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籍建築師劉衛兵主持設計的《蜀韻田源——中國川西林盤聚落有機更新》,在日前公布的2018全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優秀規劃建築設計方案作品競選中榮獲全國第一,他撰寫的論文——《河流孕育的古蜀聚落》被評選為「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第二十一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在田野鄉間,他設置大衛鄉村營造工作室;多年來,為保護川西林盤,他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奔走呼籲。目前,作為成都平原重要景觀、鄉愁民情的農業遺產,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作已列入成都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十大工程」之一而備受關注。中國網記者近日就如何更好地保護、挖掘和研究川西林盤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獨家專訪了劉衛兵先生。
劉衛兵 教授級高級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
您是出於何種契機或原因關注到川西林盤,並決定身體力行地去捍衛林盤呢?
劉衛兵:也許是因為從小繪畫,對在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田野裡寫生特別喜歡,那種和自然的接觸讓人特別自在,所以對林子的民居建築有骨子裡的偏好,就像對民窯土瓷和穿鬥撐拱。
其實真正讓我關注到川西林盤,是「5.12」汶川大地震後,面對曾經的恬靜老林盤被夷為一地磚瓦,又被冰冷的「火柴盒」所替代,我感到消失的不光是過去溫馨的鄉愁記憶,更可怕的是獨特的蜀地農耕文化從地球上的消亡。
那時,對集中安置心裡是牴觸的。因為川西林盤的形態原本就是隨田散居,所以2009年和當地村民一起作了都江堰市花溪村和徐家林盤的自然營造,並決定身體力行地呼籲、捍衛林盤——這一行將消失的蜀地人文樣本。
中國網:作為川西林盤的捍衛者,您多次在國際性論壇和政協會議上強調保護林盤的重要性,從國家層面、專業角度出發,您認為林盤對地區乃至整個人類,有著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劉衛兵:作為川籍建築師,我從不把林盤更新僅僅看作是個人的建築表達。我認為,川西林盤對於四川實際是史詩般的存在。它是先人留給成都平原最為深厚的文化依戀,我要做的就是留住歷史,保住那股鄉土氣息,書面語言就是天人合一的樸素低碳可持續發展觀。這也是我近日在曼谷聯合國會議中心舉行的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表達的川西林盤的當代價值。這就是全球化現代大工業背景下,當下人類都渴望的與自然平和相處之道,是產生於蜀地鄉土的道家之「道」。
中國網:現如今的川西地區,林盤面臨著怎樣的問題?最令您痛心亦或是惋惜的是什麼?
劉衛兵:對待老建築、老城鎮應該有機更新,應該保留它「物是人非」的權利!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畫林盤時看到農民工浪潮讓林盤逐漸「空心」頹敗,而「5.12」汶川大地震更是摧枯拉朽,重建時又大多離鄉背井地集中安置。現如今的川西地區,林盤面臨對原真性和生活性的價值認識不足。其實,川西林盤的魅力就在於農耕的質樸和油鹽醬醋的真實。最揪心的是讓原住民遷出,拆舊建新地「有機更新」,然後所謂的鄉建「農創」,結果是不可逆轉的地域文化消亡。
現在,其實大家沒意識到林盤的真正價值,許多所謂的田園綜合體,大多已脫離了生活,而成為了城市人休閒度假的一個去處。真正的林盤是「他們」的,城市人可以去觀賞、體驗,而不是一個走馬觀花的公園式場景,又淪為了一種「消費」。我認為美麗宜居城市的「鄉村表達」,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而非淪為盆栽景觀。
中國網:您何以想到用《林盤》專著的形式呼籲留住鄉愁?此外,作為一名建築師,您主持設計的中國川西林盤聚落有機更新項目為何能得到這次全國大獎?
劉衛兵:川西林盤實際上是一種農耕古蜀文明的『活化石』,我們應當讓世界知道,成都不僅僅有熊貓。
多年鄉村營造實踐遇到的種種問題,其實大多源於對保留鄉土氣的認知不足,感到最力不從心的還是川人的觀念上的扭轉。所以,我寫《林盤》,從未想過給自己做一本學術專著,而是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這對社會來講也是一種傳播度、接受度更高的宣傳方式,期待一場自上而下的真 正的「林盤拯救」。
我不希望將來出現《林盤》結束語裡描繪的場景:「當繁華和喧囂之後, 再想起它時 ,一切卻又都將只剩下回憶和嘆息……」
作為建築師,多年堅持做的川西林盤聚落保護更新。之所以能得到國家民族建築研究會評審委員會的高度肯定,我想他們就是要我們去留住自己的歷史,保住這片土地上的那股鄉土氣息。
(周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