼓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07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表演形式

遠安花鼓的表演,粗獷誇張,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解放前,其表演已形成了粗略的系列:行、坐、立、做;手、眼、法、步都已定型。如行:正旦走「碎步」,彩旦走「搖步」,搖旦走「風浪步」;生角走「方步」,丑角走「課步子」「排山步」「拙步子」等。在坐功上,正生坐「滿月」,旦角坐「半月」。在做功上,有亮相、整發(整冠)、整衣、使扇等。在專題表演中有趕驢、繡花、吃瓜、划船、挖田、吸水、打柴、燒香拜佛等。在舞臺調度上有圓場,內外荷花,穿「8」字,「走四門」等。在演員表演技法上有「雲手」「水袖」「甩披髮」「抱背」「板口條」「攤一字」等。

藝術發展

遠安花鼓戲起源於清同治年間盛行於該縣荷花鎮一帶的「地花鼓」。早期的地花鼓屬於民間舞蹈,一般是男女一對或數對,一手揚帕一手玩扇,劃地為臺,邊歌邊舞,打擊樂伴奏。隨著專業戲班的出現,並受其它戲種的影響,逐步得到豐富和發展。經本地歷代藝人不斷創作、整理與完善,吸收其他姐妹藝術為己所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傳統的遠安花鼓常為小生、小旦、小丑三個角色出場,故又稱「三小戲」。據清人餘治的《得一錄》記載,道光時,花鼓戲在南方廣大農村已甚為流行,各有各的不同稱呼,有「吳俗名灘簧,楚中名對戲,寧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腳班。」楚者湖北也,清末花鼓甚行鄉裡,而且是小型的「對對戲」(小生、小旦或小生、小丑)。遠安花鼓絕大部分都是兩小三小戲,而且多為生活小戲,唱的全部是農村家事。其中男女之愛和兒女情長佔很大成分,所謂「花鼓一開鑼,不是喻老四,就是張德和」。遠安花鼓的傳統劇目,從老藝人手中挖掘出來的共104個。這些劇目中,角色最多的是《胭脂》,共八人。其次為《打金銀·店子會》共六人。獨角戲一個《思凡》,其餘大多是對對戲和三小戲。

主要曲目

遠安花鼓有傳統劇目《李逵砍旗》《思凡》《淹臘菜》等100多出,內容多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唱腔曲牌40個,都比較抒情。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瓜園會》等,內容健康,表演純樸風趣,深受觀眾喜愛。此外還創作了現代戲10多個,其中《搶新床》《陽關大道》《好事成雙》等曾赴湖北省參加過會演或由省電臺播放。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張欣【來源:文旅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當人們一談到戲曲的表演特性時,就必然會涉及程式性、虛擬性、綜合性、寫意性等。正因為是這幾點特性構成了戲曲藝術獨特的美學特色。其實,戲曲的美學特性最終都歸結到了「程式性」這一點上。戲曲表演程式來源於生活,經過了藝術的加工提煉後,成為搬上戲曲藝術舞臺的、被藝術化了的相對固定的生活表演方式。
  • 戲曲進校園⑧|一師斑馬湖小學:講述大師故事 傳承戲曲精神內核
    12月5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長沙市戲曲進校園活動總匯演在長沙實驗劇場舉行。由望城區一師斑馬湖小學表演的豫劇《我心中的常香玉》帶來了令人感動和震撼的力量。在戲曲進校園的舞臺上,這也是首個講述人物故事、展示大師風採的節目。節目負責人、一師斑馬湖小學的舞蹈老師張標介紹,學校剛剛建校三年,此次是第一次參加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比賽。而且戲曲對當代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即便有了解平時接觸較多的也是京劇和花鼓戲,很少有孩子知道豫劇、評劇等。張標老師希望通過排練和參賽讓同學們了解更多不同的戲曲文化,於是選擇了豫劇作品。
  • 富有生活氣息的武威漢代木俑
    武威磨咀子墓群的年代大約為西漢末期至東漢中期,墓葬中出土的木俑是當時莊園經濟生活的寫照。其中出土最多的當屬與農牧動物有關的動物俑,這些木雕俑造型生動、姿態各異,粗獷而不失真樸,簡略中暗藏深意,由樸拙見靈奇,寓生動於沉靜,充分展示了漢代木雕簡約、樸素而又靈動的藝術風格。
  • 2020「兩會聲音」追蹤十堰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後繼有人
    市藝術劇院的戲曲進校園活動為師生送去精妙絕倫的戲曲盛宴。我市歷史文化悠久,戲曲資源豐富。2017年12月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專題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文化部公布了全國348個地方戲曲劇種,十堰地方戲曲劇種鄖劇、山二黃、鄖陽花鼓戲列入其中。「鄖劇」成功列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名錄,標誌著十堰文化事業尤其是地方戲曲事業取得了重大成果。
  • 當流行歌曲碰撞中國花鼓戲時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原來,她在湖南學起了花鼓戲。 經過一天的學習,譚定安終於站在了花鼓戲的舞臺上,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正式出爐。像湘菜加入了南洋香辛料和椰漿,極具爆發力的同時又飽含著層次豐富的回味,古老的戲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戲曲·婺源徽劇 | 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戲曲·婺源徽劇 | 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2020-12-03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戲曲·廣靈秧歌|散發著濃鬱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瑰寶
    > 廣靈秧歌又名「優歌」,它是流行在廣靈、渾源以及河北省的淶源、蔚縣、易縣一帶的地方戲曲大同、渾源、陽高以及河北省蔚縣、淶源縣、易縣等地區經常有廣靈秧歌班社的演出活動,因為它演出的「上墳」「趕腳」「過年」「打雁」「殺鞋」「殺狗」等劇目,生活氣息十分濃厚,符合觀眾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心理,因此很受廣大觀眾歡迎。
  • 袖若流水驚豔全場 芙蓉區上演戲曲盛宴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1日訊(通訊員 彭裕田)10月3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長沙市戲曲進校園活動芙蓉區專場在長沙鐵路第一中學舉行。參演的小戲骨們唱跳俱佳,帶來了一臺劇種多樣的戲曲盛宴。最終,曙光路小學的《花蕾袖色》獲一等獎,也獲得直接晉級長沙市匯演的資格。
  • 劉健:手、眼、身、法、步—葫蘆絲舞臺表演「五法」初探
    一、何謂「手、眼、身、法、步」愛好戲曲藝術的人士對「手、眼、身、法、步」這五個字並不陌生,指的是戲曲表演藝術的五種技法(不同戲曲藝術家各有自己的理解,也有「手、眼、身、發、步」一說;程硯秋先生則理解為「口、手、眼、身、步」),與唱、念、做、打並稱「四功五法」。
  • 富有藝術氣息的英文名,哪一個最能體現你的氣質?
    藝術氣質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氣質,往往具有藝術氣息的人,在人群中都會比較亮眼,但是這種氣質也比較難得,需要長時間在藝術氛圍的薰陶下形成,但是其實名字也是可以賦予人藝術特質的,本期起名網就來分享一些具有藝術氣息的名字,看看哪個名字最能體現你的氣質呢?
  • ...中秋節篇精彩回顧|浙江省舟山市六橫鎮中心小學《馬燈舞戲曲》
    學校結合本島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將極具六橫特色的馬燈舞戲曲納入到學校體藝類拓展課程之中,加強校本研修、開發校本課程、改革評價等措施,給學生更多的藝術課程選修機會,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六橫鎮中心小學,滿載傳統基因和海島熱血在傳承的道路上前行。「馬燈舞」是浙江省流傳甚廣的傳統民俗舞蹈。
  • 程式化是戲曲藝術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
    戲曲藝術的程式化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與總結。是在長期的發展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代代積累,而形成的適合於表演,觀眾能接受的,又有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經驗,有著完美的表演、服飾、臉譜、行當、唱念做打各個因素上的完整體系。
  • 南漳-遠安動物群中首次發現遠古「鴨嘴獸」
    近期,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程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早三疊世(約2億4千8百萬年前)南漳-遠安動物群中首次發現了與現生鴨嘴獸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動物
  • 越劇表演豐富怡樂新村老人生活
    越劇表演豐富怡樂新村老人生活 發布日期: 2013-03-18 來源:
  • 重磅 | 南漳-遠安動物群中首次發現遠古「鴨嘴獸」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消息,近期,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程龍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早三疊世(約2億4千8百萬年前)南漳-遠安動物群中首次發現了與現生鴨嘴獸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動物。卡洛董氏扇槳龍化石照片及素描圖(圖片來源:中國地質調查局)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最早出現在2500萬年前,現今僅生活在澳大利亞。
  • 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戲曲影視劇舉步兩難 曲琪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1-15    [列印] [關閉]     戲曲的特點是虛擬性、程式化,而影視則要求用寫實的手法反映自然生活形態。出品人兼導演夏運華說,該劇強調生活化的表演,就是為了使普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更能接受和理解。但戲曲畢竟和年輕人還有一段距離,如何讓廣大的青少年接受,還需要在傳播媒介上進一步開拓視野。    與會專家認為,在全球化語境下,可能每天都會有民族民間文化在消亡,因此弘揚和扶持民族文化迫在眉睫。
  • 黑色幽默的搖滾風格,誇張的表演,從音樂中聽到令人興奮的聲音!
    東北二人轉的音樂元素與現代搖滾樂不露聲色的嫁接,誇張的表演和樸實戲謔的唱詞,再加上民樂的奇幻運用,使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充滿了刺激和震撼。他們的音樂中能聽到令人興奮的聲音,能感覺的到在北京眾多的搖滾樂隊中,二手玫瑰總是技高一籌,他們的潛力足以超越北京的那些朽木般的老搖滾樂隊和他們同齡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