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建築師劉衛兵眼裡,成都平原是一個中國農耕自流灌溉體系中傳統聚落保留得最完整的一塊土地,川西林盤正是這個盆地裡的真正人文餘緒,「把鄉村營造工作室放進田間小院,能沾地氣,能與從土上長出的老建築對話」,在談到林盤創新,他說:「」就像果樹嫁接,你得先保住原有的粗枝老乾必須有生命力,新的果實才會有好。
「川西林盤聚落讓人覺得很安逸,也改變我生活和處事的節奏」中國著名川籍建築師劉衛兵在學術年會上說到。
11月2-5日,由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長沙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新時代鄉村振興(長沙)峰會暨第二十一屆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學術年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大會舉辦的《2018全國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優秀建築規劃作品展》中,劉衛兵帶領四川大衛設計選送的《中國川西林盤聚落有機更新系列》名列首位。
劉衛兵作為國內鄉村建築設計下鄉的倡導者,不僅曾被邀請到聯合國世界城市論壇、中國美麗鄉村論壇等發表演講,其作品也獲得了全球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獎、中國民族建築事業傑出貢獻獎等獎項。和大多數鄉村設計實踐不同,劉衛兵主持的團隊未待在城市裡,而是在田野鄉間設立大衛鄉村營造工作室,並得到鄉民的認可和參與。
會上,劉衛兵表示,林盤是典型傳統耕讀文化的活化石,這種人居傳統正是成都生態宜居的真正本底,「把鄉村營造工作室放進田間小院,能沾地氣,能與從土上長出的老建築對話」,在談到林盤創新,他說:「就像果樹嫁接,你得先保住原有的粗枝老乾必須有生命力,新的果實才會有好味道。」
給川西林盤「物是人非」的權利
「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劉衛兵用成都人的老話形容了川西林盤的鄉土審美取向,而他同時也認為,林盤一詞本身就是成都土話 ,而林盤裡的生活其實才是川西真正的鄉村本色,也是成都獨特的古蜀文化積澱所在。
「一個地域經常都有一個典型的傳統人居聚落,比如福建的土樓、陝北的窯洞等等,歷史造就了這些地區地標性民居建築。」劉衛兵表示,成都現在定位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但成都更是一個悠閒享樂的城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川西林盤滋養出成都人與生俱來的滿足感」,對「安逸」的追求中反應出成都的閒適文化氛圍,正是這座城市的範兒。
劉衛兵認為,林盤生活對於很多成都人是最動心的兒時記憶,也是古蜀文化的載體,是本土建築師最應該去觸摸的地域建築樣本。他呼籲城市創新中能有更多的有故事的林盤保留下來。「現在生態宜居公園建設裡急需真正重視了一個重要的本土的東西,就是林盤。林盤沒有了,蜀韻就沒有了。一個城市的魅力在於特質,而這需要有歷史留下來的陳釀,所以得讓林盤在城市更新中有「物是人非」的權利」。
以人類文明的高度去思考鄉建從汶川大地震後的村落重建至今,劉衛兵一直帶領團隊在成都進行鄉村營造。常有人問劉衛兵為什麼關注農村,而他總說蜀地的農業遺產不僅屬於成都,林盤和都江堰對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仍有現實意義。
劉衛兵認為我們大衛鄉村營造工作室設在鄉間,就是要去觸摸大地、傾聽鄉音,才有源於生活的林盤復興。大家說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國。古蜀先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從旱地作物改引種水稻,從此大米飯成主口味兒。劉衛兵解釋說,「都江堰自流灌溉的水潤澤萬頃稻田,成都人農耕作息後隨田散居的聚落,從飛機上往下看,在蛛網般的水田溝渠中星羅棋布的綠島就是川西林盤」。
作為一名建築師,他對鄉土民居情有獨鍾,對劉衛兵來說,以更全面的視角來觀照川西林盤,是重要的。劉衛兵認為,在這方面,成都漫長而豐富的人文歷史沉積為他帶來了許多啟發。「問道青城山」, 成都平原的邊緣即是仙山。俗事與修煉的轉換,不需要長途跋涉,「你花半天時間,就可以從城市中心的天府廣場來到道教名山上的天師洞,途中你便看見沃野平疇上,一簇簇炊煙嫋嫋的川西林盤,修道如種田,我認為林盤就是體悟「天人合一」的生活道場」劉衛兵說,「成都這種氛圍註定了安靜閒逸的生存觀」。(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