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花鼓戲是我國368個劇種之一,俗稱花鼓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07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表演形式
遠安花鼓的表演,粗獷誇張,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解放前,其表演已形成了粗略的系列:行、坐、立、做;手、眼、法、步都已定型。如行:正旦走「碎步」,彩旦走「搖步」,搖旦走「風浪步」;生角走「方步」,丑角走「課步子」「排山步」「拙步子」等。在坐功上,正生坐「滿月」,旦角坐「半月」。在做功上,有亮相、整發(整冠)、整衣、使扇等。在專題表演中有趕驢、繡花、吃瓜、划船、挖田、吸水、打柴、燒香拜佛等。在舞臺調度上有圓場,內外荷花,穿「8」字,「走四門」等。在演員表演技法上有「雲手」「水袖」「甩披髮」「抱背」「板口條」「攤一字」等。
藝術發展
遠安花鼓戲起源於清同治年間盛行於該縣荷花鎮一帶的「地花鼓」。早期的地花鼓屬於民間舞蹈,一般是男女一對或數對,一手揚帕一手玩扇,劃地為臺,邊歌邊舞,打擊樂伴奏。隨著專業戲班的出現,並受其它戲種的影響,逐步得到豐富和發展。經本地歷代藝人不斷創作、整理與完善,吸收其他姐妹藝術為己所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傳統的遠安花鼓常為小生、小旦、小丑三個角色出場,故又稱「三小戲」。據清人餘治的《得一錄》記載,道光時,花鼓戲在南方廣大農村已甚為流行,各有各的不同稱呼,有「吳俗名灘簧,楚中名對戲,寧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腳班。」楚者湖北也,清末花鼓甚行鄉裡,而且是小型的「對對戲」(小生、小旦或小生、小丑)。遠安花鼓絕大部分都是兩小三小戲,而且多為生活小戲,唱的全部是農村家事。其中男女之愛和兒女情長佔很大成分,所謂「花鼓一開鑼,不是喻老四,就是張德和」。遠安花鼓的傳統劇目,從老藝人手中挖掘出來的共104個。這些劇目中,角色最多的是《胭脂》,共八人。其次為《打金銀·店子會》共六人。獨角戲一個《思凡》,其餘大多是對對戲和三小戲。
主要曲目
遠安花鼓有傳統劇目《李逵砍旗》《思凡》《淹臘菜》等100多出,內容多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唱腔曲牌40個,都比較抒情。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瓜園會》等,內容健康,表演純樸風趣,深受觀眾喜愛。此外還創作了現代戲10多個,其中《搶新床》《陽關大道》《好事成雙》等曾赴湖北省參加過會演或由省電臺播放。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編:張欣【來源:文旅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