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通信:大規模集體注意力的加速動力學-虎嗅網

2020-11-28 虎嗅APP



導語


層出不窮的網絡熱點、被割裂的網絡話語空間,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網絡熱點裹挾著每一個人,「造瓜,吃瓜,刷屏,過氣」一個循環加速的閉環應運而生。集體的注意力就被消耗在了一個又一個爆點話題帶來的時間碎片中。


近日,來自柏林工業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 Philipp Lorenz-Spreen 和他的合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發表了一篇論文,從新穎的角度衡量並探究我們日益珍貴的」注意力資源「。


論文題目:

Accelerating dynamics of collective attention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311-w


從信息技術到稀缺的注意力


信息科技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 DNA 基因測序到計算、通信能力的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跨越了諸多領域、諸多行業,並且加速了這些行業的發展。人們也通過科幻作品映射出自身對信息世界的暢想。


在電影《黑客帝國》中描述了這樣的一個世界,人類生活在一個被電腦程式所掌握的虛擬世界中,而人類是被機器養殖起來的能量來源。這個雖然是一個虛擬的故事,但跟我們的真實的世界亦有關聯,只要做一個小小的改動:


把這個模式中的「能量」改成「注意力」,它跟我們現實世界幾乎一模一樣。
——《複雜性思維》課堂實錄


我們要承認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獲取信息已經不再是困難的事情,而「注意力」應當被分配到什麼樣的信息上卻成為了新世紀的難題。同時我們也已經注意到網絡熱點層出不窮,人們有限的注意力已經很難去長期追蹤某一問題,由此「網際網路的記憶只有7秒」這一說法應運而生。


可是,熱點議題、流行文化如何競爭我們的注意力資源,又有著怎樣的變化規律?這一系列問題卻仍然缺乏詳細的闡述。近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的一篇論文利用簡單的方法來衡量「集體注意力」並探究逐漸被快速耗盡的注意力資源。


研究者從 2013~2013 年的 Twitter 的「#標籤」數據入手,統計相應標籤每日被使用的次數,從而衡量出某一社會議題的集體注意力強度、以及變化趨勢。並由此把數據分析的內容、方面擴展到其他系統:谷歌圖書、電影票房、科學論文的被引、谷歌趨勢、Reddit、維基百科。


值得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本文中所研究的「注意力」、「集體注意力」特指,一個話題受群體關注的程度。和心理學中所說個體的「注意力」並不一致。


注意力來得快去得也快


研究者統計了 2016 年的 Twitter 熱點話題流行度。



註:井號# 表示話題標籤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年度大戲」《權力的遊戲》第六季每一次的更新都會引發一股討論的風潮。接下來的熱點話題分別是:歐洲杯、英國脫歐、裡約奧運會、川普以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勝選之夜。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注意到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兩個事件令世界震驚。但是我們也能發現,熱門話題並不能引發持續的關注和討論。


大部分情況下話題熱得快、涼得也快。熱得越快、涼得也越快。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研究者也發現網絡用戶的注意力變化模型也呈現出逐年變化的趨勢。



通過上圖的年度平均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出,一個熱點話題的熱度達到峰值——收到最多人的關注討論——的前前後後的變化趨勢:話題「刷屏」和話題「過氣」的速度都在逐年加快。在 2013 年一個熱門話題能在「熱門話題前五十榜單」維持個 17.5 小時,而到了 2016 年可能只能位置 11.9 小時。


有些時候,我們發現一個熱門話題不是「熱搜」了,也許並無隱情,真實的原因就是這個話題「不熱了」。


在本文中一個話題的「熱」、「涼」與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Twitter、Facebook這樣的大流量平臺,前五十話題其實都是熱點,但在小眾平臺上,話題熱度排名再靠前,也無法與大平臺的熱門話題相比。


並且,在經過研究者的進一步研究後,熱度上升和下降速度的分布極為廣泛,且服從對數正態分布。



普遍存在的短暫注意力


類似的問題並不只是 Twitter 這一家社交網絡平臺上獨有的,研究者就此把這種研究方式擴展到了書籍、電影、Wiki 百科、論文、網絡跟帖、搜尋引擎關鍵詞。



儘管並非所有的平臺都如同 Twitter 那樣「熱火朝天」,但在經過研究者合理的選擇時間抽樣尺度後,不同的平臺都呈現出了類似的關注度上升和下降模式。



當然在研究者調查的數據中,科學論文和維基百科在這項比較中並不明顯。研究者推測,這是由於這些基於知識的領域、網站的流量背後機理與社交媒體不同,它們並不如其它數據源一樣受到集體注意力變化的影響。


通過這樣的比較,研究者認為,雖然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領域人們的互動方式並不相同,通過合理的選擇,能夠得出與 Twitter 數據分析一致的結論:


1. 單個話題的受歡迎程度、集體注意力峰值相對時間是穩定的。


2. 集體注意力的變化速度在加速,並且有越來越多的集體注意力投入到了少數的話題上。


3. 集體注意力的跨話題、主題變換非常頻繁,這就是集體注意力加速、減速速度分布廣泛的原因。而在較為嚴肅的知識交流領域、平臺,比如維基百科,這一點並不明顯。


被競相爭奪的稀缺資源:集體注意力


為了描述這種競爭的模式,研究者借鑑了用來描述自然界中物種競爭的洛特卡-沃爾泰拉方程來描述這個問題。由此來描述在一個有競爭的環境下,一個話題如何爭奪集體注意力——或者說,該話題的「冷熱變化」。


這個模型主要有三步:


  1. 從眾效仿,集體注意力通過模仿成倍增加;


  2. 無聊厭煩,類似於生物物種的自我繁殖飽和;


  3. 轉移陣地,集體注意力被其他話題競爭而流失;



上面的三張圖就表示了這一過程,一個熱門話題的集體注意力的興衰歷程。用我們中文網絡的語境來解釋這三步就是:


  1. 有大 V 爆料,吃瓜群眾轉發網絡意見領袖的觀點;並有網友以此為素材,二次創作鬼畜、惡搞作品。話題熱度飛漲。


  2. 創作者失去了創作熱情和靈感。吃瓜群眾也吃膩了、煩了、不想看了。


  3. 另一個爆點出現,集體注意力被搶走。某人、物成為了「過氣網紅」。



並且,由研究者模型模擬得到的話題熱度下降、上升速率的分布曲線圖像和真實數據的分布相吻合。


高速信息網絡帶給我們的時間碎片


從 Twitter 數據我們可以發現,Twitter 上的討論熱門話題的推文與日俱增。



這樣的現象並非現在才出現。二百年前發明的電報機奠定了現代通信的雛形直到今日我們所生活的大數據時代,近 20 年來,每年的通信量在以 28% 的速度飛速上漲。


研究者首先假想了一個不存在話題競爭的理想環境來建模,模型結果與實際情況相似,在這樣的環境中研究者發現一個話題的最大熱度與話題生產和消費的比值相關。換而言之,新的話題越多,大眾「消費」的速度也越快,一個話題獲得的集體注意力增速也越快,然而,大眾也越容易感到厭煩。


「造瓜,吃瓜,刷屏,過氣」一個循環加速的閉環應運而生。集體的注意力就被消耗在了一個又一個爆點話題帶來的時間碎片中。


這一特性在 Twitter 上的#權力的遊戲和#川普兩個話題上的到了體現:



從這兩個話題標籤熱度的對比中我們能夠看出,每周播出一集新劇集的美劇,會在固定的首播時間迎來一輪短暫的討論狂潮。相比而言,美國大總統川普的熱度卻可以說是滔滔江海綿延不絕,能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發送推文,這位總統先生也不可不謂「敬業模範」。


現代人類跳不出的怪圈?


在大數據時代,大量的信息被「生產」出來,也許現代人類無法跳脫這一加速循環的怪圈。並且因為注意力的有限、稀缺,導致不同熱點話題、意見領袖存在著競爭關係,使得我們也面臨著公共話語空間的割裂。在這樣的背景下真相與立場的重要性次序出現了顛倒,不問事實先站隊,再等反轉「打臉」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常態。


或許關於集體注意力方面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去分析、量化、評估信息爆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發對天然和工程CRISPR核酸酶的大規模並行動力學分析平臺
    科學家開發對天然和工程CRISPR核酸酶的大規模並行動力學分析平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9 17:48:0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Ilya J.
  • 量子通信行業十四五規劃前瞻:鼓勵量子通信應用市場加速滲透(圖)
    2020年3月,科技部發布《關於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5G、量子通信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支持力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產業化,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和高科技產業,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進行了集體學習。
  • Sci|加速動力學結合馬爾可夫模型指導蛋白設計
    引言大規模的構象變化對於關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都至關重要,雖然分子模擬能在原子層面觀察構象的轉變,但許多構象是短暫形成的,分布具有隨機性,確定相關結構和它們相互轉換的機制仍然是巨大的挑戰。本文中,研究人員以一種參與免疫反應並與HIV感染相關的蛋白CypA為例,介紹了結合加速MD(aMD)模擬和Markov模型(MSM)探索構象空間的方法。通過構建MSM模型確定了五個主要的優勢構象狀態以及狀態相互轉換的通路,並且通過理性設計,尋找到2個全新的突變位點,其中D66A會改變蛋白構象,而突變H70A可以穩定構象。
  • 量子通信迎重磅消息,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集體學習!核心概念股曝光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據業內預測,到2023年,我國量子通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05億元。據新華社消息,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
  • Sci | 加速動力學結合馬爾可夫模型指導蛋白設計
    引言大規模的構象變化對於關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都至關重要,雖然分子模擬能在原子層面觀察構象的轉變,但許多構象是短暫形成的,分布具有隨機性,確定相關結構和它們相互轉換的機制仍然是巨大的挑戰本文中,研究人員以一種參與免疫反應並與HIV感染相關的蛋白CypA為例,介紹了結合加速MD(aMD)模擬和Markov模型(MSM)探索構象空間的方法。通過構建MSM模型確定了五個主要的優勢構象狀態以及狀態相互轉換的通路,並且通過理性設計,尋找到2個全新的突變位點,其中D66A會改變蛋白構象,而突變H70A可以穩定構象。
  • 日本開始大規模開發新一代密碼技術「量子加密通信」
    日本將在本月開始一個大規模開發項目,此項目參加者包含眾大企業及大學,以被稱為「量子加密通信」的新一代密碼技術於世界上的拓展為目標。 在網絡上,各種各樣的數據被加密在進行傳輸通信,如果能全面使用計算能力遠超超級電腦量子計算機,現今的密碼就能很簡單被解讀,因此世界上正加速開發新一代的密碼技術「量子加密通信」。
  • 《集體智慧》02/特徵3:至關重要的通信網絡
    就這樣,憑藉泥板等通信手段,古人已經可以交流信息,以及分享文化知識。之後,隨著社會發展,通信手段日益增多,通信網絡也變得越來越發達。其結果是,人類的集體智慧也隨之不斷進化。如今,人和機器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然而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卻將人和機器聯結在一起,形成了全球腦,同時也將集體智慧發揮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相對全人類而言,我們每個人的智慧只能算得上是小聰明。
  • 中國量子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天地一體4600km通信網絡
    據了解,該網絡由700多個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的大規模光纖網絡,以及2個高速衛星對地自由空間QKD鏈路組成。地面光纖網絡採用可信的中繼結構,覆蓋2000多公裡,提供了實際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
  • 量子通信迎重磅消息,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 正宗概念股僅這些
    據新華社消息,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安排這次集體學習,目的是了解世界量子科技發展態勢,分析我國量子科技發展形勢,更好推進我國量子科技發展。 平安證券指出,學習的背後,都是在就前沿科技問題、核心技術等問題展開布局。從長期來看,量子通信產業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包括網絡信息安全、量子通信幹線、量子城域網、金融、國防等方面,整體市場規模有望超過千億。
  • 加速分子動力學方法的發展及在輻照損傷研究中的應用
    報告題目:加速分子動力學方法的發展及在輻照損傷研究中的應用報告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高寧博士報告時間:4月11日(星期四)上午9:00報告地點:南嶺校區仿生樓512報告摘要:作為材料在原子尺度模擬的重要方法,經典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s
  • T細胞快速轉換的動力學
    T細胞快速轉換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8 13:45:09 瑞士義大利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Roger Geiger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他們發現了蛋白質翻譯維持T細胞準備的動力學。
  • 中國建成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
    潘建偉教授表示:我們的工作表明,對於大規模實際應用而言,量子通信技術已經足夠成熟。而Nature審稿人也對此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量子密鑰分發(QKD),是利用量子通信的方式,讓通信雙方擁有共同的密鑰。
  • 努力掌控航天技術的跨流域空氣動力學
    李志輝作為跨流域空氣動力學計算與應用研究領域的獲獎者感言,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是團隊集體榮譽,是默默無聞勤懇工作氣動人的光榮,更是對高超聲速稀薄氣體力學理論分析與計算空氣動力學應用研究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李志輝1991年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空氣動力學專業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高超聲速稀薄氣體動力學與計算流體力學理論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
  • 量子通信領域再獲「突破」,美歐緊隨其後加速布局
    周四(1月7日)最新消息顯示,今天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在經過2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之後,這一成果已經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Nature 中文摘要 6 Augest 2015
    /nature/journal/v524/n7563/full/nature14865.html真核生物的外來體是一個保守的RNA降解複合體,參與RNA的監控、更新及加工。/nature/journal/v524/n7563/full/nature14600.html解密神經系統迴路如何自發的進行輸入-輸出關聯有助於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
  • 研究速遞:大腦複雜網絡動力學下的創造和意識
    ,並解釋了創造力的產生機理以及與意識、情感、注意力等各種認知活動之間的關係。創造力的動力學根據序列瞬態序列動力學,可以對大腦很多認知活動進行解釋,例如創造的產生。如下圖所示,注意力、記憶和情緒等認知資源基本模態之間的振蕩抑制互動圖式,由一系列分層的異宿網絡構成。在序列動力學方程中這些模態用變量X0、X1、X2表示。
  • 交叉信息研究院曾堅陽研究組提出從大規模科學文獻中提取生物醫學...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曾堅陽研究組成功開發了從大規模科學文獻中提取生物醫學實體關係的深度學習模型,相關研究成果「基於機器學習的大規模生物醫學關係自動抽取技術」(A novel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tomated biomedical relation extraction
  • 中國量子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展示天地一體超4600公裡...
    據了解,該網絡由700多個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的大規模光纖網絡,以及2個高速衛星對地自由空間QKD鏈路組成。地面光纖網絡採用可信的中繼結構,覆蓋2000多公裡,提供了實際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
  • 中國量子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展示天地一體超4600公裡...
    據了解,該網絡由700多個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的大規模光纖網絡,以及2個高速衛星對地自由空間QKD鏈路組成。地面光纖網絡採用可信的中繼結構,覆蓋2000多公裡,提供了實際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
  • 哈佛大學團隊實現大規模單細胞水平的線粒體DNA基因分型
    Sankara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大規模平行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和染色質分析方法。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研究人員克隆地追蹤了成千上萬的癌症細胞,將表觀基因組變異性與亞克隆進化聯繫起來,並推斷出體外和體內分化造血細胞的細胞動力學。因此,這一方法可以研究體內細胞群體的動力學和克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