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層出不窮的網絡熱點、被割裂的網絡話語空間,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網絡熱點裹挾著每一個人,「造瓜,吃瓜,刷屏,過氣」一個循環加速的閉環應運而生。集體的注意力就被消耗在了一個又一個爆點話題帶來的時間碎片中。
近日,來自柏林工業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 Philipp Lorenz-Spreen 和他的合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發表了一篇論文,從新穎的角度衡量並探究我們日益珍貴的」注意力資源「。
論文題目:
Accelerating dynamics of collective attention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311-w
從信息技術到稀缺的注意力
信息科技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 DNA 基因測序到計算、通信能力的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跨越了諸多領域、諸多行業,並且加速了這些行業的發展。人們也通過科幻作品映射出自身對信息世界的暢想。
在電影《黑客帝國》中描述了這樣的一個世界,人類生活在一個被電腦程式所掌握的虛擬世界中,而人類是被機器養殖起來的能量來源。這個雖然是一個虛擬的故事,但跟我們的真實的世界亦有關聯,只要做一個小小的改動:
把這個模式中的「能量」改成「注意力」,它跟我們現實世界幾乎一模一樣。
——《複雜性思維》課堂實錄
我們要承認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獲取信息已經不再是困難的事情,而「注意力」應當被分配到什麼樣的信息上卻成為了新世紀的難題。同時我們也已經注意到網絡熱點層出不窮,人們有限的注意力已經很難去長期追蹤某一問題,由此「網際網路的記憶只有7秒」這一說法應運而生。
可是,熱點議題、流行文化如何競爭我們的注意力資源,又有著怎樣的變化規律?這一系列問題卻仍然缺乏詳細的闡述。近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的一篇論文利用簡單的方法來衡量「集體注意力」並探究逐漸被快速耗盡的注意力資源。
研究者從 2013~2013 年的 Twitter 的「#標籤」數據入手,統計相應標籤每日被使用的次數,從而衡量出某一社會議題的集體注意力強度、以及變化趨勢。並由此把數據分析的內容、方面擴展到其他系統:谷歌圖書、電影票房、科學論文的被引、谷歌趨勢、Reddit、維基百科。
值得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本文中所研究的「注意力」、「集體注意力」特指,一個話題受群體關注的程度。和心理學中所說個體的「注意力」並不一致。
注意力來得快去得也快
研究者統計了 2016 年的 Twitter 熱點話題流行度。
註:井號# 表示話題標籤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年度大戲」《權力的遊戲》第六季每一次的更新都會引發一股討論的風潮。接下來的熱點話題分別是:歐洲杯、英國脫歐、裡約奧運會、川普以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勝選之夜。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注意到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兩個事件令世界震驚。但是我們也能發現,熱門話題並不能引發持續的關注和討論。
大部分情況下話題熱得快、涼得也快。熱得越快、涼得也越快。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研究者也發現網絡用戶的注意力變化模型也呈現出逐年變化的趨勢。
通過上圖的年度平均數據,可以直觀地看出,一個熱點話題的熱度達到峰值——收到最多人的關注討論——的前前後後的變化趨勢:話題「刷屏」和話題「過氣」的速度都在逐年加快。在 2013 年一個熱門話題能在「熱門話題前五十榜單」維持個 17.5 小時,而到了 2016 年可能只能位置 11.9 小時。
有些時候,我們發現一個熱門話題不是「熱搜」了,也許並無隱情,真實的原因就是這個話題「不熱了」。
在本文中一個話題的「熱」、「涼」與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Twitter、Facebook這樣的大流量平臺,前五十話題其實都是熱點,但在小眾平臺上,話題熱度排名再靠前,也無法與大平臺的熱門話題相比。
並且,在經過研究者的進一步研究後,熱度上升和下降速度的分布極為廣泛,且服從對數正態分布。
普遍存在的短暫注意力
類似的問題並不只是 Twitter 這一家社交網絡平臺上獨有的,研究者就此把這種研究方式擴展到了書籍、電影、Wiki 百科、論文、網絡跟帖、搜尋引擎關鍵詞。
儘管並非所有的平臺都如同 Twitter 那樣「熱火朝天」,但在經過研究者合理的選擇時間抽樣尺度後,不同的平臺都呈現出了類似的關注度上升和下降模式。
當然在研究者調查的數據中,科學論文和維基百科在這項比較中並不明顯。研究者推測,這是由於這些基於知識的領域、網站的流量背後機理與社交媒體不同,它們並不如其它數據源一樣受到集體注意力變化的影響。
通過這樣的比較,研究者認為,雖然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領域人們的互動方式並不相同,通過合理的選擇,能夠得出與 Twitter 數據分析一致的結論:
1. 單個話題的受歡迎程度、集體注意力峰值相對時間是穩定的。
2. 集體注意力的變化速度在加速,並且有越來越多的集體注意力投入到了少數的話題上。
3. 集體注意力的跨話題、主題變換非常頻繁,這就是集體注意力加速、減速速度分布廣泛的原因。而在較為嚴肅的知識交流領域、平臺,比如維基百科,這一點並不明顯。
被競相爭奪的稀缺資源:集體注意力
為了描述這種競爭的模式,研究者借鑑了用來描述自然界中物種競爭的洛特卡-沃爾泰拉方程來描述這個問題。由此來描述在一個有競爭的環境下,一個話題如何爭奪集體注意力——或者說,該話題的「冷熱變化」。
這個模型主要有三步:
從眾效仿,集體注意力通過模仿成倍增加;
無聊厭煩,類似於生物物種的自我繁殖飽和;
轉移陣地,集體注意力被其他話題競爭而流失;
上面的三張圖就表示了這一過程,一個熱門話題的集體注意力的興衰歷程。用我們中文網絡的語境來解釋這三步就是:
有大 V 爆料,吃瓜群眾轉發網絡意見領袖的觀點;並有網友以此為素材,二次創作鬼畜、惡搞作品。話題熱度飛漲。
創作者失去了創作熱情和靈感。吃瓜群眾也吃膩了、煩了、不想看了。
另一個爆點出現,集體注意力被搶走。某人、物成為了「過氣網紅」。
並且,由研究者模型模擬得到的話題熱度下降、上升速率的分布曲線圖像和真實數據的分布相吻合。
高速信息網絡帶給我們的時間碎片
從 Twitter 數據我們可以發現,Twitter 上的討論熱門話題的推文與日俱增。
這樣的現象並非現在才出現。二百年前發明的電報機奠定了現代通信的雛形直到今日我們所生活的大數據時代,近 20 年來,每年的通信量在以 28% 的速度飛速上漲。
研究者首先假想了一個不存在話題競爭的理想環境來建模,模型結果與實際情況相似,在這樣的環境中研究者發現一個話題的最大熱度與話題生產和消費的比值相關。換而言之,新的話題越多,大眾「消費」的速度也越快,一個話題獲得的集體注意力增速也越快,然而,大眾也越容易感到厭煩。
「造瓜,吃瓜,刷屏,過氣」一個循環加速的閉環應運而生。集體的注意力就被消耗在了一個又一個爆點話題帶來的時間碎片中。
這一特性在 Twitter 上的#權力的遊戲和#川普兩個話題上的到了體現:
從這兩個話題標籤熱度的對比中我們能夠看出,每周播出一集新劇集的美劇,會在固定的首播時間迎來一輪短暫的討論狂潮。相比而言,美國大總統川普的熱度卻可以說是滔滔江海綿延不絕,能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發送推文,這位總統先生也不可不謂「敬業模範」。
現代人類跳不出的怪圈?
在大數據時代,大量的信息被「生產」出來,也許現代人類無法跳脫這一加速循環的怪圈。並且因為注意力的有限、稀缺,導致不同熱點話題、意見領袖存在著競爭關係,使得我們也面臨著公共話語空間的割裂。在這樣的背景下真相與立場的重要性次序出現了顛倒,不問事實先站隊,再等反轉「打臉」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常態。
或許關於集體注意力方面的研究能夠幫助我們去分析、量化、評估信息爆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